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令/ 图文

喀什古代有香妃墓吗(游历雅记西域礼记)(1)

喀什古代有香妃墓吗(游历雅记西域礼记)(2)

香妃墓位于新疆喀什市东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这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古建筑群,由门楼、大礼拜寺、小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五部分组成。

香妃墓不是香妃个人的陵墓,而是一个家族五代人的墓葬群。穹窿形屋顶的主墓室里,按辈分的大小,有序地排列着大小不一的几十座坟茔,东北角那座盖着枣红色锦缎的并不显眼的坟丘是香妃的墓。

喀什的香妃墓其实只是一个衣冠冢,香妃的遗体安葬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按香妃家乡的丧葬习俗,出嫁的女儿去世后要回娘家安葬。香妃生前非常思念家乡,曾明确表达过死后魂归故里的愿望。

香妃仙逝时,乾隆爷很为难,他愿意遵从香妃家乡的习俗,他愿意满足香妃仅有的遗愿,同意香妃葬入她自己家族的墓地,可他又不能违背自家妃嫔死后必须葬入皇陵的祖制。

正当八十高龄的老皇帝一筹莫展时,有人给他出了个以假替真瞒天过海的主意。于是,老皇帝命人用檀香木精心雕刻了木质香妃,然后煞有介事地派出124人的扶灵队伍,历时三年,将香妃送回遥远的家乡。至今,香妃墓墓室里还保存着一顶驮轿和一节马车厢。据说,这是当年扶灵用过的原物。

尽管伊斯兰教有简殓快葬的习俗,尽管香妃的雕像肯定是惟妙惟肖,可开棺与逝者见最后一面的时候,香妃的家人看不出一点破绽吗?

香妃众多的族人中,没有一个人因了解皇家的殡葬制度而对香妃遗体的回乡产生怀疑吗?我想,他们根本不在意真伪,他们心里清楚,老皇上有这份心就够了,这已是天大的恩典。

历史上,乾隆皇帝的40多个妃嫔中,有一个来自新疆的名叫和卓•伊帕尔罕的容妃。据说,容妃身上天然散发着她家乡特有的沙枣花的香气,但这只是传说,容妃生前从没有人称她香妃。

容妃死后,许多文人墨客对她迷离的身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关于容妃的故事传说被大肆渲染炒作,有些事情已经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不过,故事主人公的名称已由容妃变成了香妃。很快,人们淡忘了容妃,记住了香妃。

史料中,关于香妃的记载简略而零散,对于香妃27岁入宫前的那段历史更是语焉不详,于是民间衍生了种种传说。

有人说,香妃十几岁就是一个回部王妃,丈夫因参与叛乱,被入疆平叛的清军斩杀,清军将领把美丽的王妃作为战利品献给了皇上;有人说,香妃的哥哥因协助清军平定新疆叛乱有功,被乾隆帝封为一等台吉,为了感恩,也为了表忠心,哥哥送妹妹入宫伺候皇上。

据说,香妃在皇宫生活得并不愉快,她日夜想念遥远的故乡。为了消解香妃的思乡之苦,乾隆皇帝下令在香妃经常登临的宝月楼的对面,修建清真寺和回回营。可望而不可即的故乡风物,是减轻了香妃的离家之苦还是加深了香妃的思乡之痛?

乾隆皇帝还特许香妃在宫中保留维吾尔族的装束和饮食习惯。香妃27岁入宫时就被封为贵人,两年后晋升为嫔,35岁时被册封为妃。

乾隆后期,皇上不再册封皇后、皇贵妃、贵妃,“妃”是后宫最高的封号。当时,香妃在后宫中的地位已屈指可数。皇上还多次带香妃出巡和参加皇家祭祀。皇上的良苦用心,是因为对具有异域风情的香妃的真心喜爱,还是出于“因俗而制”稳定边疆的政治需要?

香妃27岁入宫,55岁去世,伺候乾隆皇帝28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可在香妃墓前,家乡的育龄妇女为了人丁兴旺,虔诚地把红色的布条粘贴在香妃墓的砖缝里,祈求人丁兴旺。

香妃入宫后,生前再也没回过家乡,也极少能见到家人,她心里有多少苦楚和幽怨?可在香妃墓前,家乡的姐妹们生活中有了烦恼,事业中有了坎坷,总习惯来这里祈祷膜拜。她们相信香妃会保佑她们顺心如意,遇难呈祥。

在家乡,香妃已神化;在喀什,香妃墓已圣化

喀什古代有香妃墓吗(游历雅记西域礼记)(3)

喀什古代有香妃墓吗(游历雅记西域礼记)(4)

喀什古代有香妃墓吗(游历雅记西域礼记)(5)

作者简介——汤令,笔名令子,资深小学语文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青年时大量写诗歌,中年改写散文,近年主要写游记,作品见诸各地报刊和网站,以优美文笔吸引读者和众多粉丝。

喀什古代有香妃墓吗(游历雅记西域礼记)(6)

作者汤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