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yiduiread

饱经呵呵的壹读君丨清风

先请大家做一个选择题:

古人一年都玩什么(我们玩的呵呵)(1)

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

这句名言你一定不陌生吧?

呵呵,本是一个友好开心的笑,不知何时却变成了骂人的词。

壹读君问了问身边几个人被呵呵了会怎么做,按脾气由好到暴排列,就是上面的ABCD。

2014年初,“呵呵”被台湾社群网站票选为2013年度最伤人的词汇,没有之一。八成网友表示聊天经常用“呵呵”,不知道说什么时用“呵呵”,无奈时用“呵呵”,自嘲时用“呵呵”。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个词只有一个用处:以最大效果激怒对方,践踏对方全部热情。

为了反击呵呵者,有人竟然提出了“呵呵是猪”的观点,而且极其残忍地找到了文献佐证。

古人一年都玩什么(我们玩的呵呵)(2)

截自《猪的母性行为研究进展》

请长按此图保存到手机,以后要是被呵呵了,直接回复此图。

壹读君一直认为“呵呵”是当代人玩的,直到某一天偶然发现,钱钟书先生竟然也用呵呵。他在书信里跟别人说:近来因为生病身体不好,不想见客人,特别想学着明星的姿态说一句“I want to be alone.”但是怕别人说我怎么不撒泡尿自个儿照照。呵呵。

钱老是用文言文的写的信,大家感受下这画风。

客来亦多不见,几欲借Greta Garbo(葛丽泰·嘉宝)“I want to be alone”(我要自个儿待着)为口号,但恐人嗤我何不以尿自照耳。呵呵!”

再往前,竟然鲁迅先生也玩过“呵呵”,壹读君随手翻翻就看到了两处(见于《立论》和《且介亭附记》),而且鲁迅先生玩法很潮,和当下最新的用法十分接近。下面是《立论》全文: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 he he he he!’”

那么鲁迅是呵呵的发明人吗?

当然不是,其实“呵呵”在宋朝已经很流行了。苏轼最喜欢在书信里用“呵呵”,在已经整理出来的书信中,他至少对别人“呵呵”了45次。比如这几个: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与鲜于子骏》)

大意:我写的词虽然没有柳永的范儿,但是风格独立,也自成一家,呵呵。

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与文与可》)

大意:你要不给我的诗画画,我就自己乱画,然后写上你的名,还到法院告你答应了却不给画,让你赔250匹布帛。呵呵。

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与陈季常》)

大意:只要晚上睡得好,和你的诗很快就能写出来,你难不倒我的,呵呵。

苏轼之前的欧阳修,写信也用“呵呵”,至少3次。这是一例,“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尔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戒也。呵呵。”(《王几道一通》)

苏轼的好朋友黄庭坚、米芾也喜欢写信时用“呵呵”,请欣赏米芾先生的墨宝:

古人一年都玩什么(我们玩的呵呵)(3)

……御寇所居,国不足,岂贤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贫乐淡,乃士常事,一动未可知,宜审决去就也……(《德忱帖》局部,红框内即为呵呵)

那么宋朝是最早使用“呵呵”的吗?当然不是。《全唐诗》中出现了三处“呵呵”,如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五十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再如韦庄的《菩萨蛮》:“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那么唐朝是最早使用“呵呵”的吗?成书于唐朝的《晋书》记载,石宣妒嫉弟弟石韬,暗中刺杀弟弟,在弟弟丧礼上,“(石宣)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石宣不但不哭,反而当场“呵呵”地笑,让手下掀开被子看弟弟的尸体,然后大笑而去。

大家有没有觉得“呵呵”在这里有些违和?其实这个“呵呵”,不应该按我们现在的发音读。

姜照中先生从音韵学方面入手,认为宋朝的“呵呵”和我们现在的“呵呵”发音不一样,他觉得更接近现在的“哈哈”。

“呵,晓纽,歌韵,开口一等字,拟音[hɑ]。汉语拼音的ha大概与其接近。要用今人的笔写出,不是‘哈哈’就是‘lol’‘233’。且若看苏轼诗韵,包括呵字在内的果摄尚算完好。所以前面所录的苏轼的笑声可都是爽快豪迈的哈哈哈哈哈啊。”

按这个说法,苏轼的信要这么读:

“我写的词虽然没有著名词人柳永的范儿,但也自成一家,哈哈!”

“赶紧给我的诗配画,不然我自己乱画了写上你的名号,或者到法院告你答应了却不给画,让你赔偿我精神损失费,哈哈~”

“只要晚上睡得好,和你的诗只是小意思,老陈你能把我怎么样?哈哈!”

这么理解好像还很顺,东坡居士竟然是个逗逼?壹读君要方了……救我……

姜照中先生认为唐朝的“呵呵”同样接近当代的“哈哈”,比如“呵呵大笑”这个词(这个词在唐代和宋代的文献中,都出现多次),显然读成“哈哈大笑”更合理。再如上面说到的石宣“呵呵”地笑,如果读作“哈哈”,就是这样:石宣不但不哭,反而当场哈哈大笑,让手下掀开盖在弟弟身上的被子,大笑而去。这样就顺畅多了!这才符合石宣嚣张狂妄的性格。

但是有的“呵呵”被写进了诗词,不像口语或写信那么随意,读成“哈哈”就能给人以耳(面)目(目)一(全)新(非)的感觉。比如“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要这样读“遇酒且‘哈哈’,人生能几‘哈’。”与此相似,《短歌行》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要这样读“对酒当‘嗄’,人生几‘哈’。”

(如果把其他字的也用古音来读,还会不会这么有趣?有很多人走在了壹读君的前面,他们用中古音朗诵诗词,录成视频放在网上,如曹操的《短歌行》、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水调歌头》……,感兴趣的同学搜索即可。)

究竟从哪个朝代开始,“呵呵”的意思从“开怀大笑”变成了现在的“半开口的笑”?

