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
把公平正义送到群众心坎上
光明日报记者靳昊
当天调解、当天履行,郑大姐的心里一下子亮堂了起来。
原来,2022年5月的一天下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郑大姐家的围墙和电动门,被路过的大货车不小心给撞坏了!心疼不已的郑大姐赶紧拉住司机要求赔偿,可双方在赔偿数额上争执不下。
这时,郑大姐想起了去年村里刚设立的大径山“共享法庭”。“这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法庭,不如就去那儿调解调解?”说走就走!在调解员对事故损失清点梳理和释法说理下,双方终于达成一致,郑大姐也拿到了应得的赔偿款。
人民法院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又处于密切联系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2019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与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建设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
2022年3月,经过三年多不懈努力,集约集成、在线融合、普惠均等的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源头预防、非诉挺前、多元化解、繁简分流,一站式纠纷解决链条为化解诉讼激增与司法资源矛盾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有益经验。
北京东城区人民法院“背包法官”在司法所诉调对接工作站为群众进行司法确认。丁明摄/光明图片
繁简分流,及时定分止争
收到房东退还的1500元押金,小杨心里乐开了花,“真没想到,这么快纠纷就能得到解决”。原来,2020年年初,小杨租用了李某的一套住房。可不久后,得知自己要被公司派往外地工作,小杨便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同李某协商办理了退租手续。但是对于1500元的押金,李某一直推脱不退。
无奈之下,小杨来到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诉说了自己的遭遇。调解员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当即通过电话与李某联系并开展调解。听调解员把法律规定和诉讼成本这么一分析,李某也不再较真,很快通过微信转账把押金退给了小杨。至此,这场并不复杂的纠纷不用对簿公堂就得以化解。
“天下无讼”“以和为贵”,这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来倡导的价值追求。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钱晓晨指出:“与诉讼相比,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不拘泥于特定的程序,随时随地、线上线下都可以开展,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让正义提速。”
为“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中,人民法院加快构建“法院 社会各界”多元共治格局。以法院调解平台为载体,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有关单位、全国性行业协会建立自上而下覆盖省、市、区的“总对总”诉调对接机制。目前,多元调解“菜单库”已覆盖劳动争议、证券期货、金融消费、银行保险、知识产权、民营企业、医疗纠纷、价格争议等众多纠纷领域。截至2022年6月中旬,“总对总”合作单位入驻调解组织10901家、调解员30704名,诉前调解纠纷25.4万件,调解成功率达66%。
人民法院还积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纠纷解决的空间,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调解员、工会、商会、行业专家、律师学者、退休法律工作者、基层干部、网格员等参与调解。目前,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入驻调解组织7.3万家、调解员32万名,每分钟就有51件矛盾纠纷成功化解在诉前。
“从司法实践看,案件的难易程度不一。如果繁案、简案不分,放在同一跑道上,可能导致简单案件办不快、复杂案件办不精。”最高法立案庭副庭长刘雪梅表示。为此,繁简分流和速裁快审工作在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对案件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审结合、快速解纷。2021年,全国法院60%以上民商事纠纷经引导开展诉前调解。法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件610.7万件,同比增长43.86%;速裁快审案件871.51万件,同比增长25.7%。诉前调解平均时长17天,速裁快审平均审理周期32天,较一审民商事案件缩短43%,极大节省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通过“无讼淮安调解平台”调解案件。陈俊声摄/光明图片
跨越时空,诉讼服务“不打烊”
不久前,一起标的额为1.5亿余元的保理合同纠纷,在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的委派调解下,双方当事人最终“隔空”握手言和。
“调解效果好、速度快,我们很满意!”原告深圳某保理公司的代理人特别惊喜。不仅这项大额纠纷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而且通过线上平台开展调解,让他们少跑了很多路,诉讼费用也节省了一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人民法院着力推进现代科技在司法领域的广泛应用,建成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法院”,不断提升在线诉讼服务水平。
当前,全国四级法院100%应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咨询评估、视频调解、司法确认、登记立案等一站式在线服务。2018年2月平台上线以来,在线调解案件超过2600万件,平均每个工作日有4.5万件矛盾纠纷在平台进行调解。四级法院立案、交费、保全、鉴定等事务100%“全程网办”,半数以上案件做到“网上立、自助立”,让诉讼服务“不打烊”。跨境网上立案系统为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等提供立案、委托代理视频见证等服务,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惠及各类当事人。
“我们提供全流程在线诉讼服务,让那些善于使用网络应用的群体,享有‘掌上办事’的便利,但不会因为有了在线服务就忽视线下服务,更不会用‘指尖诉讼’‘云上解纷’代替面对面的服务。”钱晓晨表示。
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实现诉讼事务“一站通办”,让当事人打官司“只进一个门”。四级法院建立绿色服务窗口,帮助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现场或者线上办理诉讼事务。跨域立案服务网点遍布城乡每一家人民法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方便立案。据统计,到2022年6月中旬,全国跨域立案服务网点达1.3万个,累计提供跨域立案服务15.36万件。
源头治理,让矛盾纠纷消弭于萌芽状态
6月18日,天空下着细雨,对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沙地镇银村的村民来说,这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赣县区人民法院沙地法庭的法官来到村里一处果园,巡回审理并当庭调解一起因果园租赁导致的赔偿纠纷。“作为乡里乡亲,应该多一份理解和体谅。”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双方解开了心结。
“赣县区地处赣南山区,我们通过‘巡回审判 庭后宣讲’等方式,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当庭调解。”赣县区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院继承和发展苏区司法优良传统,赴偏远山区巡回办案820次,把公平正义送到群众心坎上,让法治精神在乡土社会扎根。
“我国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抓前端、治未病。”钱晓晨指出,人民法院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积极参与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工作,让大量矛盾纠纷通过源头治理消弭在萌芽状态。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上线诉源治理系统,将人民法庭与基层治理单位、基层解纷人员在线集成,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赋能。
截至2022年6月22日,全国9954家人民法庭入驻调解平台,在线对接55938家综治中心、矛调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工会、妇联、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治理单位,在线化解调解纠纷39388件,人民法庭在诉源治理中的“前哨”“堡垒”作用得到极大发挥。
金融、建筑、教育、互联网、交通运输、医疗卫生……人民法院将化解纷争的触角向重点行业领域延伸,针对多发易发纠纷,会同主管部门研究源头治理举措,预防面广量大纠纷产生,避免矛盾激化升级。湖南法院在纠纷多发区域和行业领域成立1518个诉源治理工作站。四川法院建立工程建设领域联动治理省级机制,形成司法与行政的良性互动。
各地法院还积极入驻党委政法委牵头建立的矛盾调处中心,参与创建无讼乡村(社区、连队),建立诉讼服务站点,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等做法,全方位构建法院参与党委领导下诉源治理工作新格局。天津法院向市、区、街300多个社会矛盾调处化解中心派驻骨干力量,实现矛盾纠纷集成联办。浙江法院推动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城乡司法服务新格局,充分发挥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
2021年,全国法院60%以上民商事纠纷经引导开展诉前调解。法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件610.7万件,速裁快审案件871.51万件。
截至2022年6月中旬,全国跨域立案服务网点达1.3万个,累计提供跨域立案服务15.36万件。
2018年2月以来,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调解案件超过2600万件,平均每个工作日有4.5万件矛盾纠纷在平台进行调解。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9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