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领导力已成为一个大众话题,学者有学者的定义和内涵,管理者有管理者的理解,普通大众也有普通大众自己的感受!我在讲领导力时,首先讨论的则是这样一个话题:领导力是坐在教室里听课、看视频课程,或者读我写的这本书就能学会的吗?
通常我在问这个问题时,有人会笑着摇头,也有人会起哄说“肯定不能”。很奇怪,明知道领导力学不会,为什么有人还要花钱去上类似的课程呢?其实,大家的回答折射出两个问题:其一,领导力太重要了,人人都渴望拥有领导力;其二,虽说很多人心里觉得学不会,但因其重要,一旦遇上某个走方游医故作神秘告诉他“我家有祖传的领导力的秘籍哦”,就会一边骂着“骗子”,一边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来报名上课!
我要告诉大家:领导力的方法与技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无论学习方式是看书、听课还是看视频!别撇嘴,我知道你的意思——又一个江湖卖大力丸的!但这次你凑巧找对了人!
“领导力能否通过学习加以掌握?”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东西方思维习惯的差异。在大多数东方人看来,领导力要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要么需通过长时间的管理实践打磨而得。你看,我们中国企业在培养“干部”时,都是先挑人,看看学历、履历,观察一下谈吐反应,问问思路,好,整体不错,那就是后备干部了!人选确定后,放到基层锻炼一下,熟悉一下基本业务;找机会提拔一下,给个合适的职位继续锻炼:待到天时(管理者换届)地利(熟悉团队业务)人和(个人管理能力成熟),就可以独立负责某个具体部门了
这种模式看似万分妥帖——熟悉基层业务,将来下级汇报时不能蒙混过关:带过团队,处理过问题,锻炼了经验、智慧,还长了手段!好了,这五六年一过去,你看着他成长了,可以给他安排更重要的担子了,但狼来了——他可能想自己单干了,他可能被隔壁老王看上挖走了!对于这种后备干部的流失,老总无疑是最心疼的,且不说位置没人能立刻顶上来,更重要的是他很可能会带走你的客户和核心技术,甚至是你的骨干团队!要知道很多企业正是在重要人才流失之后一蹶不振,乃至一败涂地!
难道这就是企业培养管理人才的宿命吗?先别急着发问,让我们来看看像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宝洁、强生等大型跨国公司的情况,或许你会自己找到答案。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号称“中国企业高管的摇篮”,人才的流失情况可能比中国本土企业更严重,但你用少听说宝活公司因为一个大区经理离职,这块区域市场又被“雕线一立白”等中国企业给占了的事情,也不会出现第上纳离任后I8得就跨了的情况。这些企业随时都会有合格的管理者站出来,填补空缺职位,让企业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营。对比国内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因为某营销副总离职而导致业务崩盘,或者某研发负责人离开而导致整个产品开发泡汤的情况墨见不鲜!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同样的管理者离职风波,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企业管理者深思的关键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搞不明白,你的企业会一直陷入重复培养管理人才的泥沼,自保尚且无力,更别提跨界、转型与野蛮生长。个中关键,其实在于东西方文化对于培养人才的观念和方法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观和用人观,普遍认为起源于孔子。孔子的学生据说有3000人,其中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有72位,即“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不少人成为当时各国政坛的风云人物。孔子最为人所熟知的教育理念有以下两点。
1.有教无类
在孔子以前,所谓教育主要是贵族子弟聘请老师来家辅导,没有学校。孔子创办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他的学生中既有贵族孟懿子、司马牛,也有最底层的贱民冉雍和子张;有大贾子贡,也有穷人颜回:有北方的子夏,也有南方的子游:有比孔子小50岁的复伸会和公补龙,也有仅比孔子小4岁的秦商和小9岁的子路:有跟了他。梁子的兼回,也有边工作边学习的子夏和子游,更有不时路来请物。超的清侯、官员和鄙夫。子贡说:“夫子正自身以待来者。”想来的人不拒绝,要走的人不阻止。
2.因材施教
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诸?”意思就是子路跑过来问孔子:“我听到一个事就要去干,行吗?”孔子说:“有你爸爸哥哥在,先问他们再说。”
冉求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说:“闻斯行之。”就是说那还等什么,赶紧去做啊。
听到夫子不同回答的公西华傻眼了,就问孔子为什么一个问题两个答案,弟子我很分裂啊。孔子对他说子路这个人很莽撞,而冉求这个人很犹豫,你明白了吧!
这并不是孤例。颜回的修养足够好,孔子就鼓励他要多提意见,而婉转地批评子贡要加强修养,少批评人。
孔夫子是我个人的偶像,也是我国最著名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甚至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说法.被历代帝王尊为“至圣先师”!但人无完人,孔子最大的问题。其实就在于他的教学方法!
