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一、课前导读:,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短文两篇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文短文二文及拓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短文两篇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文短文二文及拓展

短文两篇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文短文二文及拓展

《短文两篇》

一、课前导读: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请学生说说关于月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二、本节内容

《答谢中书书》

1.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作者简介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人,历经宋、齐、梁三朝,曾经为官,后辞官归隐坚决不再出仕,精通医药、炼丹,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有不少著作传世。

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他有一部著作就叫《华阳陶隐居集》。这是因为他三十七岁辞官以后,去了句容之句曲山,并称这座山是叫茅山,然后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开始隐居修道,自此他就一直隐居不出,即使皇帝来请没用。

3.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四时俱备(季节)

晓雾将歇(消散)

颓,(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4.全文翻译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5.文本分析

(1)结构

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描写山川中的静景之美。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动景)。

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

(2)写景手法(以多角度的描写,表达了四种意境美。)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3)主题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6.课堂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叠嶂( ) 曦月( ) 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飞漱( ) 属引( ) 长啸( )21cnjy.com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略无阙处( ) (2)不见曦月( )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4)或王命急宣( )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6)绝巘多生怪柏( )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8)每至晴初霜旦( )

(9)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10)哀转久绝( )

参考答案

1. zhàng xī sù tuān yǎn shù zhǔ xiào

2. (1)几乎(2)太阳(3)漫上(4)有时候(5)即使 快马(6)极高的山峰(7)树木茂盛(8)早晨(9)连续不断(10)消失

《记承天寺夜游》

1.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 》等。

3.重点字词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寝:睡,卧。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4.全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5.文本分析

(1)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2)手法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3)主题: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6.同步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未寝( ) 藻荇( ) cuì( )竹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相与步于中庭(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参考答案

1. qǐn xìng 翠

2.(1)考虑、想到(2)参与,这里指欣赏(3)共同,一起(4)形容水的澄澈

三、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自三峡七百里中 B、或王命急宣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或以钱币乞之

C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君有疾在腠理

2.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1)《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有《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_,北宋著名__________,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其具体运用是:用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用__________比喻________。

(4)《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5、作者描写三峡的四季景色分别是从哪些角度着笔的?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

7.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的句子是 ( )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________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物中,猿啼是最难忘的。

A.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

B.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

C.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

D.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21·世纪*教育网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

二、课外阅读

(一)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1.解词

(1)晓雾将歇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仆去月谢病 (4) 岂徒语哉

2.翻译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二)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出处:21教育名师】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

1.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诚 有 好 奇 之 士 亦 安 能 独 行 以 夜 而 之 空 旷 幽 绝 蕲 顷 刻 之 玩 也 哉 今 余 之 游 金 沙 堆 其 具 是 四 美 者 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观中秋之月,临水胜( )

⑵去人远者又胜也( )

⑶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

⑷尽却童隶而登焉( )

3.解释下面语句的大意。

⑴安得皆临水?

 -1-c-n

⑵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名师原创作品

4.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有之矣

B.今余之游金沙滩……

C.盖余八月之望过洞庭

D.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摘录原文词语作答)

参考答案

1.C

2.A

3.(1)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陶隐居集》(2)《东坡志林》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家 苏洵 苏辙 三苏(3)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1)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即使骑着奔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快。

(3)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4)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5)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6)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7)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8)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5.夏季侧重水势,春冬侧重色彩,秋季主要写音响。

6.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此,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Cj

8.A.√B.×C.√D.√

(一)1.(1)歇:消

(2)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3)谢:告

(4)徒:仅仅

2.(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难道仅仅是说说而已吗?

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

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二)1.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2.⑴(景色)美好;⑵距离;⑶阴历每月十五;⑷全,都。

3.⑴哪里能全都靠近水?⑵中秋的月亮,临水的景观,独自一人前往且远离人迹,在这里完备、齐全了。

4.C

5.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

四、总结

1.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备 古义:具备 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