(文:铬天青S、 游识猷、编辑:游识猷)

在很多科学界人士看来,美国政府在转基因标识上保持了一个堪称典范的立场。作为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和消费大国,美国一直没有强制标识转基因食品,理由是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实质等同”(substantial equivalence)。

然而,美国国会最新的法案改变了这一切。 7月6 日,参议院以 63票对30 票通过转基因强制标识法案。 7月14 日,众议院以 306票对117 票通过。美国将成为又一个强制标识转基因食品的国家。

【转基因该标识吗?美国各州的争执史】

1994年,第一种转基因食品——Flavr Savr转基因番茄在美国上市。迄今为止,美国已经吃了二十年转基因,而且还利用转基因技术来制造奶酪、啤酒、胰岛素……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说,转基因作物是有史以来“被研究得最彻底的进入我们食物供应的作物”。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称,上市的转基因作物“不会带来任何新的食品安全风险”。尽管科学界的立场没变,民间的担忧却有了变化。近十年来,美国人开始争吵到底要不要强制标识转基因。双方的论点大致如下:

转基因「应该」强制标识,理由是:

支持标识派、民主党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就抱怨说,“这个法案令人迷惑、被误导,而且无法执行。这法案无助于消费者知道自己吃了啥。” 图片来源:推特截图。

原因在于,这次的联邦法案,可说是一个“折衷”版。推动这个法案通过的密歇根州参议员黛比·施塔贝诺(Debbie Stabenow)说,她“努力保证协议中既包括了认为生物技术安全的科学共识,又确保消费者对食品的知情权,同时防止每个州各行其是,把规则定得混乱拼凑”。

结果是这样的:

法案规定 支持标识者说 反对标识者说
所有转基因食品都必须标识。 很好。这满足了大众的知情权。 失望。在学术界对转基因的安全性并不存疑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强制标识?
“转基因”(法案实际用词为“基因工程”—— genetic engineering)的定义为,利用体外 DNA 重组技术,将外来生物的基因引入生物体内的技术。而且这种基因修改在自然界中不存在,通过传统育种也做不到。 失望。这是狭义的定义。 也就是说, RNAi、基因编辑( gene editing )、CRISPR …这些新技术都不算转基因,也不需要标识。勉强接受。
饲喂转基因饲料的动物,其肉和奶都不算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的一些制品——比如转基因动物的肉熬出来的汤,不算转基因食品。 失望。这范围限制得太窄了。 也就是说,转基因大豆油、转基因菜籽油、转基因甜菜糖、转基因玉米糖浆……都不算转基因食品。勉强接受。
食品生产商可自主选择标识形式,可选的选项包括:文字、美国农业部提供的统一标识、网址、电话号码、二维码。 失望。很多消费者根本不会注意到网址、电话号码、二维码吧。特别是二维码,低收入族群没有智能手机怎么办? 勉强接受。就用网址、电话号码或二维码吧。按照法案,二维码加上 “扫描此处获得更多食物信息”,就足够了。
此法案为联邦法案,与之抵触的州法律无效。此后各州也不能再单独制定自己的转基因标识法律。 失望。7 月 1日佛蒙特州的法律才刚生效啊,这下又要无效了。而且那个法案更严格,要求必须用文字标识。 勉强接受。这样至少避免了各州要求不一,标识成本剧增,无法跨州销售食品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先对这些看法持保留意见。到底应不应当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不仅要参考科学界对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研究,还要考察标识后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强制的转基因标识是否会给消费者带来不良印象,进而影响其消费意愿呢?还真有人研究过。

【强制标识后,美国的消费者会怎么做?】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有个副教授马尔科·科斯坦尼格罗(Marco Costanigro),主要研究领域为食品经济学、食品标识和政治、消费者行为和信息经济学。2014年,科斯坦尼格罗做了两个模拟市场选择的情境研究,结果发表在《食品政策》(Food Policy)期刊上。

研究I:看过转基因标识后,消费者愿意额外付多少钱买非转?

一共647人参与这个调查,他们被随机分到三个组里挑苹果。

每个组里,苹果可能有四种变化——①颜色有红有绿,②价格有贵(2.8美元/磅)有便宜(1.4美元/磅),③有的完好无缺、有的则有碰伤,以及最关键的——④有的贴着额外的标识,有的则没有标识。

另外,研究者选择了“基因工程改造”( genetically engineered)这个词来标识转基因标识,而非“GMO”,因为这是法案的标准用词。

对照组0:贴“乙烯催熟”的标识 vs 没有标识

转基因标识范围(转基因强制标识后)(1)

试验组1:贴“转基因”的标识 vs 没有标识

转基因标识范围(转基因强制标识后)(2)

试验组2:贴“非转基因”的标识 vs 没有标识

转基因标识范围(转基因强制标识后)(3)

研究I结果:标识不一样,结果大不同

实际上,挑苹果环节,只是在模拟人们购物时会遇到的环境。研究者更感兴趣的是,挑完苹果后,被试会怎么回答两大类问题,一类是“风险感知”相关,比如询问被试是否同意“转基因食品(高盐、乙烯催熟、含抗氧化剂、胆固醇等)是安全的”,是否同意“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会致病”;另一类是“支付意愿”相关,比如“为了非转基因食品,你愿意多付百分之多少的钱?”被试可以自由出价。

研究者的猜测是, “乙烯催熟”标识组最不会被激起对转基因的担忧,也最不愿意为非转食品多付钱。“非转基因”标识组的担忧和支付意愿都会略有增长。“转基因”标识组的担忧和支付意愿会最高。

结果如下:

标识不影响人们对转基因的风险感知。三个组后续回答问题时,对“吃转基因安全”、“吃转基因致病”这几句话的“赞同分”相差无几。

耐人寻味的结果,出现在“支付意愿”上。

首先,“乙烯催熟标识组”里,愿意为非转多付的钱确实最少,只愿意多付6.5%;“转基因标识组”和“非转基因标识组”都达到了9.3%以上。

研究者又倒回去研究了最初的“挑苹果”数据。

结果令人震惊。在贴“非转基因”标识的试验组中,人们愿意为了非转基因食品多付38.6%(即$0.81)。到了贴“转基因”标识的试验组中,人们愿意为了非转基因食物多付94.2%(即$1.98)——在转基因强制标识组里,为非转基因的支付意愿增长了144%!

