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在我国的戏曲舞台上,一直盛演着一个著名的杨家将戏曲剧目——《辕门斩子》,其是京剧、河北梆子、豫剧、秦腔、蒲剧等多个剧种的重要保留剧目,在我国北方地区广受欢迎。

杨家将杨宗保救孤(燕亢生幽燕杨家将)(1)

《辕门斩子》所表演的的男主角就是杨宗保。剧中说,北宋年间,辽国萧太后南下入侵,摆下天门阵。宋将杨宗保被任元帅的父亲杨延昭派出巡哨,于穆柯寨被穆桂英打败被俘,两人一见钟情,遂结为夫妻。返回营地,杨延昭大怒,要将宗保在辕门斩首示众。众人求情未果,穆桂英以破阵急需的"降龙木"相献,才允宗保戴罪立功。宗保与桂英披挂上阵,率众大破天门阵,立下赫赫军功。

但是,杨宗保这个在戏剧舞台上的英气勃勃、年轻俊爽的少年将领却是个于史无征的虚构人物。据《宋史•杨延昭传》和(明)宋濂《宋学士文集·杨氏家传》记载,杨业生杨延昭,杨延昭又有四子,即传永、德政、文广、充广;而根本见不到对杨宗保的只字记录。

宋末元初徐大焯著有《烬馀录》一书。据明代李模所作的序称,“甲编记宋初宋末事,乙编记吴中事,半从先世笔记中录出,足以征信。藏箧有年,冀备修志之用。”其中记载有杨家将的故事说:兴国五年,太宗莫州之败,赖杨业扈驾,得脱险难……先是帝出长垣关,败契丹于关南。旋移军大名,进战莫州,遂为契丹所困。杨业及诸子奋死救驾,始得脱归大名。……长子渊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环、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以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史;七子延彬屡有功, 并授团练使。……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世称杨家将。”这段话,首次使用了“杨家将”这一名称,同时有了“延昭子宗保”的较早记录。

杨家将杨宗保救孤(燕亢生幽燕杨家将)(2)

然而,徐大焯《烬余录》甲编说宗保“官同州观察”,此与《宋史•杨文广传》所说杨文广死后“赠同州观察使”相同;又,明代小说《北宋志传》述杨宗保打天门阵以后的活动:“兵征西夏”“平定西夏”,也都是杨文广的事迹。因此,有不少学者认为,说杨宗保为杨延昭之子,说出自宋元评话、杂剧的杜撰,实际上是指杨文广。明清以后的小说,戏曲,甚至如今的电影、电视剧,均沿袭了这一传统,以延昭之子为宗保,宗保之子为文广,这就使扬延昭与杨文广之间,增多了一代。

杨家将杨宗保救孤(燕亢生幽燕杨家将)(3)

在熊大木的《北宋志传》第三十一回,杨宗保首次出场,书内写道:“六使径来无佞府,拜辞令婆起行。有子杨宗保,年纪一十三岁,欲随父同往三关。六使曰:‘那佳山寨乃苦寒地方,去则无益,不如侍奉令婆,待汝成丁,即来取汝。’宗保乃止。”当时,年仅十三岁的杨宗保想随父出征,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在熊本中,写柴郡主在天门阵战役时沙场产子得到杨文广,杨文广为杨宗保之弟;而在秦淮墨客序《杨家府演义》中,却写穆桂英产子得到是杨文广,杨文广为的父亲是杨宗保。熊本于第三十七回叙道:“柴郡主与孟良前后力战!不觉日色将晡,郡主斗力已乏,冲动胎孕,在马上叫声:‘疼痛难熬,’部下军士无不失色。霎时间,育一孩子,遂昏倒阵中。铁头太岁回马杀来,忽阵侧一彪军马,如风雪驱电来到,乃穆桂英也,见郡主危急,努力来救。……桂英己得全胜,回见六使,详述破阵之事及郡主且得平安。六使大喜,即令郡主入后营歇息,将儿子抱与令婆视之。令婆看罢喜曰:‘此儿面貌与兄宗保无异。’遂为取名杨文广,分付媪婆好生看养,不提”。

杨家将杨宗保救孤(燕亢生幽燕杨家将)(4)

在杨家府英雄中,杨宗保是第一个少年成名的。宗保随父出征、挂帅破阵之时,年仅十余岁。不同于杨继业、杨六郎一生戎马生涯靠自身才干,杨宗保的智勇除自身才华外,更多得益于神人相助。辽军将士在吕洞宾、椿精的统帅和指挥下,摆下了七十二座天门阵。宋军之中,无论是王全节、杨六郎、令婆,还是真宗及满朝文武等人,无一人能识破此阵。在令婆前往九龙谷观辽阵时,宗保悄悄跟随。日色渐黑,他不识路径,跑得饥寒交迫,偶遇神女得七枚红桃和五个肉馒头,皆为仙丹;后又得兵书相授,宗保读过对破阵之道顿解。此外,又有钟道士(钟离)假扮郎中入九龙谷助宗保破阵,从而令杨六郎等转忧为喜,大破天门阵即刻胜利再望,如此的描写增强了杨宗保身上的神异色彩,使其有“天人”之概。

杨家将杨宗保救孤(燕亢生幽燕杨家将)(5)

杨宗保的被加入,首先是因为叙事情节的需要。为了打破辽军的天门阵,杨六郎无计可施,是杨宗保得到“天授”才有转机。同时,大家熟知,要破天门阵还必须用“降龙术”做斧把子;而这“降龙木”只有穆柯寨生长的两棵。于是,杨宗保协同孟良、焦赞攻打穆柯寨。穆桂英抛出红罗套,杨宗保翻身落马,被押回山寨。穆桂英亲解其缚,主动求爱,两人闪电成婚。随后,便带上“降龙木”,帮助杨家共同来破辽兵的天门阵,这也就是《辕门斩子》中的主要内容。如此情节和人物的加入,使杨家将故事更为生动有趣,也更加突出了“杨家将”,尤其是“杨门女将”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风貌。

杨家将杨宗保救孤(燕亢生幽燕杨家将)(6)

此外,还有人物年龄的自然原因。据卫聚贤先生考证,“杨文广死于熙宁七年,是死在杨业死后八十八年,死在杨延昭死后六十年。”如果确认延昭、文广之间没有杨宗保这一代的话,那么父子离世时间相隔六十年也是极为罕见的。而《杨家府演义》中说六郎死时年仅59岁,这就更加令人不解;而在二人中间加入杨宗保一代,则显得较合乎常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