且让我们试想一下,这样的画面何其熟悉:
早上众弟子环伺左右,孔子净手后先弹琴,课前音乐一过。舍瑟而坐:君子易事而难说,小人易说而难事。讲完了然后看看众弟子,谁笑容满面,谁就是那个得道者!当然,这样的画面是我脑补出来的,但从《论语》的很多记载来看,我相信这就是孔子的日常授徒模式!
无疑这是一套相当有用的方式。其一,它能帮助老师识别谁是聪明人和用心人;其二,老师“点到为止”,全靠学生“悟”的功夫!虽然“悟”有助于个体发展主动认知水平,但既然是悟,就缺乏唯一性,比如上文因材施教的例子,就会让旁边弟子糊涂。其实,如果孔子把“是不是听到就去做”这个问题给说透了,比如我反对“闻斯行诸”,“行”之前必须要考虑到“人员素质能力如何、客观条件具备与否、后果是否可控”三个方面,如果这三个方面都具备,那么就去做吧。这样,莽撞的子路和审慎的冉求都能对照行之,而公西华也不会感到困惑。
反观西方,与孔子同一时代也有一位大思想家柏拉图,他的教育观与孔子就大不一样。
帕拉图的一个学生曾问他:“人的定又是什么?什么样的才
可以称之为人?
柏拉图说:“人就是无毛的两脚动物。”
学生琢磨了一下,拿来了一只拔光毛的公鸡放在柏拉图面
前,对他说:“这只鸡符合无毛、两脚的定义,但是显然它并不是人。”直接推翻了柏拉图关于人的定义。
精彩吧,柏拉图的定义显然没有抓住人的核心特征,所以被学生的去毛公鸡打败了!无独有偶,赵本山和宋丹丹曾经引用过一个网络段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宋丹丹问:“要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分几步?”赵本山答不上来,宋丹丹给出的答案是:“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带上。”
这个段子可乐吗?挺可乐的,答案看起来十分愚蠢,说与没说一个样。可是除了这样做,还能怎么做呢?要知道这可是程序员的标准思维。质量管理领域著名的“六西格玛”,它的主要流程就是四步: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分析问题;第三步、解决问题;第四步,反馈。西方人管理企业就是按照这四步走,看似机械却极为有效。
我们总结来看,无论是柏拉图的“无毛的两腿动物”还是“大象进冰箱的三步法”,它们相对于孔子的中国式“悟道”有以下三方篮不同。
1.具体性和标准性
西方人无论讨论的事物还是给出的答案都十分具体且标准化,所以具有讨论是非的基础;而中国式“悟道”讨论的则是抽象、宏观大而化之的问题,很难具体和标准化。
2.思维方式
西方人善用分析思维(逻辑思维),而中国式“悟道”则长于综合思维。逻辑思维的好处是后人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或者质疑前人的观点,从而推进一个体系的整体进步;而综合思维往往关注的是宏观问题,一旦大贤大哲雄踞于此,后人就只有高山仰止的份了。
3.受众群体
普通人可以在西方的逻辑思维体系里稳步前进,但很难在综合思维里“悟道得道”。
那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又是如何?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长期星F他界第一。中国领先了世界两千多年,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孔子俱早的人才观和教育方式。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聪明人成为精英阶层,推动社会运转:普通人则安贫乐道,过起了小日子。这种做法在农业行业非常有用:农业社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他们不需要去思辨与分析,也不需要多高的知识水平,按照精英阶层的规划推动社会潮流即可。
那么,后来中国为什么不能继续领先于世界,并且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呢?英国汉学家蓝诗玲在她的《鸦片战争》一书中提到,英国发起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已经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发现,无论他们挣多少钱,90%都得换成白银流入中国。原因何在?因为茶饮、瓷器与丝绸在英国贵族社会普遍流行,这要归功于我们精致的农业文明!其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工业社会,而工业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分工。
以制衣为例。要制作一件简单的衣服,通常情况下需要几个部门的分工协作:棉纱厂将棉花纺成纱线,织布厂将纱线织成布匹,服装厂将布匹裁成衣服。在整个制衣流程中,每个工人的专业素养对衣服质量都有影响,而且对自身来说也意味着不同的收入水平。不仅是工人,每个工厂也都想方设法提高生产工艺,以便制作出更好的成衣制品,获取更高的回报。
工业时代,个人素质大幅提升,科学技术也相继出现了重大突破,英国人造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坚船利兔,开启了海外殖民道路。与此同时,中国拒绝学习先进科技,还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昏昏欲睡,最终酿致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人对西方制造的东西依然格外青睐,这种一柴洋媚外”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对国外人员、工艺、流程和管理水准的信任。我们深知他们的人员受过更多的培训,流程上有更好的要求,每一道工序都值得信赖。难道是西方人普遍比中国人聪明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普遍拥有较高的培训水平和管理能力。
有人曾反驳我说,现在已经是21世纪,当下的中国与孔圣先贤的时代完全不同,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别并不大,中国企业的员工素质水平也在逐步提升!没错,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硬件水平,特别是信息技术软硬件环境已经位于世界前列,我们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让老外羡慕不已!但我们的教育理念、人才开发理念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几年前我回老家,见到了我的高中老师,老师说了一段话让我既感动又诧异。当时,在我们班的70多个学生中,我的成绩名列前茅,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标准的“学霸”!结果老师说:“就是你们这些好学生让我操碎了心!”
