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结婚的结婚吧,想单身的单身吧,反正你们都会后悔的。---王尔德


你可以自己一个人过么,当然可以。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规定要求你必须找个人结合,“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也是很多不婚主义者的小开心,很多人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结婚,你有仔细考虑过么?只是觉得年纪到了,就要结婚,普遍认为男婚女嫁,万物之理,如果问上了年纪的人这样的问题,他们大概会觉得你脑子歪掉了。

“结婚”这个词是绝大多数人这辈子绕不开的,围绕她有很多分支:恋爱,嫁妆,七年之痒,房产加名字,婚外情,小三,婆媳关系,生孩子,二胎,学区房,等等等等,可以一直说下去,说到宇宙的尽头,这其中每一个名词都是一个故事,也许是个好故事,也有可能是个烂故事,有一小部分人确实不喜欢,也不擅长处理这些林林总总的繁杂,于是他们选择自己一个人,理个光头,不用再搭理这三千烦恼丝,然而这仅仅是一小部分人,冲破世俗的枷锁毕竟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能称之为勇士的人少之又少。

现在的人为什么结婚晚,结婚意愿低,或者干脆不结婚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特征必定是立足于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中,物质决定意识。在过去,结婚只是一个好听一点的名词,其核心内涵就是“生孩子”,在封建社会,在小农经济,在近2000年的时间里,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最需要的就是“人力”,人口怎么增加,生孩子,结婚是增加人口的启动程序,女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和“生育”捆绑在一起的,人丁兴旺是家族繁荣的标志,这个时期也有很多感人的话语,比如:我生是张家人死是张家鬼,当然也可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在这个阶段,婚姻的生育作用是首要性的。

时光的车轮往前移动,近百年以来世界巨变,工业革命,科技进步,机器大生产带来的是人力的解放,传统的婚恋结构也在转变,每种“事物”都在做出相适应的调整,包括结婚。个人的“温饱”需求已经逐渐被精神需要取代。年轻男女不再局限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庭背景,个性,学识,财力”等等因素都是考量的依据。以前的结婚就像插头和插座,阴阳相对插进去就可以了,现在讲究的是灵魂匹配,这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必须触点相通两个人才有可能拼接在一起。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到,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各自矛盾,用这个形容婚姻最合适不过了,或许有人会把结婚当作家庭社会时代赋予的使命,好比念高中的孩子,家长常说你只要考到大学就行了,是不是很像,有些父母就指望着子女结婚生个孩子,常挂在嘴边“哪怕孩子我们来带”,这么说来婚姻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点桎梏的味道了,这些应该就是“城里人”真实的想法了。

那“城外人”是怎么想的呢,下次再说[奸笑]

她从崩溃到平静(她有点焦虑2022.9.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