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爆发疫情的时候,被封在小区,不能上班,没有快递,孩子网课,十分不适,猛然间就觉得,给自己定的2022年财务目标明显过于乐观了 (基金彻底不敢看了)。

3月,对打工人来说实在太糟糕。

产品出不去,老板急得团团转,出不去货就意味着要无限的压款,虽然没有传达什么负面信息,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每个人都在咬牙坚持。我脑海里总是蹦出当年美团王兴的那句话“2019年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神准,十分感慨。

过去的好多年里,我一直都渴望变成生活的强者。在家庭、工作中不断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当然这么做也有成绩,年近四十,依然苗条,没有过百的。

读书、跑步、工作提升,没有退步。但是这三年的疫情,让我见了很多败北折戟的案例,我猛然间醒悟到:我之所以还没有倒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灵活。

“调整自己,在任何环境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快速适应他人和环境的需求”

为什么适者生存而不是优胜劣汰(终于明白啥叫适者生存)(1)

三月份居家的两个星期,我都做了什么?

从抖音上天天看做饭视频,尤其是用空气炸锅的那种烹饪方法,更是让我无法自拔。

因为自己是易胖体质,所以一直在找低卡又美味的烹饪方式。

后来发现,原来自己给自己做饭是一件简单又美味的事情,再算上省下来的外卖和下馆子的费用,立刻觉得自己增长了技能,还变相赚了钱,满意满意。

之前欠自己很长的一份书单,为什么说是欠自己的?因为这些书早就上了必读榜单,但是因为没人约稿,就没有钱拿。所以买了一直还没拆封 (再次鄙视自己一番,铜臭味十足)

说一下我都看了哪些书吧:

《爱的艺术》

《疾病的隐喻》

《生命的重建》

《社会心理学》

《迷恋》

《我的二本学生》

《自我关怀的力量》

为什么适者生存而不是优胜劣汰(终于明白啥叫适者生存)(2)

看书让我得到了极大的舒适感,这当然得益于十几年养成的阅读习惯。

其中《社会心理学》700多页,尽管每天看二十分钟还只是开了头而已(厚是真的厚,好是真的好)。

开卷有益,比如看《自我关怀的力量》,让我找到自己的一个BUG。

网络上很多“你要爱自己”的言论,其实都是消费主义收割用户的镰刀。早些年我也曾掉进坑里,挥霍了不少金钱,以为花钱就是爱自己。

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自我关怀的终极奥义就是----你如何对待身陷困境的朋友,你就会如何对待自己。

就你的行为而言:你必须要学着成为自己的知己,做自己人生中坚定的支持者,最牛B的盟友,并且不离不弃。

疫情把人打得晕头转向,在很多烂事铺天盖地的时候,你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自我关怀更像是一种可以保护你,远离自我批评、反刍思维的积极态度,也是一种能够关心自己的能力,它需要你静观当下、接受现实,人性共通、最后善待自己。

看书,我觉得自己又赚到了。

为什么适者生存而不是优胜劣汰(终于明白啥叫适者生存)(3)

行动的力量是强大的,真真切切地动起来,绝对能干掉你70%的焦虑。

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就发现很多人的情绪,在这次疫情当中都游走在失控的边缘,说实话,我也有消极、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我知道要如何调整自己,聚焦到具体的事情上。

如果你在这种啥都干不了的时候,还总是把情绪和想法,放在那些“我要如何过好下半生”的问题上?或者是“我怎么这么失败了,如果当年......就好了” 的问题上,你绝对会痛不欲生。

第一类问题大而空泛,第二类问题就是自我批评。

我,就是把问题放在“此时最应该解决的事情是什么?”,简单点说,就是要让自己充满真实感。

三月份,开始给公司弄视频号。没素材,都是自己瞎琢磨,虽然身体很累,但是精神很兴奋,因为开始学习新东西,我就会不断地醒悟 ‘哦哦,原来这个事是这么做出来的”。

最后的成品还是一般,谁让我是一个中年新手小白。

但是开了头,就意味着后面的事情都可以进行了,我还需要学习剪辑技能,还需要学习拍照技巧......这些都是感兴趣的事情,看着每天 to do list,觉得充实。

我最近给公司写的稿子,努力程度绝对远远大于去年,去年一般只修改两到三遍就发出来,今年我通常要修改六七遍才行,工作强度大了,但是效果依然一般。

就最终结果来说,这算是失败,但是我不气馁,因为我的心态够好------我不是要通过这些结果去伺候好领导,而是通过这一次次的尝试,让自己成长 成熟。

这感觉让我非常NICE,非常灵活,非常强大。

继续战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