尽管在试验中,没有贴“转基因”的苹果和贴了“非转基因”的苹果的本质是相同的,但消费者表现出的选择倾向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研究人员的理解是,“转基因”标签会更多地引起消费者的负面联想,而“非转基因”标签则会引起正面联想。由于人们对于负面信息更为敏感,当标签为“转基因”时,人们也就愿意花更多的钱去避开它,选择没有标注的苹果——这正是反对强制标识者所担忧的。

还有一个结果,也让研究人员迷惑不解。

研究人员在统计问卷数据后发现,自由出价阶段,愿意为非转基因苹果额外支付25%以上费用的人仅仅占到了约15%。看来,大部分人对于非转基因苹果的选择倾向并不是很强。

愿意为非转额外支付 限定价格阶段(挑苹果) 自由出价阶段(问卷作答)
试验组1 94.2% 9.3%
试验组2 38.6% 9.5%

为什么人们在自由出价时,只愿意为非转基因食物多付一点钱。但到了限定价格时,却选择为非转基因苹果多付40%甚至90%的钱呢?研究者目前还无法解释。

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

在对照组中,人们愿意为了“非乙烯催熟”的苹果多付91.0%(即$1.91)——这和试验组1中人们愿意为了非转基因食物多付的94.2%(即$1.98)没有显著差别。

这有点出乎研究人员的预期。对待转基因和对待乙烯催熟,人们的支付意愿基本一样——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都会愿意付钱避开。这就引人深思了,既然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转基因和乙烯催熟都可能是不好的,为何从没有人要求过强制标识乙烯催熟的食品呢?转基因站在风口浪尖之上,有多少只是因为媒体的曝光效应?消费者对转基因的认知越来越负面化,又有多少是因为转基因被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淹没?

研究II:消费者注意到转基因标识后,会改变行为和态度吗?

一共419人参与这个调查,他们被随机分到两个组里看麦片包装。

研究人员开始时隐瞒了实验的真正目的,只向两组被试分别出示了一张麦片的包装。被试被要求用鼠标从图片中点选最吸引他们的部分,和最不吸引他们的部分。

最富吸引力的部分:对照组 vs 试验组

转基因标识范围(转基因强制标识后)(4)

最缺吸引力的部分:对照组 vs 试验组

转基因标识范围(转基因强制标识后)(5)

在对照组中,包装左下方用小字写着“一杯Cheerios燕麦麦片提供30%每天所需膳食纤维,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含量”。试验组中,包装左下方则将说明改为“包含部分转基因成分”。

看完包装后,被试同样需要回答两大类问题。这个研究的真实目的,是看看人们在注意到“转基因”标识后,风险感知和支付意愿会发生哪些变化。

研究II结果:看过标识,更担忧转基因,更愿意花钱买非转

结果显示,试验组中的人们确实注意到了“包含部分转基因成分”的标识,而且基本上都将这块选为“最缺吸引力的部分”。

而对照组中的人们,则没有看到“包含转基因”标识。

在随后的问卷调查里,这两组人对于“因为吃转基因而生病”的风险预估没有差别。

然而微妙的是,看过“包含转基因”标识的试验组,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担忧(concern)上升了——对照组的担忧分是19.24分,而试验组的担忧是22.44分。同时,试验组里“多付钱以避开转基因食物”的概率也更高——对照组里有6.38%,试验组里则有9.52%。

总体来说,因为实验可能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所以研究人员不能确切保证转基因标识一定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但这个研究至少证明,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强制标识的影响有多大?自从FDA强制要求反式脂肪酸标识后,食品工业迅速做出反应,反式脂肪的使用率大大下降。

尽管科学界对于反式脂肪和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截然不同,反式脂肪是“研究已证明有许多危害”,而转基因则是“诸多研究都得出了并无危害的结论”。然而,当转基因和反式脂肪一样要求强制标识,那么食品工业一定会迅速做出反应——毕竟,如果不能预判“消费者反应”,那么几乎必然会遭遇商业失败。可以预见,转基因强制标识,必定会深深影响未来转基因的使用和研发。

对转基因来说,强制标识不仅仅反应了消费者目前的偏好,还将成为一种“自我实现预言”——越是标识,人们越是担忧,也越是愿意付费避开它。

研究者还表示,如果在实验室中看到转基因标识就能引发消费者态度变化,那么在现实里,政府强制、媒体宣传、周围人态度三者合力,消费者态度可能会变化更大。

就像“乙烯催熟”标识,尽管乙烯是植物天然激素,消费者自己也常用香蕉释出的乙烯来催熟其他水果,但一旦“乙烯催熟”成为标识,消费者似乎就会觉得“应该尽量不买”。

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抱有警惕之心,尤其是在涉及到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时。大量的食品丑闻在不断消耗着民众对于商业公司、对监察部门的信任度。因此,人们总会下意识地从周围寻找关于食品安全的线索——无论这线索是来自网贴、朋友圈、还是贴在食品上的强制标识。

在实验室里的研究证明,强制标识不但“反应了消费者的态度”,它还在“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至于现实中将会发生什么,时间将告诉我们答案。

来源:果壳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转基因标识范围(转基因强制标识后)(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