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顺古语云:乱世兴兵,盛世修谱夫山岳虽高终有其脉,江河虽长终有其源,人丁虽众终有其祖汉末刘熙《释名》云:“谱者,布也,布列其事也”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云:“故谓谱者,普也注序世统,事资周普,郑氏谱《诗》,盖取乎此”先儒兆溪陈氏亦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陈氏家族族谱全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陈氏家族族谱全书(古代名儒陈氏族谱)

陈氏家族族谱全书

陈有顺

古语云:乱世兴兵,盛世修谱。夫山岳虽高终有其脉,江河虽长终有其源,人丁虽众终有其祖。汉末刘熙《释名》云:“谱者,布也,布列其事也。”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云:“故谓谱者,普也。注序世统,事资周普,郑氏谱《诗》,盖取乎此”。先儒兆溪陈氏亦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考其古代宋明以降诸儒为《陈氏族谱》,撰书了不少序文。其中不乏传世之作,极富史料价值。尤以宋朝儒学宗师朱熹、汪藻;明朝大儒方孝孺、王世贞等人所撰谱序,堪称中华谱牒学中的一颗颗珍珠,更是我中华陈氏8000万人之瑰宝。鄙人经年蒐集十之有三,今选辑于兹,并附其小传于后,以供关心私谱文献者之参考。

一、《陈氏族谱·序》/ 朱熹

家法之建,昉于诸侯别子,而十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或姓或氏,或圯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哀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踪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既东,世臣沦丧,乐却降在皂棣,从五皆为圭荜,宗法始荡然矣。所赖以维持者,独国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之所从出也。谱丰收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陈氏先出妫姓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于陈,使奉虞帝祀。满谥胡公,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诗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但世历既久,徙迁不定,或移国入于闽,或卜筑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古歙。椒聊远条,几不知有源本矣。然千流万派,总归一源;叶茂枝繁,不离一本。其名最著者,莫如太丘先生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难”,凤毛麟角,岂虚语哉!元方子群,美才懿行,历仕魏帝,清节驰名。传霸先,梁祚下移,生灵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劂后伯宣称海内文宗,泰公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灵先生欤!与义河目海口,所赋梅诗,徽宗有见晚之叹。见炎入恭大政,其出处气节,翰墨文章,为中兴大臣之冠。协赞大义,称社稷之勋臣,非鲁公、文正公康伯欤!盖一世芳躅,千古播扬;一叶云礽,景行靡替。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流远,视若途人。然昭穆既明,本源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劂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光前业已。

(仲达谨按):朱熹(1130年-1200年),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有《朱文公文集》,通行《四库全书》。

二、《陈氏族谱序》/ 张浚

左司丞相、福国公陈公以其所修陈氏家谱示予,且属为之序。浚肃观毕卷而叹曰:盛哉!斯谱仁义蔼然矣。按江南之有陈氏,自太监太公逵始,其后析居分为二十一支,再分为五十四小支。康伯公则自仁瑞公支,由颍田避难而睦而怀玉而莆而泉而谯,再徙而来者也。去太监盖千有余年。其间以文章道德勋名功业,自见于世者不可缕缕于戏盛矣哉!公承父兄之命请于朝而修谱,今始克因厥遗绪诠次成编。然必先之以旧谱序文者,明作谱之权舆也;次之以史传记载者姓氏之源流也;又次之以郡县及世表者,见门第素望有在也。于是为图以详世系焉。其为图也,准欧阳氏五宗九世之法。推而上之,则见其本之所自出;逊而下之,则见其支之所由分。愈推则愈高,而尊尊之义昭;愈逊则愈卑,而亲亲之仁溥。谱法莫备于兹矣。复以行实见于翰墨间者,系之则又推谱之余意也。嗟!夫谱岂易言哉?自大宗小宗之法废,而尊尊亲亲之道所赖以不坠者,惟谱牒存焉。尔至欧阳氏推本年表着为图谱,而后谱法有定论。盖得大宗小宗之遗意也。近世公卿大夫士家,鲜知讲及于此间。或牵联附合,如剪桃接柳气味不相入也;或填隙补空,如断港绝潢脉络不相贯也。浑沦者病繁芜;简略者病枯索。大率无征无法,谱云乎哉!夫图永传者,贵乎有法,冀后信者;贵乎有征,无信不足传,无征不足信。公之是编,世系虽远断,自仁瑞公始迁弋为适,则有征矣。谱牒虽伙,本于欧阳氏之格律,为正则有法矣。是诚足以传永信后视彼穿凿谬戾之习,岂不径庭也哉!公勋名德业,前辉后裕,轩轾穹壤,熏灼古今,独步当世,宜其所成之不苟也。如此是编成,不特陈氏子孙皆有以兴起。其尊尊亲亲之意,引而不替,而四方贤士大夫苟有敦仁义重本始者,且将于此取法焉?庸叙以归之。

(仲达谨按):张浚(1097-1164),字德远,汉族,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宰相。西汉留侯、唐朝开元时期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南宋抗金大臣。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调山南府士曹参军。高宗建炎、绍兴间,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

