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博大智慧。

  按摩,又称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黄帝内经》对推拿发源于洛阳有明确记载。近日,记者采访业内人士,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推拿和洛阳的故事。

皮部经筋推拿术起源(推拿发源于洛阳)(1)

学生们认识穴位、学习推拿手法

  推拿发源于洛阳,《黄帝内经》有明确记载

  “推拿发源于洛阳,《黄帝内经》中有明确记载。”河南推拿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韦保新说。

  按摩,又称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其《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明确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这里的“按跷”即推拿的古称,中央,指我国的中原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河南洛阳一带,是当时黄帝部落的活动中心。因此这段古文翻译成现代白话的意思是:洛阳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润,寒温适宜,故物产丰富。洛阳民众吃得好但缺乏锻炼,容易患痿痹、厥逆、伤热等疾病。治疗这些疾病适宜用导引、按摩的方法通行气血。因此,导引、按摩最早出现在洛阳地区,并从洛阳流传出去。

  据专家考证,按摩诞生于商代的洛阳,当时手法的名称为“拊(fǔ)”。在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本义是一个人用手在另一人腹部或身上抚摩。《说文》曰:拊,揗(xún)也。揗,摩也。秦汉时期,已有完整记载推拿防治疾病的专著,据《汉书·艺文志》所载,此期成书的《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已佚)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推拿专著。

  从洛阳走向世界,成为绿色保健治疗手段

  按摩在洛阳诞生后,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防治疾病的一种绿色、健康的治疗、保健手段。

  在文献记载中,按摩第一次运用于医学实践,发生在洛阳周边的三门峡。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周代,虢(guó)国太子突然休克,昏迷不醒,眼看就要断气了,正好名医扁鹊从这儿经过,运用按摩、针灸的办法,成功救活了虢国太子,成为传颂千古的佳话。

  隋唐时期,按摩在洛阳、西安等地得到了很大发展。隋朝,洛阳太医署(相当于太医院)内就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洛阳的按摩医生分“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三个等级。按摩在这一时期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之后辗转传到欧洲,促生了世界各地的按摩技术。

  到了宋金元时期,推拿疗法进一步发展,其治疗范围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损伤折跌者”,在妇产科中也进行了运用,如运用腹部按摩手法催产。由宋太医院编著的《圣济总录》对推拿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认为推拿和导引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就推拿的含义及按法与摩法的区别进行了阐述。

  明清时期的推拿疗法有了较大发展,太医院将推拿列为医政十三科之一,推拿疗法广泛运用于成人和小儿各科,明代万全著的《幼科发挥》一书首次提出了“推拿”一词。明代是小儿推拿快速发展的时期,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多部小儿推拿代表性著作,包括《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诀》等相继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推动下,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正规推拿教育和推拿临床工作,同时开展了推拿作用和治病机理的初步研究及推拿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出版了《按摩疗法》《中医按摩学简编》等推拿专著。

皮部经筋推拿术起源(推拿发源于洛阳)(2)

外国友人感受推拿

  发挥品牌优势,擦亮“河洛推拿”金字招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推拿的运用不仅仅在于疾病治疗,更多的在于治未病、保健、调理等方面的需求。

  “多年来,学院充分利用推拿起源于洛阳这一得天独厚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出了‘河洛推拿’金字招牌,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韦保新说,今年我市“两会”提出,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对洛阳发展新的赋能定位,发挥洛阳特色中医药品牌优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文化繁荣兴盛。

  在韦保新看来,洛阳有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推拿发源于洛阳;《黄帝内经》成书于河洛地区;伊尹是中药汤剂的创始人;龙门石窟的药方洞被称为“民间慈善医院”;北魏孝文帝在洛阳建立的“别坊”是我国最早的公立慈善医院;唐太宗贞观年间在洛阳设立的“尚药坊”,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中医药还一直是古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中医药不仅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着力量,也正吸引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目光。(记者 李岚 通讯员 王震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