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冠县三合庄高跷,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60年代盖州高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60年代盖州高跷(200多年历史的聊城冠县三合庄高跷)

60年代盖州高跷

民间舞蹈

冠县三合庄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500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为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做各种动作。

踩高跷究竟是以何为动因而发明出来的?有人认为是对神话传说中殊方异人的模仿。《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郭璞注:“国在赤水东也。……此人脚过三丈矣。”类似的记载,又见于《大荒西经》。据此推测,初民因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产生了期望双腿加长、得下海捕鱼之方便的幻想。还有人提出踩高跷源于先民采集果实的技能或原始宗教表演。

冠县三合庄高跷表演

有200多年历史的冠县三合庄高跷:

一度沉寂七八年 如今传承有希望

有200多年历史的冠县辛集乡三合庄村高跷曾经红红火火,不过,2010年至2017年一度沉寂。2017年底和2018年初,三合庄村支部书记许申垫付万余元资金购买道具和服装,将三合庄高跷重整旗鼓,让村里老艺人重新培训和传承。目前,三合庄高跷不但演得好,而且传承也有了希望。

三合庄高跷热烈奔放

据三合庄高跷67岁的传承人许春亮介绍,他10多岁就开始踩高跷,曾担任三合庄高跷的主要角色。以前,年年演出高跷。聊城凤凰苑开业后的前3年,他和村上50余人组成高跷队,年年去演出;聊城香江光彩大市场二期开业时,也邀请他们高跷队前去演出,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还得了1000元的奖励。

许春亮说,三合庄高跷50厘米高,村民也称高跷为“拐子”。高跷队刚组建时只有3副拐子,表演动作也非常简单,后来经一代又一代传人不断丰富发展,队伍逐渐壮大。角色非常多,有头棒、二棒(开路的),端花盆的,骑毛驴的,八仙桌上劈叉的,还有孙悟空、扇子僧、唐僧、猪八戒、青蛇、白蛇、县官、抬轿的、浪荡公子、花大姐、憨妮、憨小、憨老婆等等,高跷表演没有固定的曲目,往往根据演员的特长,表演一些简单的小戏,如《小放牛》《刘海砍樵》《十八相送》《猪八戒背媳妇》等,演起来非常壮观。

“三合庄的高跷热烈奔放、轻盈优雅、灵活飘逸、粗犷剽悍、朴实稳健,具有特有的鲁西风情。”许申说。

重整旗鼓传承有希望

随着社会的变迁,因为挣不到钱,一些年轻人不愿再学高跷。因此,2010年后,冠县三合庄高跷一度沉寂了七八年。

为了不让这个传承了200多年的“老玩意”失传。2017年底和2018年初,年届不惑的许申垫资万余元购买了各类道具和服装,找了场地,让许春亮作为主教练,以及10余位老艺人,带领村里的20余名年轻人练习踩高跷。排练一个多月后演出,百姓的认可度非常高。

许申介绍说,目前,三合庄高跷队共有30余人,年龄最大的70岁,年龄最小的15岁,是自行车运动员。有一位村民62岁了还踩高跷。其中,而立之年的许明清是老传承人许春亮重点培养对象。还有一些村民平时在家里练习。

另据介绍,在三合庄高跷传承中,许春亮、许振明、许振忠等老艺人发挥了传帮带的关键作用。最让人称道的是,年届花甲扮演孙悟空的宋连元带领女儿、女婿、儿子等全家上阵。正是这样的家庭爱好高跷,喜欢踩高跷,才让三合庄高跷传承有了希望。

现在,每逢元宵节前夕,三合庄高跷均到冠县县城演出,元宵节在本村演出,让村里的百姓也乐和乐和。从目前来看,年轻人参与踩高跷的热情较高。因此,传承起来还是比较有希望的。

来源:聊城头条(liaochengwanbao) 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