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西北边陲的右卫(今右玉)东街北侧,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正名称“宝宁寺”,城内百姓皆呼之为“大寺庙”。寺内有“镇寺之宝”水陆画一套,共计一百三十六幅,百姓称为“水陆神帧”。
1937年中秋节前,日寇的脚步不断逼近这座边陲小城。此时右卫商会会首和城内宝宁寺的僧人们紧急商议,如何避免这套水陆画落入日本人手中。
1937年9月20日(农历八月十六),日寇侵占右玉县城
1937年9月20日(农历八月十六),日寇登上右玉城门楼
经过周密盘算,众人合力将这套画转移出大寺,分散藏于城内商家富户、绅士家中。万幸的是这套右卫“镇城之物”最终未被日本人发现,在八年抗战期间得以安然无恙。
可是保护文物的任务远没有结束。1948年春,盘踞右卫城内的国民党军队在解放军的攻势下,败退出逃。城内富户及士绅多随军队逃向了绥远(今呼和浩特)。商会恳请国民党驻军调用汽车将这套画拉至绥远。
谁料,运画的汽车刚出城门,就发生故障。于是商会众人决定各商户一同集资,与部队长官达成协议,让每位士兵背负三幅画到绥远,事成之后付给每位三块银元。就这样,这套画由士兵背负至绥远城,最后由商会负责人集中存放起来。解放以后,这套画被右玉文化馆馆长用马车拉回,后又移交至省文物管理部门,现存山西博物院。
右玉县原文化馆长傅勋瑞写下的“水陆画”收据 1950年3月1日
据史料记载“八月初三日”为明代宗朱祁钰的生日。因此,这堂水陆画极有可能就是由御用监王勤、尚义等人管理下的宫廷画家们绘制,并由御用监在明代宗生日时,交由汉经、番经厂举办法会时使用。
同时根据康熙、嘉庆年间后人重裱水陆画序的记载,称此画为“敕赐镇边水陆画”,说明是在帝王的旨意之下绘制、赏赐的。
此套水陆画体系完整、制作精良,是现存唯一一套完整的水陆画全图,在现存的明清水陆画中可谓出类拔萃,同时也是山西博物院十件镇院之宝其中之一、国家一级文物。
左:泥金小楷题写“大明景泰五年八月初三日施”, 并钤 “广运之宝”朱文方印
右:画的左下方又有“御用监太监尚义王勤等奉命提督监造”的墨书字样
| 何谓水陆画 |
水陆法会与水陆画
所谓“水陆”,宋僧遵式在《施食正名》上说:“水陆者,所以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谓也”。水陆法会,亦称“水陆道场”,俗称“打水陆”,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即是对水陆一切有情众生供养斋食、礼忏经文、超荐亡灵、拔救幽冥,在佛家诸仪式中最为隆重,规模最为宏大。
▲灵隐寺水陆法会,来源于网络
水陆法会始于何时,佛门均将起源加至梁武帝之身。《禅林象器笺》第十九卷“水陆会”条云:
因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普济群灵?诸功德中最为第一。”帝问沙门,咸无知者,唯志公劝帝,广寻经论,必有因缘。于是搜寻贝叶,置法云殿,中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三年乃成。遂于润之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席,诏佑律师宣文。
梁武帝所制仪文其后不传,“至唐咸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禅师,因异人之告,得其科仪,遂再兴焉”。在敦煌所见唐及五代文献中,有大量与施食、祁请神佛等与水陆法会相关的记载。
▲南宋佚名水陆画,日宫天子
水陆法会的盛行实际始于宋代,各种仪文迭出,苏东坡重述水陆法像赞,谓之眉山水陆;熙宁中东川杨锷祖述旧规,又制文三卷,行于蜀中。此后,又有金山水陆、四明水陆各种不同的仪轨版本。宋徽宗时,“勅水陆道场内设三清等位”,道家神灵就此进入水陆法会中。
元明两代水陆法会依旧盛行,史书中关于水陆法会的记载不绝,如元英宗时“赦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扬子江金山寺、五台山万圣佑国寺作水陆佛事七昼夜”。明洪武初年,明太祖在南京蒋山多次兴办大规模荐亡水陆法会。
▲宝宁寺明代水陆卷轴画
水陆画,是伴随水陆法会的产生而出现的。依照仪轨,供奉诸多神祇,超度亡灵孤魂,皆需有像,如无法一一塑刻,便只能图绘以作替代。但没有水陆画,水陆法会就无法举办。
