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综艺节目《吐槽大会》,以“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的宣传语,加之各路大咖的鼎力相助,迅速流传开来。在公众场合当面吐槽李湘肥胖、待女儿奢侈、丈夫吃软饭,吐槽曹云金的师门不合以及唐国强的各色代言着实让人看得过瘾、吐得爽快。

不过,在节目中频繁出现的“吐槽”二字,大概十多年前,几乎没有多少国人会使用。这样一个新近在社会中流传开来的词汇,到底经历怎样的发展小史?它从何而来,又如何传播?关于“吐槽”还有哪些有意思的书?

从日本传来的“吐槽”

吐槽一词最早见于闽南语“黜臭”,“黜”有揭发之意,吐槽也就是揭人短处的意思。由于是口头方言,常用吐槽、吐嘈、托臭、黜臭等发音接近的词来表达意义。但是由于闽南语的使用地区所限,“吐槽”在这时还未能在全国流传开来。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吐槽,其含义更多来自日语中的“突っ込み”一词,用于表达“突然遇到的事情”和“深刻插入的话语”,指一个人能捕捉到对方所说话语的矛盾之处,并给出反驳和批评。最初流行于日本一种类似相声的舞台表演形式——漫才,随后被大量应用于动漫和电视综艺的创作中,开始在日本社会广为传播。经过台湾译者把闽南语的原意“吐槽”和日语的“突っ込み”融会贯通、对应翻译,才形成我们今天的吐槽。这一过程像是“文化”、“民主”、“政治”等词在上世纪初的日语回流。

日文挺搞笑的(从日文而来的吐槽)(1)

日本综艺节目中的漫才表演

具体来看“漫才”,它其实与中国传统的对口相声有相似之处,源起于日本古代的新年表演,大致也可分为逗哏和捧哏两种角色。一人负责较滑稽的装傻,类似逗哏;另一人较为严肃找茬,指出前者的谬误之处,类似捧哏。这位捧哏就是“吐槽”者。中国相声有言:“三分逗,七分捧”,可见吐槽其实是笑点的重要来源。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漫才如今也面临日薄西山的命运,受众萎缩、演出场地受限、艺人无法获得足够的报酬以自力更生,但“吐槽”却着实在各个地方火热。

“吐槽”的流行

漫才捧出了“吐槽”,但它真正的流行在于日本的二次元文化。2004年起,与《火影忍者》、《海贼王》等作品齐名的经典热血少年漫画《银魂》在《周刊少年Jump》上连载。该漫画也是吐槽风格的集大成者,几乎每一话都可作为日式吐槽金句,比如:“所谓结婚就是把错误持续一生”、“好事不会连续发生可为什么坏事总会接连不断”,或者“压力是导致秃顶的原因,所以请注意不要压力太大,但这样一来反而容易堆积压力,所以归根结底我们无能为力”。

日文挺搞笑的(从日文而来的吐槽)(2)

《银魂》

吐槽系漫画《银魂》中吐槽担当的是志村新八,他是以日本搞笑艺人志村健和江户时期的永仓新八为原型捏合而成的形象。漫画中,志村新八凭借活用文字游戏比如谐音、错别字等,代入普通观众的视角,吐槽漫画中其他人物或故事情节的不合理设定;有时还征引相关知识制造语言矛盾。新八最终以辛辣的吐槽技艺博得观众喜爱,这一点恐怕与他的“普通观众”视角密不可分。吐槽如果来自居高位者,与被吐槽者有悬殊地位差异,就成了嘲讽与羞辱。

日文挺搞笑的(从日文而来的吐槽)(3)

《银魂》中的吐槽担当——志村新八

日式“吐槽”除了热血少年的调皮,更多是一种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悟,将这些感悟化于引人发笑的文字中。获得第153届芥川龙之介奖的《火花》就是对“吐槽”二字的最好注解。小说讲述艺人德永太步从小立志成为漫才艺人,在为他人带来欢乐的道路上偶遇前辈漫才艺人神谷才藏,并拜其为师,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他们互相鼓励,最后却遭遇失败。尽管这是一部以漫才为主题的小说,其实质是关于梦想和现实的人生遭际,书中的各种槽点,往往笑中带泪,吐槽在这里并不是单纯肤浅的搞笑,也有深刻的自嘲、对现实的反思等内涵。

“中国式”吐槽

通过台译进入中国大陆的“吐槽”能在大众范围内流传开来,需要归功于微博。微博为一些简短、幽默的吐槽提供强大的传播效果,随着“段子”纷飞的,便是“吐槽”二字。2014年,“吐槽”被收入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志着正式荣登“大雅之堂”。

这一语汇的出现,其实将中国原有的一些文化现象容纳其中,中国相声前辈侯宝林先生曾在《相声溯源》一书的总论中提及:“相声是以笑为武器来揭露矛盾,塑造人物,评价生活的。也就是说,相声艺术具有幽默讽刺的特长。讽刺的笑决不是轻佻和浮浅的表现,而是以笑为武器鞭挞嘲弄反动统治阶级,又以笑为手段批评和匡正自身的缺点错误。”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会发现,相声讽刺在新时代其实也被纳入“吐槽”这个词的意义之中,或者说他们都有相通之处,即一个人能发掘、提出事件的逻辑纰漏和谬误,或者使用更广泛的知识去评价现实中的局限性。从这里我们也能发现今日所言之“吐槽”确实是一门“手艺活”,肤浅的谩骂远不能冠上“吐槽”二字。

日文挺搞笑的(从日文而来的吐槽)(4)

同时,不只是今天人们喜欢看到“吐槽”的段子,这门手艺还源远流长,有本作品十分值得阅读:加拿大学者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Rea)的《幽默的理论——新笑史,晚清民初的幽默之路》,该书曾获美国亚洲研究学会2017年列文森图书奖。书中,作者探讨中国式的幽默与政治、文化、社会进程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重新梳理中国人在清末民初对于笑、幽默和讽刺等概念的理解。我们今天常常提1840年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伤痛的一面,海外汉学家却捕捉到“趣味”的一面展示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