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汝珍简介:

朱汝珍(1870年~1943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广东省清远人,清末民初书法家、文章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1)

朱汝珍

人物生平

清末时期

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少年时代,父亲早丧,家境清贫,但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得富裕姻亲资助读书、赴考。在县学考取优廪生后,入读广雅书院。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取拔贡第一名、再于北京会考,得一等第十一名。

光绪二十四年上京朝考之后获得钦点,授职衔“七品小京官”,旋升刑部六品主事。

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乡试中举人。

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殿试以第一甲第二名钦点榜眼及第,诰南书房行走、奏翰林院编修。

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被选派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读法律。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毕业后回国。

宣统元年(1909年)为了拟定「商业法」,奉派往中国各地商埠调查现代商业操作习惯,提交长达数十万言的调查报告。

宣统二年(1910年),清朝举办第一次法官招聘考试,委派往贵州出任主考。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2)

朱汝珍雕像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朱以“南书房行走”留在溥仪的小朝廷里13年(1912—1924),在紫禁城从事《德宗实录》等史宬工作,衔至头品顶戴光禄大夫(正一品)。

1924年农历十月停职,从商于津、沪间。在天津开设印刷馆。后南归,寄寓香港。

民国18年(1929年),移居香港,港创办隘园学院,自任院长;任香港清远工商总会会长,把会名改作“清远公会”,注册为慈善机构.

民国20年 (1931年) 应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聘请,曾经短暂出任哲学及文词两科教习和香港学海书楼主讲。

民国21年,在日本关东军操纵下,伪“满洲国”成立,已废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捧上台,朱曾前往长春“觐见”(他是溥仪的老师),溥仪示意他再事“皇朝”,他以年老多病为由,婉言谢绝,旋即回港。

民国22年(1933年),任香港孔教学院第二任院长兼附中校长。

抗日期间,积极配合抗日团体开展抗日募捐、义演等活动,并接济抗日战士。

民国30年 (1941年底)香港沦陷。他与居港同乡黄文根等人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协助同乡3万多人疏散返乡。

贡献家乡

1931年7月、1933年7月和1935年4月,清远县前后发生了屡次重大洪涝灾害。朱汝珍以家乡平易近众疾苦为念,不顾年逾花甲的高龄,亲自联络于香港同胞和社团中间,构造施助,救济家乡平易近众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另外,1935年清远建平易近众教诲馆;1940年清远县筹办带高中的县立中学;1940年香港清远同乡帮忙社筹办同乡后辈义学等。都得到清远公会的热忱关怀和救济。这些善举,具体记录在平易近国《清远县志》或香港清远公会会刊。

朱汝珍乐善教育、医疗等社会公益。编撰有《藏霞集》并赠给清远县民众教育馆一批书籍和设备。又先后担任《清远县志》和《阳山县志》的总纂。为清远战时平民医院和县立中学募捐药品和资金;为香港清远同乡协助社的子弟义学提供常年经费援助;

不事民国

他本人擅长诗文,惜大多散失。他的书法,师出名家,具有王、柳、欧风格,并有创新,自成一家,尤其是楷书,端正圆润、遒劲清秀,深受国内外称许。他常代人书写招牌、条幅、中堂等,要礼金价颇高。在南洋、港澳、飞霞洞、飞来寺等地,均存其遗墨。县博物馆内,收藏有他的楷书“清远公会”题额手迹。但署款从不写“民国”二字,他曾对人说:“决不吃民国饭。”

爱国情怀

香港沦陷期间,日本人送大米给他,想要利用他,而他毅然抗拒,1942年离开久居的香港,避来上海,借住在女儿家中,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后来他回到北平老宅。民国32年(1943年)夏,有一天他在与孙辈嬉戏时中风病逝,享年73岁。

名失状元

原来,朱汝珍本来应该是清代末科的状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 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虽然文词畅顺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故看后不禁连连摇头。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3)

当她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时,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厌恶之感: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不禁让这位老佛爷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与“诛”同音。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状元之门对他关闭了。

相反,慈禧觉得刘春霖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直隶(今河北省)人,“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笔圈定,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汝珍公园

为了纪念清朝末代榜眼、爱国爱乡的大才子朱汝珍,广东清远市政府在清城区横荷广清高速公路出口对面兴建了朱汝珍公园,并在公园内修建了巨幅朱汝珍铜像。

朱汝珍公园占地23194.3平方米,项目投资1228万元。公园内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雕塑、八骏雕塑、朱汝珍塑像、景观小品和主要景区的文化墙浮雕等园林景观,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游憩环境。市民既可欣赏末代榜眼雕像,沉醉于古典园林之美,又可感受清远的人文魅力。

代表作品

朱汝珍写得一手好诗文,又擅长书法艺术,行书疏淡和平,娴静爽利,有晋唐遗风。他知道刘春霖、商衍鎏、张启后也有书画作品,便将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为“四屏”,成为当时极享盛名的书画作品。参与创定《大清商律草案》、《大清民法草案》及纂修《德宗景皇帝实录》,著有《词林辑略》(附词林姓氏韵编)、《本纪圣训》、《中外刑法比较》,以及乡试、会试、廷试的立论七篇以及飞来寺石刻《爱山亭记》等,惜大多散失。他关心家乡文化事业,先后于民国4年、民国23年和26年,编纂有《藏霞集》,受聘总纂了《清远县志》和《阳山县志》。

朱汝珍的书法: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4)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5)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6)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7)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8)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9)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10)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11)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12)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13)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14)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15)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16)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17)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18)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19)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20)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21)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22)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23)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24)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25)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26)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27)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28)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29)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30)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31)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32)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33)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34)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35)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36)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37)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38)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39)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40)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41)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42)

朱汝珍的故乡:广东省清远市景观图片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43)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44)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45)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46)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47)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48)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49)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50)

老照片一一1870年广东省清远最早的影像,一个英国摄影师拍摄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51)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52)

清代状元殿试全文(金榜题名赏析73)(53)

作者说明:会陆续发表介绍中国历代〈金榜题名〉人物的图文,有喜欢的读者,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上输入「林东加」三个字,即可查阅发表过的文章和图片,也请关注和点赞。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