文献记载,水陆法会的图像始见于晚唐、五代。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称,蜀人张南本曾在成都宝历寺水陆院画过“水陆功德”一堂,“天神地祗、三官五帝、雷公电母、岳渎神仙、自古帝王、蜀中诸庙,凡一百二十余帧。千怪万异,神鬼龙兽、魑魅魍魉,错杂其间,时称大手笔也”。以后五代的杜弘义也曾在宝历寺画过水陆功德,《图画见闻志》称:“杜弘义蜀郡普平人,工画佛道高僧。成都宝历寺有文殊、普贤并水陆功德。”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明初太原刊本
经过晚唐、五代及宋的流传,水陆画系统逐渐成熟完善,形式上主要是以水陆壁画和水陆卷轴画为主。从水陆卷轴画来看,几乎全部集中在北方地区,目前发现超过一千余轴,就柴泽俊先生考察,山西境内寺庙中明代和明代以前曾悬挂水陆卷轴画者,不下数十处之多,著名的宝宁寺水陆画可称为最精之作。就水陆壁画而言,主要集中在山西和河北两地,山西有二十多处,除稷山青龙寺之外,皆是明清作品。
| 明代宝宁寺水陆画 |
这堂水陆画共计道释人物画108幅,各种世俗人物画12幅,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画面的画作13幅。绘制十法界众神及众生共计136幅,水陆缘起图一幅,重裱题记两幅,原画应创作于明天顺年间(1460年前后),清康熙乙酉(1705年)年间及嘉庆二十年(1815年)曾先后重新装裱,公元2000年部分佛菩萨像重新装裱。
| 诸佛 |
佛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
毗卢遮那佛
佛教认为,佛有三身,分别是: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以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为应身。因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身除指体貌外,亦有“聚积”之义,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由此含义而有三身、三十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等说法。
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佛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象征佛法无处不在。意译为“光明普照”、“遍一切处”、“大日”。在密宗法系中是最高身位如来,故密教称毗卢遮那佛为“大日如来佛”,为密教教主。密教五方佛中正中央佛。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须弥座上,身着红色袈裟,双手结毗卢印于胸前。
卢舍那佛
报身(智法聚而为报身)佛,卢舍那佛,义曰:光明遍照,又作“净满”。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
释迦牟尼佛
应身(功德法聚而为应身)佛,又称化生、应化身,是表示随缘教化,超度世间芸芸众生而现的佛身,即释迦牟尼的生身。佛教创始人,也是过去七佛中的第七佛,三世佛中的现在佛(过去佛燃灯佛、未来佛弥勒佛)。
释迦摩尼右手呈施依印,(无畏印和护法印都被称为施依印)这个手印代表佛陀使芸芸众生免除轮回的所有恐惧,代表佛的统治和保护性的福报。拇指与无名指相捻形成一个圆圈,象征施依,是智慧和方法的结合。三个直伸的手指代表佛、法、僧三宝所依托的事物。
弥勒佛
未来佛,即释迦牟尼佛的法定接班人,宋以后汉地形象多为“布袋和尚”,即佛教寺院天王殿上笑口常开的胖和尚。弥勒佛的净土为兜率天,意为“妙足”、“知足”。
药师佛
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亦称“大医王佛”、“十二愿王”等。药师佛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病之苦,使具足诸根,而入解脱,依此愿而成佛。药师佛愿满建成的净土,即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为活人消灾延寿,让人健康快乐,故在汉地大受欢迎。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为其左右胁侍,合称东方三圣。
阿閦佛
五方佛中的东方佛,表觉性,意译为“不动佛”、“无动佛”、“无怒佛”、“无嗔恚佛”等。閦意为“动”、“嗔怒”,阿意为“无”。无嗔怒是佛门修行的基础,是佛门最重要的戒律之一;因嗔怒会生烦恼,而烦恼是“苦”根源,是成佛的一大障碍。
阿弥陀佛