听到这样的说法,你们是否觉得诧异?按理说是为那些“学渣”操心才对。我十分不解,便让老师解惑,老师给我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上早自习时,老师经常在教室里边转边数:“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数够15个能上好大学的,他才能安心地去吃早餐。
我连忙问道:“那15名以后呢?”
“15名以后只要别捣乱,别影响我这前15名就行!”老师的回答掷地有声。
“爱才如命”的,肯定不止我的高中老师一人,这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其实中国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从来不缺有钱人和聪明人,缺的是整体国民素质。所以,才会出现一旦公司里的管理者离职,就给整个公司带来灭顶之灾的事情,原因是能顶上来的人太少了!
中国其实并不缺乏有才华的人,只是在现有培养模式下,有才华的人光芒太强,这对团队组织而言非常不利。企业的运营变成少数几个高层管理者的事,与普通员工关系不大。也就是说,普通员工的整体管理能力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产生这种局面的源头,实际上是东西方人解决问题的不同思维方式。东方人依赖个别能人的实力,没有能人就无法完成任务;西方人则注重标准化,认为只要按标准操作,一切任务都可以完成。说回领导力的话题,西方企业主张管理能力由一个个工具组成,可以进行标准化,普通人通过训练也可以轻松拥有,让我们在下一节中具体锦聊领导力的标准化问题。
中国不缺乏雄韬伟略的战略家,但缺乏精益求精不折不扣的执行者;中国企业不缺乏各类好的规章制度,但缺乏像西点军人那样不折不扣的执行;这两句话像不像对中国企业的现状,在21世纪每家企业里面谈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执行力。每一家企业都期望想获得好的结果,都希望把这个平台搭建的更宽、更广、更大,让每一名员工在这个平台上都能获得更多的收入、更高的成就、更大的荣誉。但是如何才能获得这样好的结果呢?一家企业要想获得好的结果需要做好两个版块。第一个就是一家公司的战略,第二个就是这家公司的执行,大家记一下这个公式战略 执行=结果。如果一家公司战略做的很好,但是员工的执行能力不强,再好的战略如果没有执行就是一纸口谈。反过来员工执行能力很强,上级领导说到哪,就做到哪,指到哪就打到哪,执行力非常的强大,可是上级领导制定的战略出现了问题,执行力越强,离结果就越远。所以战略和执行息息相关缺一不可。 2020年很多行业都不景气,在疫情的冲击下摆在面前的不但是客户的流失,产品的销路,更重要的是银根紧缩,融资困难,让很多老板倍感压力和彷徨,有的甚至选择了停产来观望。在新的形势下,外部环境我们是无法改变,以前我们都知道要产业结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销售模式创新。但现在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管理”创新,如果这个时候,人心散涣,管理干部各自为政,会更大化的加大企业的管理成本,针对过去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如何做改进?中国企业报集团汇贤商学提出---管理强企赋能计划《实效式咨询内训》12月份针对性提升企业高层管理能力,执行力,员工责任心,打造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安排专家老师直接去到企业辅导落地,时间:1天(上午单独一对一咨询,下午培训)地点:贵公司培训室对象:中高层管理干部费用:免费,只需要支付老师差旅费即可。培训参考大纲:1、如何增强中高层管理者深层次的责任感、主动性、积极性,打造强大执行型团队;2、如何优化管理流程,提高作业效率和人均单产;3、如何解决企业内部责任管理,减少相互抱怨、推卸责任和逃避风险等情况,降低企业内耗;4、如何打造强大的组织执行力,靠结果管理,而不是人浮于事、做任务不做结果;5、如何导入危机管理,增强干部危机意识、结果意识;6、如何解决企业内部责任管理,减少相互抱怨、推卸责任和逃避风险等情况,降低企业内耗;7、如何让管理者做到有情领导、无情管理,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让您的团队狼性十足;8、如何建立优良的企业文化、打造学习型组织,培养适合企业持续发展所需的人才;目的:为中小企业发展赋能,在您看到实力的基础上。看到我们的服务,在效果满意的情况下,再来沟通建立长期合作!凭此信息可免费申请《中国企业报集团汇贤商学》管理强企赋能计划内训一天;
仅需联系文主:请安排内训,即可安排老师落地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