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名山大川中,深藏在浙江中东部群山之中的天台山似乎有点”另类“,乍看,感觉有些”其貌不扬“,它没有泰山的雄伟,黄山的奇瑰,三清的飘逸,高刚过千米,大不到200平方公里,但“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分野,上应台宿,光辅紫辰。”不同凡响,名扬海外,千百年来,络绎不绝进山朝谨的名人大家多如过江之鲫,令人惊叹!

  天台山缘何有如此魅力,”令无数英雄竞折腰“?

世界十大名山你爬过几座(隐藏在群山之中的一座历史名山)(1)

世界十大名山你爬过几座(隐藏在群山之中的一座历史名山)(2)

  “吾足迹半天下,所见名山岳镇多矣,大率山自为格,不能变换。掩众美、罗诸长、出奇无穷、探索不尽者,其惟天台乎!……台山能有诸山之美,诸山不能尽台山之奇,故游台山不游诸山可也,游诸山不游台山不可也。”

  从清代学者潘耒在游历天台山后所发出了这段感慨,便能帮助我们找出些问题的端倪。

  天台山境内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岩、洞、瀑、嶂各具神韵,形成古、幽、清、奇的独特风格。早在1700多年前,东晋大文豪孙绰在他那篇掷地有声的《天台山赋》中,就已经对天台山的自然风貌作了穷其所辞的推崇:“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山则有四明、天台,皆元圣之所游化,仙灵之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

世界十大名山你爬过几座(隐藏在群山之中的一座历史名山)(3)

世界十大名山你爬过几座(隐藏在群山之中的一座历史名山)(4)

  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旖旎多姿的山水风光,天台山自然成为“元圣之所游化,仙灵之窟宅”。

  汉晋之际,高道葛玄、名僧昙猷先后来此筑庵传法;南朝陈隋,智者大师进山创中国佛教天台宗;盛唐司马承祯传正一道派,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佛法,直至北宋真人张伯端驻桐柏开创南宗,最终形成了“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文化格局。

  佛宗道源的天台山上,被后世称为”东土释伽“的智者大师成为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他在天台山创建了国清寺、高明寺等十二道场,他以《法华经》等佛教典籍为理论依据,在融通印度佛教教义的基础上,把佛家的出世思想与儒家的入世思想、道家的隐世思想结合起来,将儒家的以人为本,道家的以自然为本,容纳于佛教的以解脱为本的大建构中,进而创建出具有世界影响的汉传佛教第一宗——天台宗。

世界十大名山你爬过几座(隐藏在群山之中的一座历史名山)(5)

世界十大名山你爬过几座(隐藏在群山之中的一座历史名山)(6)

  紧随智者大师脚印,仙风道骨的司马承祯“遍游名山,止于天台山”,成为开创道教天台仙派的一代宗师。改朝换代200多年后的宋代张伯端在天台山修成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之祖,桐柏宫就此成为南宗祖庭。

  天台山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经过一千七百多年的互相渗透,形成了佛道共存、三教互融的文化格局,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浓重的篇章。

  天台山,每一片树叶的颤动,都是一种宗教的感动;每一片草叶的俯仰,都是一种信仰的礼拜;每一片白云的出没,都是一种道家的玄机;每一滴流水的鸣响,都是一声梵音的清唱。

世界十大名山你爬过几座(隐藏在群山之中的一座历史名山)(7)

世界十大名山你爬过几座(隐藏在群山之中的一座历史名山)(8)

  大自然对天台山的鬼斧神工,佛道对天台山的雨露滋润,如磁铁般地吸引着纷至沓来的文人名士,谢灵运,朱熹、陆游、徐霞客……等等,每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

  遍观历朝,唐朝诗人对天台山可谓情有独钟,《全唐诗》记载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400多位诗人、《唐才子传》收载的278位才子中有170余位,他们从钱塘出发,经绍兴,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越石城、沃洲、天姥,最后抵达天台,行走出一条“唐诗之路”。据统计,唐人写天台山的诗歌多达900余首。

  在这些诗人中,既有年轻时就入台岳、沉醉于天台山水四年而流连忘返的杜甫,二登台岳的李白,也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等“初唐四杰”、“中唐三俊”、“晚唐三罗”等大家。他们或溯流而上,或顺水而归,或壮游,或宦游,载酒扬帆,击节高歌,留下了大量赞咏天台山诗篇。李白的“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著名诗句,更成为千古绝唱。

  当然,天台山还有轩辕黄帝莅天台铸鼎、周灵王太子晋王乔驾鹤飞升、刘晨阮肇进山采药桃源遇仙等国家级非遗的神话传说,还有愈久弥香的寒山拾得和合文化……

世界十大名山你爬过几座(隐藏在群山之中的一座历史名山)(9)

世界十大名山你爬过几座(隐藏在群山之中的一座历史名山)(10)

  由此,我们终于理解徐霞客为何将《游天台山日记》作为其游记巨著的开篇之作。天台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奇人异士和天下众生心中的圣山。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天台山之美,因无数风流遗芳踪;天台山之美,不仅因其山水绮丽,更是岁月洗礼积淀下的深厚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