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名号有十三个之多,常用的有“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用“阿”意为“无”,“弥陀”意为“量”。阿弥陀佛位于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左右胁侍,合称“西方三圣”。据《无量寿经》云:凡至心发愿求生弥陀净土者,临终之时,阿弥陀佛必定亲自前来接引往生,故又名“接引佛”。
宝生佛
为五方佛中的南方佛,表福德,象征着大日如来五智中的第三智即平等性智,又译为“南方福德聚宝生如来”,宝相佛,宝幢佛等。宝生佛位于南方欢喜世界,可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
不空成就佛
五方佛中的北方佛,表事业,象征着大日如来五智中的第五种智慧——成所作智,可以成就自利、利他的一切事业。
| 菩萨 |
巴利文 Bodhisatto 的音译“菩提萨埵(拼音:duǒ)”的简称, 梵文是Bodhisattva, “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 或 “有情”(一切有感情的众生),全译是“觉有情”,它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除了一般菩萨外,还有像观音、地藏、文殊、普贤一类的”大菩萨“ ,梵文是 Mahāsattva,中文译音是摩诃萨,又意译为“大士、圣士、开士”等名称。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为男子形象,流传到中国后,随着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对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渐转为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萨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国的贵族的服饰装扮,显得格外华丽而优雅。
观世音菩萨像
亦称“观音”、“光世音”、“观自在”等,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佛教显宗认为其说法道场在浙江的舟山普陀山;佛教密宗认为其说法道场在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
“观世音”名号有三层意思:
1.观世音,观世间众生发出的求救声音而前往拯救;
2.观世意,观世间众生身受诸苦而前往拯救;
3.观自在,为众生破除各种世俗的无明烦恼而得大自在。
观世音与大势至同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被称为“西方三圣”之一,其信仰之普遍在汉地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称。佛教密宗以观音为莲花部的本尊,认为观音为阿弥陀的果德。六字大明咒为观音菩萨的真言。
大势至菩萨像
简称“势至”、“大势”,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西方三圣之一。《观无量寿经》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密宗称其为“得大势明王”。
普贤菩萨像
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之一。是理德的化身,大乘经典的总护法,菩萨行的典范。普贤菩萨说法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文殊菩萨像
全称文殊师利菩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首,为释迦牟尼佛为的胁侍之一,是智慧的化身。在《华严经》中,表理之普贤与表智之文殊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侍,三者合称“华严三圣”。文殊菩萨说法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弥勒菩萨
未来佛,即释迦牟尼佛的法定接班人。弥勒佛现在兜率天现菩萨身相说法,未来会下生成佛。
地藏菩萨像
亦称“地藏王菩萨”。据《地藏十轮经》卷一,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曾在佛前立下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幽明教主。说法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除盖障菩萨
