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的优质课教案(假如我是语文老师)(1)

一、教学内容:《书湖阴先生壁》

1、老师背诵《书湖阴先生壁》这首古诗并走上三尺讲台。

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这首古诗。

2、老师让会背诵这首古诗的同学说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说出它是一首什么诗,以及它表现的是什么。

老师解题:《书湖阴先生壁》这首题壁诗描写的是王安石眼中的湖阴先生和湖阴先生的居所。它是一首借事抒怀诗,借赞美湖阴的生活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它表现的是被罢国相的不甘和躺平。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书湖阴先生壁》是怎样写成的。

2、让学生产生《书湖阴先生壁》诗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欲望。

三、教学重点

1、词语注释:

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命杨德逢,隐居芝士,王安石在金陵紫金山的邻居。

茅檐:茅草屋檐。

无苔:没有苔藓。

护田:护卫农田。

一水:意思是绿水。一水并非指一江水。

两山:意思是青山。两山并非指两座山。

排闼:开门。闼(ta)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2、概念解释:

意象:就是蕴涵着作者主观想象的客观物象。比如这首诗中的戏事,随缘,两奁,一枰。

赋比兴:诗歌创作中的表达方式。赋,意思是铺陈;比,意思是比喻;兴,意思是有意拔高结局。

结构:是指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起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一句。意思是绝句诗的开始。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开端部分。

承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二句,是秉承上句的意思,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发展部分。承句是上句结果,也是下句的原因。

转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三句,意思是转移到谈话的正题,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高潮部分。

合句:又叫结句,指的是绝句诗的最后一句即第四句,意思是结束,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结局部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王安石简介:

一千多年以前,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第四名,开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罢相的精彩人生。 他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先生文集》存世。《书湖阴先生壁》是他的代表作。

2、说明《书湖阴先生壁》的结构形式:

我们知道,《书湖阴先生壁》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四个组成部分即四个句子所组成:

第一句,茅檐长扫净无苔。

第二句,花木成畦手自栽。

第三句,一水护田将绿绕。

第四句,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四个句子组成了《书湖阴先生壁》这个整体。从七言绝句诗的结构角度讲,这四个句子依次是起句、承句、转句和合句。通常我们称之为“起承转合”。

3、《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月,王安石二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开始了他访僧问禅,读书立说的闲居生活。期间,王安石结识了隐居高士湖阴先生。湖阴先生自耕自种,自给自足,自己搭建茅草房子。湖阴先生的草舍依山傍水,远离尘嚣,与世无争。某日,王安石到湖阴先生家造访,亲自参观湖阴先生的隐居环境,亲身感受湖阴先生的隐居状态。期间,应湖阴先生请求,作题壁诗相赠。湖阴先生的草屋依山而建,在王安石的眼中,苍翠的青山犹如敞开的家门迎接远来的客人。于是就有了题壁诗的合句: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合句之中的送字,让王安石激动不已。这个送字,准确表达了王安石此时此刻的心境:不是自己一定要回避世俗脱离政治希望隐居,是北宋王朝送自己归隐,自己实在是迫不得已。

顺便解释“合句”

4、《书湖阴先生壁》的构思创作过程:

画山绣水的优质课教案(假如我是语文老师)(2)

深谙为诗之道的王安石知道,有了绝句诗的合句以后,按照绝句诗构思的先后顺序,接下去就是要构思绝句诗的起句。起句是什么?王安石知道,起句就是合句的前提。

王安石还知道,合句即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前提,就是茅草房子的屋檐下面经常洒扫没有青苔。所以,这首诗的起句就是茅檐长扫净无苔。

顺便解释“起句”

王安石知道,绝句诗有了合句和起句,接下去就是要构思绝句诗的转句。转句是什么?王安石知道,转句就是合句产生的主要原因。

王安石还知道,合句即两山排闼送青来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溪水环绕着绿色的庄稼。因此,这首诗的转句就是一水护田将绿绕。

顺便解释“转句”

王安石知道,绝句诗构思完合句起句和转句,最后需要构思的就是承句。承句是什么?王安石知道,承句就是转句的前提。

王安石还知道,转句一水护田将绿绕的前提,就是湖阴先生的花草树木都是他自己所栽种,所以,这首诗的承句就是花木成畦手自栽。

顺便解释“承句”

这就是近千年来广为流传的千古名诗《书湖阴先生壁》的构思过程。

作为老师,就是要让自己的学生明白,绝句古诗的构思创作,需要经过上面的过程才能完成。又或者说,老师要让自己的学生明白,为诗和作文一样是有规则的。所有的诗人都是按着如上所介绍的规则构思创作的。

六、《书湖阴先生壁》的解读误区

老师询问学生对《书湖阴先生壁》的不同解读。

老师指出历来的教育者对《书湖阴先生壁》的解读误区:

历来的教育者都说,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湖阴先生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湖阴先生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表现湖阴先生的高洁。如此解读这首题壁诗,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只能说,历来的教育者根本就不懂得最起码的作诗为文之道。其实,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湖阴先生的隐居状态:勤劳安定,自给自足。后两句写的是湖阴先生的生存环境:青山照璧,绿水环绕。既不是暗示湖阴先生的高雅,也没有表现湖阴先生的高洁。

七、板书设计

1、课前,由板书值日生板书全诗: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2、课内,由老师标注绝句诗的结构形式“起承转合”。

题:《书湖阴先生壁》

起:茅檐长扫净无苔,

承:花木成畦手自栽。

转:一水护田将绿绕,

合:两山排闼送青来。

八:课后作业

1、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诗。题目是《书湖阴先生……》;如果实在写不出来,再默写《书湖阴先生壁》三遍。

2、用时10分钟。

画山绣水的优质课教案(假如我是语文老师)(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