壹读君假装很内行地翻了一下汉语语音方面的书,并数了一下“四大名著”及《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围城》《鲁迅全集》《家》等书中“呵呵”“哈哈”“呵呵大笑”与“哈哈大笑”出现的次数,得出了一个粗略的结论:明清两朝,“呵呵”仍然被用来形容大笑,但是也用来表示“适度地笑”;进入现代以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呵呵”逐渐不再用来形容“大笑”,这一功能转由“哈哈”承担。(由于时间关系,统计样本量不大,感兴趣的同学请继续!)

如此变化的原因,壹读君认为有两个。一是现代标准汉语的推广,民国推行国语,新中国推广普通话,大家读“呵呵”都是半开口的“he he”,都一样。二是白话文的发展。在清末维新运动时期,有识之士开始大力提倡“我手写我口”的白话文,直到新文化运动,才取得革命性的突破,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主流地位。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呵呵”一跃成为流行语,被热情的网民开发出了全新的玩法,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句末,甚至单独成句,适度的开心可以呵呵,矜持地接受夸奖可以呵呵,委婉地拒绝别人可以呵呵,微微的尴尬也可以呵呵……由于“呵呵”实在是太受欢迎了,以至于引起了学院派师生的注意,2012年有一位同学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研究“呵呵”的,呵呵,壹读没有开玩笑,请看:

古人一年都玩什么(我们玩的呵呵)(4)

这篇论文总共有72页之长,详细地研究了“呵呵”在网络会话中分布和语用功能,行文中充斥着学术用语,我把第三章结尾总结的图放在这里,大家感受下:

古人一年都玩什么(我们玩的呵呵)(5)

这项研究截止于2012年上半年,而从那以后,“呵呵”的用法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开心可以呵呵,生气也可以呵呵;接受可以呵呵,拒绝也可以呵呵;赞叹可以呵呵,鄙视也可以呵呵;真诚可以呵呵,敷衍也可以呵呵;招呼可以呵呵,永别也可以呵呵……

男:我只是觉得你一定有一双美腿,所以不应让裙子遮住你的曲线。

女:呵呵。

这个“呵呵”在2012年那个论文中的解释是:“既缓解了不知如何回答的尴尬,模糊充当接应话轮,还不露痕迹地表示了Woman对Man所言赞美之词的接受,同时摆出一幅话题不关己事的态度,成功拉开话题以及与Man之间的距离。”

而放在今天来看,这个“呵呵”的意思就是:猥琐、我对你不感兴趣、癞蛤蟆也想吃天鹅肉、滚!

短短20多年,“呵呵”发生的变化,可能比过去一千多年发生的变化还要复杂。

孟宪斌先生认为,网络聊天中“呵呵”语义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表达心情愉悦。这是最早的用法,目前还没有完全灭绝,某些长者(绝对不包括壹读君的领导)还在努力传承。

二,用于敷衍或结束聊天。由于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人们需要对说话人的话语做出反应。如果感兴趣或有话可说,会给出正常的有意义的反应,反之,则消极回应。由于“呵呵”实在是太好用了,大家敷衍或无话可说时都喜欢用“呵呵”;也正因为“呵呵”的含义丰富,仅“呵呵”二字对方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是哪个意思,“呵呵”就成了一个无意义的回应,对方间接感受到了你的消极,也不再维持会话。

男:明天没课,一起出去玩吧?

女:呵呵。

三,具有贬义色彩,表示嘲讽。这一过程紧接着第二阶段发生,当然我们学会了如何用“呵呵”委婉地冷落人,自然也很快就能学会如何用“呵呵”骂人。

女:在干嘛呢?

男:没干嘛。

女:没干嘛就是在玩游戏。

男:呵呵。

12306:今年春运一票难求的状况将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乘客:呵呵。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呵呵”的语义会发生这种变化呢?这种变化的背后又反映了什么规律?

壹读君只查到了三篇相关的文章,总体来说,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全面,只是零散的观点。

少年,你是研究语言学的吗?你身边有学习语言学的同学吗?愿不愿意写一篇深度剖析“呵呵”变化原因的毕业论文呢?

呵呵。

参考资料:

1.《猪的母性行为研究进展》,汪善锋 陈明,中国知网

2.《网络会话中“呵呵”功能研究》,汪奎,中国知网

3.《浅谈“呵呵”的主义嬗变及使用心理》,孟宪斌,中国知网

4.《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中国知网

5.《苏东坡呵呵笑?不不不,其实是哈哈哈哈……》,姜照中,澎湃新闻

6.《汉语语音史》,王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呗

和壹读君勾搭的传送门

010-85690155

人才招聘:recruitment@yidutianxia.com

文章投稿:tougao@yidutianxia.com

商业合作:business@yidutianxi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