虚空藏菩萨
菩萨像
菩萨像
| 大威德明王 |
“大威德”密宗泛指具有大威德的菩萨,“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 “明王”是密宗佛、菩萨的化身,是为了教化贪婪、愚昧的众生而示现的忿怒威猛相;是以佛菩萨的智慧之光明,破除众生愚痴烦恼之业障,故称明王。
明王的名称和数目因佛经的版本不同,主要有“八大明王”和“十大明王”的说法,宝宁寺水陆画中有十大明王。通常明王的形象是面相丰满,大怒,双眼如炬,头发蓬立赤黄色。以虎皮为衣,骷髅头为饰,各有三面,每面都由三只眼睛,出现六臂或八臂,全身站立呈现舞姿,各有日轮圆光及宝座。他们不同特征主要是以各自头顶戴的佛、菩萨,手持的法器及座骑来区别化身。
大威德步掷明王
普贤菩萨化身,可济度六道,有使罪人发现其菩提心及降伏恶魔的力量。
大威德大力明王
此画上端绘一趺坐菩萨。下绘大力明王竖发怒目张口,现三头六臂相,坐于妖魔鬼怪之上。明王四肢肌肉坚强,孔武有力。
不动尊明王
又称不动金刚、不动威怒明王等,为五大明王之首,大日如来的化身。可使修习者成就诸愿,且能消除水旱灾、降伏兵贼及获得财富。
变陷忿怒大轮明王
弥勒菩萨之化身,能排除众生的一切业障。此画上端绘一趺坐菩萨。明王青目獠牙,竖发怒目,现三头六臂相,上身赤裸,飘带缭绕。上右手举月,上左手举日,骑一大马,座下左右两龙伏卧,中有一怪物举首仰望。
大威德大笑明王
大威德大笑明王是虚空藏菩萨的化身。虚空指虽没有物质存在而能容纳物质存在的空间。“离诸障碍,故名虚空。”
无能胜明王
地藏菩萨的化身,能降伏众生的烦恼魔障。
馬首明王
觀音菩薩的化身,即密宗六觀音之馬首觀音。能除衆生一切災厄及恐怖,能救衆生脫離苦海。此画顶端祥云中绘一菩萨跏趺而坐。明王额颅顶一佛头,竖发怒目,现三头六臂相。手执法器,箕踞于牛背之上。
甘露军咤明王
南方宝生佛的化身。“军咤”意译为“瓶”,瓶在密宗里是甘露的象征,意为以慈悲为怀,遍洒甘露水,以洗涤众生的污秽心灵。此画上端绘一趺坐菩萨,四周围绕行云和飘带。明王怒发冲天,现三头八臂相,箕踞于麒麟身上。
降三世明王
东方阿閦佛之化身,能降伏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贪、嗔、痴之毒,故名。
焰发德迦明王
十大明王之一,是妙吉祥菩萨的化身。曾发愿成就火光三昧作如来力士,为如来降伏魔怨,啖尽秽迹,故又称“火头金刚”、“秽迹金刚”。
| 罗汉 |
我们通常所说的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的,宝宁寺水陆画中共有16罗汉,他们是佛的弟子,受佛嘱托常住人间,不入涅槃,受世人供养并为世人种福田。据唐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带回的《法经记》说,庆友尊者在涅槃时将住世的十六位阿罗汉的名号告知众生,十六罗汉就广为流传。后来,世人在为十六罗汉造像时,出于尊敬,将庆友尊者及玄奘法师加了进去。于是,十六尊者就演变为十八罗汉,只是后两位罗汉名号时有变化。清乾隆年间,由乾隆钦定,将十七、十八罗汉定位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十八罗汉的名号才最终确定。
左第六 跋罗堕尊者 伽伐蹉尊者
右第六 诺迦跋哩陀尊者 苏频陀尊者
左第七 诺炬罗尊者、跋陀罗尊者
右第七 迦力迦尊者 佛陀罗尊者
左第八 戌博迦尊者 伴诺迦尊者
右第八 罗怙罗尊者 那迦犀尊者
左第九 因迦陀尊者 伐那波斯尊者
右第九 阿氏多尊者 荼畔咤迦尊者
| 诸神 |
持地菩萨众
该画分两层,下层为持地菩萨主像,身后侍女手中所捧盆景山石,意在表现主题“持地”。上层画五位菩萨,合十而立。
随其所求令得成就大功德天特尊之主居色顶天摩醯首罗众
画中摩醯首罗天三头六臂,戴佩宝冠璎珞,跣足立于莲花之上,身后白牛,身左持宝珠者为随求天子。摩醯首罗天,又作自在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
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
后土圣母是道教四御之一,史籍最早记载她是辅佐轩辕皇帝,管理土地的大官,汉武帝时在汾阴建立后土祠,从此祭祀后土成为国家礼仪。
水陆画《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中的九天是道教三十六重天中的第九重天,后土圣母的居住地。画中十位女神像,名为神众,实则为人间贵妇的写照。她们面庞丰腴,细眉小口、双手持笏、注视前方,既雍容华贵,又威严庄重。
