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黄褐斑的正确应对措施(影响颜值的黄褐斑)(1)

黄褐斑亦名肝斑,是发生在面部的黄褐色斑。多对称发生于面颊部,以鼻为中心分布两侧。状似蝴蝶,故又有蝴蝶斑之称,亦可散发于面部任何部位。

女性多见,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内分泌、消化系统、化妆品、紫外线照射以及内脏某些慢性疾病等有密切关系。

中医古籍记载之“面尘”“黧黑肝黯”与此病类似,清《外科证治全书》认为属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肝气郁结,气血瘀滞所致。

多年来临床实践认为此病多因忧思抑郁,伤及肝脾,脾虚肝郁,血弱不荣,或因肝肾阴虚,气血瘀滞所致。

部分患者属冲任失调,经络阻隔,气血瘀滞,所以常用治法及辨证可分下列几个证型。

脾虚肝郁

主症:面部黄褐斑,患者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喜叹息,夜寐不安,有时腹胀,白带多,饮食欠佳,大便时干时稀,舌暗红苔白,脉弦滑。

辨证:脾虚肝郁,气血瘀滞。

治法: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方药:柴胡10g,枳壳10g,香附10g,郁金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5g,丹参15g,川芎10g,牡丹皮10g,木香10g。

成药可用加味逍遥丸、七制香附丸、或合香砂六君子丸。

肝肾阴虚

主症:面部黄褐斑。患者常有腰膝酸软,手足心发热,失眠多梦,月经量少。或常伴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身体羸瘦。舌质淡,苔少,脉象沉细。

辨证:肝肾阴虚,血不荣华。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活血。

方药:熟地黄10g,山药15g,山茱萸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牡丹皮15g,丹参15g,白芍15g,首乌藤30g,木香10g,白术10g,茯苓15g,菊花10g,陈皮10g。

若服成药可用六味地黄丸或用金匮肾气丸,滋补肝肾丸合丹参丸,有慢性病者应同时进行治疗。

冲任不调

主症:面部黄褐斑,月经不调,或有血块痛经,烦躁易怒,胸胁胀满,肢体沉重,腹胀满,大便燥结,舌质暗红,脉象弦细。

辨证:冲任不调,经脉阻隔,气滞血瘀。

治法:调和冲任,活血理气。

方药:当归10g,红花10g,益母草10g,白术10g,香附10g,瓜蒌15g,熟大黄10g,赤芍10g,丹参15g,茯苓10g,鸡冠花10g,泽兰10g。

加减:若月经量多时去益母草、泽兰,加用牡蛎、牡丹皮。成药可选用八珍益母丸、坤宝丸或得生丹。

总之,黄褐斑虽发于颜面,但主要是机体内的不调和因素所致。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理。但外界紫外线的影响不可忽视。

因此,在治疗时,应嘱患者尽量避免日光曝晒,少接触紫外线,注意劳逸结合,心情舒畅,生活规律等,则收效更好。

例1:高某,女,40岁,1998年1月6日初诊。

病史:近1年来,心情烦躁,易怒,纳食不香,胸胁胀满,喜叹息,经期不定,以错后为多,行经腹痛,有血块,时有腹胀,白带多,便干,多梦。

诊查:面部色斑分部弥漫,以眼周为明显,面色无华,略带青色,色斑边界清楚,舌暗红苔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黧黑斑。

辨证:脾虚肝郁,气血郁滞。治法: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处方:柴胡10g,枳壳10g,郁金10g,香附10g,当归10g,丹参15g,益母草10g,白术10g,茯苓15g,赤白芍各10g,熟大黄10g,瓜蒌15g,野菊花15g。

二诊:服上方14剂,胸胁胀满消失,便调,仍有纳食不香,腹胀,前方加厚朴、黄芩。

继续此方服用28剂,面色明显好转,滋润而有光泽,眼部的褐斑已散至双侧眉骨外侧,色淡,行经腹痛消失,烦躁、易怒等症基本消失。

嘱患者继续服用1个月余,以巩固疗效。

例2:耿某,女,46岁,1999年9月14日初诊。

病史:自今年初因单位加班较忙,休息不够,继而出现多梦、多汗、心烦、便干、手足心热,中医内科诊“绝经期综合征”,用药后,效果不显。

后面部出现对称褐色斑片,同时伴有四肢末梢不温,时有便溏,经期不准,量少。

诊查: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褐色斑片,色斑呈花纹状,缺乏自觉症状,舌微胖,舌色暗,苔薄白,脉沉缓。

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黧黑斑。

辨证:肝肾阴虚,气血失和。治法:滋补肝肾,理气和血。

处方:熟地黄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当归10g,丹参15g,赤白芍各15g,白术10g,茯苓10g,香附10g,枳壳10g,益母草10g,陈皮10g。

二诊:服上方14剂,烦热、便溏有好转,大便日一行且成形,面部色斑变淡,自觉面部发热,口干。前方去茯苓、陈皮,加青蒿15g,地骨皮15g。

三诊:服二诊方1个月余,自觉症状均有改善,面部大片的褐斑已消退,仅在鼻部有散在数块黄豆大小的斑片,面色红润,经量正常,少许血块。

上方去青蒿、地骨皮,加木香、茯苓继续服用1个月余,面部色斑基本消退,临床治愈。

例3:王某,女,38岁,1997年9月2日初诊。

病史:近2年面部对称出现黄褐色的斑片,每逢夏季明显加重,冬季减轻,素日易疲劳,易怒,腹胀,时有腹泻或便干,白带多,经前期乳房胀痛,行经腹痛,有血块。

诊查:两侧颧部对称性黄褐色斑片,面色无华,眼窝略见黑青,上唇部亦可见同样皮损,舌淡微胖,边有齿痕,脉弦沉。

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黧黑斑。

辨证:冲任不调,经络阻隔,气滞血瘀。治法:调和冲任,活血理气。

处方: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红花10g,川芎10g,丹参15g,厚朴10g,陈皮10g,薏苡仁30g,芡实10g,赤白芍各10g,香附10g,益母草10g,野菊花15g,熟大黄10g。

外用硅霜,嘱少食入色素重食物。

二诊:服上方14剂,白带明显减少,便调,每日一行成形。纳食香,面色略红润,乏力减轻,巩固疗效,继服前方28剂。

三诊:病人服药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故在当地服上方28剂。

今日复诊,面色红润,有光泽,双侧颧部褐斑已基本消退,唇上方色斑亦明显渐淡,其他不适均己消失。临床治愈。

按语:我认为,黄褐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1 脾虚肝郁,如病例1,治疗以健脾疏肝,理气活血为法,方中柴胡、枳壳、郁金、香附疏肝理气;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丹参、赤芍活血化瘀消斑。

2 肝肾阴虚,气血失和,病例2中医辨证属此型,所以以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滋补肾阴为主要用药,佐以和血养血的当归、赤芍、丹参;理气的香附、枳壳、陈皮等,同时配以调经血的益母草、白芍。

3 冲任不调,证如病例3,治以调和冲任,活血理气。方中当归、香附、益母草疏肝理气,调和冲任;红花、川芎、丹参养血活血;白术、茯苓、薏苡仁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

--《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