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佛教寺院都会供奉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的圣像

人们合称他们为“四大菩萨”

对应的还有“四大名山”

为什么他们如此受到尊崇

其中又有什么来历和说法?

“四大菩萨”的概念

在汉传佛教的发展中逐渐形成

文殊菩萨代表大智

普贤菩萨代表大行

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

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

四大菩萨就是大乘佛教

“悲智愿行”精神的体现

佛教传入中华大地时,不论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还是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组团“出现的,而是各自出现在相关的佛经中,因为各种因缘而陆续被人们所认知和尊崇的。

■ 文殊与普贤的组合

东汉时期,文殊菩萨因为安世高、支谶等译出了相关经典而为人所知。到了唐代《华严经》被译出并弘扬后,当时的华严学者李通玄据此提出了“华严三圣”说,文殊菩萨代表智德、证德、慧德、能信,普贤菩萨代表理德、行德、定德、所信,如此理智相即、行证相应、定慧一如、能所相融,即是毗卢遮那佛。由此,文殊与普贤信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佛教观音菩萨十二大愿(大智大行大悲)(1)

■ 观世音菩萨的加入

从隋朝到宋朝期间,与观世音菩萨相关的经典被大量译出,例如玄奘法师所译的《心经》,唐永徽年间译出的《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世人对观世音菩萨的认知度迅速提升。

而且,在《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品》里,善财童子除了参访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外,观世音菩萨也很重要,他最终还成为了观世音菩萨的胁侍。

所以从唐代开始,在莫高窟、天龙山等石窟中就已经出现了文殊、普贤和观音并列的“三大士”塑像。到明末时,憨山德清大师明确说到,“我震旦五台、峨嵋、补陀(即普陀)三山,为三大士摄化地”。

■ 地藏信仰兴起

后来,随着地藏信仰的兴起,发展到明末到清朝中期,对地藏菩萨的尊崇促使了“四大菩萨”概念的形成。

这与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也有一定关系,他年轻时因读《地藏菩萨本愿经》而发心出家,并以地藏菩萨作为自己的榜样,除了注释并开讲《占察善恶业报经》,还亲赴九华山礼地藏菩萨塔,撰写《九华地藏塔前愿文》和《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等,令世人更懂得了礼拜地藏菩萨的重要性。

民国高僧印光大师,在1930年至1937年期间主持修撰了 《四大名山志》,由此五台、峨眉、普陀和九华山组成的“四大名山”深入民心,广为人知。

佛教观音菩萨十二大愿(大智大行大悲)(2)

■ 四大菩萨 悲智愿行

这四位大菩萨在汉传佛教中受到的尊崇并非偶然,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悲智愿行”——无愿不成悲,无悲不为智,无智难以行。

“愿”即发菩提心,这是修学大乘佛法的首要环节;“悲”即慈悲,拔众生苦为悲,与众生乐为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智”即般若,这是成就佛果的关键所在;“行”可以通俗地解释为将愿、悲、智付诸于普度众生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法精神的落脚点。由此,所有佛弟子依此自度度人,自利利他。

《晨钟偈》

在佛教寺院唱诵的《晨钟偈》中

也将“四大菩萨”并列在了一起

佛教观音菩萨十二大愿(大智大行大悲)(3)

......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叩钟)

南无峨嵋山银行界

大行普贤菩萨 (叩钟)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

大悲观世音菩萨(叩钟)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

大愿地藏王菩萨(叩钟)

大智・文殊菩萨

佛教观音菩萨十二大愿(大智大行大悲)(4)

汉传佛教有四位广受尊崇的菩萨,文殊菩萨即是其中之一。文殊师利菩萨出自梵文manjusri的译音,也有译为“曼殊室利”。在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四十九年中,但凡开示到大乘佛法,座下几乎都有文殊菩萨在场,文殊菩萨常常向释迦牟尼佛提问,其实并非文殊菩萨本身需要被解答,而是他代众生向释迦牟尼佛请法。

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普贤菩萨一起辅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因与《华严经》有关,因此三位圣者也合称“华严三圣”,文殊菩萨自己也有大量的说法,尤其是在《华严经·净行品》《妙法莲华经》等中都有重要篇幅。

文殊菩萨被称为“诸佛之师”,“开智慧,拜文殊”,开智祈福就拜文殊菩萨,他就是真正的“智慧担当”。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圣诞吉日。

大行・普贤菩萨

佛教观音菩萨十二大愿(大智大行大悲)(5)

“行”可以理解为行愿,学佛讲发愿,更讲实际行动,“大行”就是广大的行愿,到底有多广大?八十卷浩瀚的《华严经》中最核心、最凝炼的当属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这一品就是普贤菩萨的行愿,又被高度概括为“十大行愿”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无论你对普贤菩萨是否感到陌生,都一定要知道他的十个“大愿”,每天跟着诵一遍,对照着去做,积累福德资粮,净除业障,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农历二月廿一是普贤菩萨圣诞吉日

大悲・观世音菩萨

佛教观音菩萨十二大愿(大智大行大悲)(6)

观世音菩萨云何名为“观世音”,在世间观众生的音声,寻声救苦,故名“观世音”;修持耳根圆通法门而悟道,故名“观世音”,而在民间则普遍称为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名号全称比较长,“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大慈”给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拨除一切众生苦。

在玄奘法师所译的经文中,又被译作“观自在菩萨”;因修行耳根圆通法门而成就观世音菩萨也被称为“圆通大士”或“观音大士”

佛门中有三个观世音菩萨的纪念日,佛教寺院都会举行隆重的祝圣法会。

二月十九 观音菩萨诞辰吉日;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吉日;九月十九 观音菩萨出家吉日。

观世音菩萨一直以母亲般的慈悲受到世人尊崇,在危难之际、在无助之时,总是会念起观世音菩萨的圣号,祈愿菩萨普施甘露、救苦救难。

大愿・地藏王菩萨

佛教观音菩萨十二大愿(大智大行大悲)(7)

地藏菩萨的名号颇有深意,地,有大地的意思,大地能载万物,菩萨能度众生。藏,有宝藏、秘藏之意。菩萨以其宝藏救济贫困,也能开发众生内在的如来宝藏。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圣诞吉日。

地藏菩萨代表“大愿”,每一位菩萨在修行中都会发愿,有些愿是相通的,叫“通愿”,有些就是比较个性化的叫“本愿”,地藏菩萨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本愿就是“地狱不空 誓不成佛”,可六道众生不停地造作罪业地狱何时能空?地藏菩萨并不在意,他只管去做去救,将自己的成就放在了最后,这就是完全的“无我利他”。这样的发愿,当得起“大愿”二字。

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把众生托付给了地藏王菩萨,觉得自身力量不够时就多多念他,因为他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众生。

释迦牟尼佛说法讲求应机设教

通俗地讲就是“因材施教”

这“四大菩萨”

其实也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

他们为我们护航,慈悲救度

教我们消除业障、增长智慧

让我们再次顶礼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