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朱一龙主演的电影《人生大事》,影片中有很多台词令我记忆犹新,非常有感悟。

人生只有生死是大事。生离和死别,又是人生二苦之一。

我们这个民族乡土观念比较重,从古至今就特别重视亲情,爱情、友情等等。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送别是诗词文章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所占篇幅也比较大。

李白咏白云边的诗(晚唐一首离别诗)(1)

我们从小学习过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醉笑陪君三万场,不用诉离殇”、“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等都是离别题材中的名篇。

今天长风也给大家带来一首离别诗中的名篇,他是晚唐诗人郑谷所写的《淮上与友人别》一诗。

我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选入这首诗,不知现在课本上是否还有?知道的读者可以告知。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李白咏白云边的诗(晚唐一首离别诗)(2)

郑谷,江西袁州人,和长风同一个地方的人。他是晚唐著名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进士及第,但他没有赶上好时候,因为当时李唐王朝已经到了日薄西山,危如累卵了的境地了。

覆巢之下无完卵,郑谷官途自然比较坎坷。仕途不利的郑谷就经常隐居山林,写下大量诗篇。据了解他一生作诗不下千首,《全唐诗》中收录他的诗不下三百首。

郑谷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一首《鹧鸪》在当时广为流传,人人争相拜读,他也因为这首诗得雅号“郑鹧鸪”。又因将齐己诗句“前夜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将“数”枝改为“一”枝,又得外号“一字师”。

李白咏白云边的诗(晚唐一首离别诗)(3)

《淮上与友人别》这首诗是郑谷在扬州和友人离别时所作,友人当时要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而自己则西向长安。这首诗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能够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占得一席之地。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落笔就景抒情,点明主旨离别。

扬子江江头岸边杨柳青青,春色醉人,天空中柳絮似飘雪在漫天飞舞,让渡头旅人愁绪满怀。

杨柳青青,柳絮飘飞既是春天独有的景色,杨柳与“留”谐音,杨花既是柳絮,又是离别时表达离别之愁的常有意向。所以淡淡几笔,犹如像一幅画面舒朗、清新秀雅的江南春色送别图展现在读者面前,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但风韵中却夹杂着浓烈感情色彩的“杀”字,还有重复出现的“yang”字,让诗人的愁苦之情加深了三次,这使得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的同时还流露出离别之际该有的离愁别绪。

李白咏白云边的诗(晚唐一首离别诗)(4)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相聚的时间在几曲悠扬笛声中溜走,天边日色见晚,这笛声让你我明白,不得不启程了,自此一别,你要去往潇湘,而我西入长安。

这两句诗人的镜头江头景色转换到长亭离人上,二人依依惜别,共话离别时,耳边传来的是凄清怨慕的笛曲,更生郁结。

不知过了多久,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终于到了离别的那一刻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没有像大多数离别诗词一样描写的哭哭啼啼,推杯换盏,而只是说明了二人所去方向。我西入长安,要先入运河,是往北走;而朋友要去潇湘,要入长江,是往南走。

这里看似结束其实余味不绝,第二句中的“愁”会因为这一南一北背道而驰的二人渐行渐远而去,而这一切作者写了只是都要靠读者去想象。

这就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把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予人以想象之余地,让读者的思绪脱缰驰骋,顺着全诗思路与意境,去补充内容,寻找“满足点”。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都有如此的效果。

李白咏白云边的诗(晚唐一首离别诗)(5)

这首诗言简意赅,语浅情深,情致微婉,格调高响。没有许多直白的离别情感抒发,而怅别之意溢于字里行间,后人对此诗评价颇高,有人说笔意仿佛青莲,可谓晚唐中之空谷足音矣;还有人说此诗有盛唐风格,酷似王龙标笔墨。

大家以为如何?欢迎留言讨论。

- end -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告知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