后土是中国古人对土地崇拜而信仰的大地女神,执掌阴阳生育,主宰大地山川,在人们心目中倍觉亲切和崇高,被视为“万物之母,大地母亲”。千百年来,民众为了生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目的,建庙塑像祭祀地母后土,已成为历代民众极为虔诚的宗教信仰。
后土在传统上属于中国本土道教信仰的神灵,经过隋唐时期,儒道佛三教合一大致成型。到元明时期,三教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形式上都走向了融合,从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九天后土圣母诸神众》就是这种融合的鲜活证据,文化艺术价值意义巨大,“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大梵无色界上四天并诸天众
大梵天是佛教的初禅天主,同时也是婆罗门教为最尊崇之主神。画中共十人,分两层。大梵天胸垂宝饰,手持宝扇,立于靛青莲花之上。其后三人,二人持盘,一人捧经侍立。上层六人为诸天,或捧经卷,或合十而立,似妙龄少女礼佛于香烟缭绕之中。其中一人举袖凝眸而立,尤为婀娜多姿。
四海龙王诸神众
四龙王着袍服执笏而立,身后夜叉海妖随侍。佛教中原有“七龙王”、“八大龙王”的典故,后与中国本土的海神崇拜和道教信仰相结合,遂成四海龙王。
北极紫微大帝众
在道教神仙谱系中,最高的神为“三清”。三清指天神所居住的三处胜境,三处圣境又分别居住着道教的
三位至尊神,分别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这三请又有四位辅佐的天神,分别是:玉皇大帝、北极紫微大帝、天皇天帝和后土黄地。四御之首为玉皇大帝,其次是北极紫微大帝。北极紫微大帝位居天的中央,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及四时节气等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民间极受崇拜。那么佛教在汉化的过程中,自然不可忽视这样一位执掌自然界的天神,所以在水陆画中,将他请进上堂,可见佛教在流传的过程中灵活变通。画中的紫微大帝,身穿人间皇帝冕服,两旁左辅右弼随侍,是人间君臣之像的写照。
阎罗变成泰山平等都市转轮大王众
阎罗、变成、泰山、平等、都市、转轮为十殿阎罗中的第五至第十殿阎罗,是古印度神话就已经出现的掌管地府的诸王。画面上人物皆持笏板,着朝服,戴方心曲领。
太乙诸神众
宝瓶金牛天蝎巨蟹磨羯宫神
| 其它 |
六道四生一切有情精魂众
画中的六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是众生根据自己的善恶行为,于现在所处的和死后将去的六种轮回转生的趋向、归趣。四生是众生出生的四种方式:1卵生:从卵壳而生,如禽类;2胎生:从母胎而生,如人及动物;3湿生:(因缘生)从湿气而生,如蚊虫;4化生:无折依托,借业力而生。如天神、恶鬼及地狱道众生。画面上以各界各类生物聚集而行的表现手法,代指一切六道四生。
往古儒流贤士丹青撰文众
整幅画面分为两层,下层七人中六人戴青色软巾垂脚蹼头,身穿圆领学士衣,有的身背瑶琴,有的身背宝剑,一位戴青色软巾的老者,蓄着胡须,面色凝重,若有所思,他们分别表现的是文人学士中的琴棋妙手和撰文作家。上层五个人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位穿黄色长袍的长者,一位手持纨扇,一位手提画框,框内画一老人头像,此人为书画艺人,正与人把臂聊天,神情十分生动。全图人物衣着整洁,线条勾摹自然流畅,不仅是珍贵的明代世俗人物题材绘画,也是明代民俗文化的物质形态范本。
往古顾典婢奴弃离妻子孤魂众
这是一幅反映古代封建社会生活的世俗画。画的上层为被休的妻子,不忍离去的悲痛情状,其子紧抓母亲衣裙,不肯放手,刻画母子被迫生离的悲惨。下层画面为雇典奴婢。三个未成年的奴仆,衣衫褴褛,双手被缚,而雇典者正在看卖身文书,有一蒙古贵族人物,头戴暖帽,有带系在下巴,这是元代蒙古人中流行的“后沿帽”。他腰挂弓刀,穿衣窄袖紧身,上下衣相缝连,腰间有很多竖褶皱,下衣较袍为短,这是元代流行的服饰,便于骑射作战。这位蒙古人帽子顶端没有装饰宝物,服饰颜色简单,应当是下级官员。
图中被典卖男奴隶三人,都是衣衫破旧。左边一人头留两长发辫、穿窄袖衣裤,外罩半袖衣,腰带上挂有囊袋及食具小刀,这是典型的金人(女真)装束。金人习俗男子脑后留双发辫。蒙古灭金后,金人有不少沦为奴隶。左边奴隶第二人高鼻深目卷发,是西域少数民族,应当是蒙古西征掠来的人。右边一奴隶穿半长衫,窄裤、草鞋,是汉族奴隶。三个奴隶即为三种民族,最符合当时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