三、《御赐陈康伯金线谱序》/ 汪藻

吏部尚书左仆射、进封福国公陈康伯请于朝而作家谱。上赐诰以褒之,命史臣汪藻以叙之。藻端拜而言曰:“夫六朝以来家有谱系之学,又有谱系之书。隋经籍志载天下,郡县国氏族谱若干卷。唐世此学此书盛行,五季淆乱,四方割据,马殷在湖南独能薄赋轻徭,又招纳贤者,故中州士多归之;后以希声兄弟争国士稍稍散去。今观陈氏之谱,其先世系出颍川陈乡。晋永嘉之乱,太尉广陵郡公准之,六世孙步兵校尉鼎南迁,分为五大支。太尉十九世孙云骑将军真,二十二世孙常侍将军峤,沆迁于睦州,宗系载于碑碣。国史为官族,二十四世孙太监太公逵,自睦州因官担簦而来,乃息肩于信之辉光。黄銮社后五年,徙居怀玉山下,隐浆社居焉。生三子。长材析,居于前号曰前陈;次林析,居于后号曰后陈;三为僧,但缘山水秀奇,风气完固。陈氏又世多积德,泽及子孙。由是英杰辈出,开科业儒者一百三十余人,蕃衍盛大析居于祥符。九年分二十有一支,三十二世孙仁瑞遭难避地于亳州谯县三里,后迁于弋之峦山下,爱山水之胜,遂迁居焉。生一子钦拜官莆田尉,寻擢承直郎判信州,谥明道以明堂。及以孙贵恩赠太师,追封英国公,实起家之祖。生二子。长文义,早年高尚,晚以礼聘玉山书院山长,谥学正。以孙贵赠太保,追封镇国公。次文清,以文荐知东阳尉。文义生仕尧,以孙贵赠太师,追封越国公,谥孝靖。生三子。长林仲以皇恩赠上骑军都尉;次荣仲以力名封上骑轻车都尉;次亨仲登绍圣甲戌进士,拜左承议郎,寻擢江浙提举转运副使。以子贵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忠肃。生二子。长康侯登建炎己酉进士,授迪功郎,累擢防御支使大中大夫统制;次康伯登宣和丙午进士,拜左右仆射进封福国公。家声世范,赫赫播扬,世不乏人。夫木之茂者必盛;流之远者必深。兹谱之作,上不忘其所自;下不忘其所传;又所以收人心虣怒之性。为尊尊亲亲之念,昭穆以之。而明亲并以之而辨,庆吊以之而往来,患难以之而矜恤。服虽尽,而情不尽。后之子孙继述而起者,并流而寻源,斯谱之所以不可不作焉。方今圣皇在上,天成地平,相协厥居,彝伦攸叙,时乃化行于上而俗美于下也吁!陈氏之子若孙能体是心而勿替引之,则世泽之衍,世德之深,有以光于前,而谱之传愈远而无穷矣。藻承圣上命,俾书其端,不敢以不文辞。

(仲达谨按):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

据《晋江县志》载:汪藻,字彦章,德兴人。父谷,丞晋江,生藻丞舍。绍兴间,藻来守郡,年六十余矣。其谢表云:“访六十年之父老,恍若前生;佩二千石之印符,敢期今日。”陈俊卿为观察推官,与藻同时。郡中失火,藻急往视,诸椽属方出饮,俊卿虽不同饮,顾其与卒,实假之行。既与诸僚属皆以后至被诘,俊卿同诸椽属唯谢而已。后藻知俊卿服勤职事,居恒不赴宴会,怪而问故。俊卿曰:“某不能止僚友之行,忍自解以重其罪乎?”藻深叹服,谓不可及。藻博闻强识,寤寐千载,心摹手追,穿贯罗网,推原天人道德之旨,古今兴坏之迹。金华劝讲,石室紬书。典册施之朝廷,乐歌荐之祀庙。硕学鸿文,暴曜一世。

四、《书家谱石刻后》/ 陈亮

陈氏得姓,所由来甚详,今不复载。自太丘长以来,逵既渡江,其后中微。霸先用以为陈,历历可考。及唐末五代比于皇朝之初,陈氏散落为民,谱不可系。今断自我七世祖,始从所逮闻也。自我皇祖若诸从兄弟岁时祭祀,有所谓军阵者,次尹儿时不得问,今莫可质。犹记湖州尚书一人,以待博闻者参考。

(仲达谨按):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文多不录。

五、《天台陈氏先祠记》/ 方孝孺

天台陈氏居东哲山者,为着姓其先。自婺来迁至秉彝十余世矣。族之盛几近百家,秉彝之祖恐其族大服降其情或离而不属,乃为祠祀始迁祖而使族人合祭以维系其心。元末兵乱,祠毁于火。秉彝之父彦圣欲作新之,未果而卒。国朝洪武十年,秉彝以为先人之志奚可不承?乃谋于堂弟,集财聚工,为祠于故址复以器,不可以祭也。设牢醴粢盛之器,藏于祠。以族人各用其物以祭不饬也。割田若干亩,以供祀事。请族之宗子主其祭,祭必有礼而不越焉。其役逾年而成其事,可以传久而无弊。因赵君鼎来京,师请书之。今天下之礼不合于古者多矣。不合于古而合人情,虽圣人出不能易也。人之富贵自外至者,不可以必得;得之不可以世守。而祗祖事先之心,发乎天性,人之所同也。乌得以自外至为之,制而禁抑天性哉!苟拘古之法,庶人惟得祭其祢,今饮与食持杯必奠执匕必祝,始为饮食之人去今已远矣。今之饮食非彼为之也,人犹不忘之。况祖考吾之所本者,吾身皆其遗体,岂可忘而不祀乎?自汉以来,民之祭,已上及高祖非人不由礼也,不合于情势不可守也。孔子尝谓:继周者有所损益,其此类也。夫陈氏之祠,自始迁而祭群祖言乎,古之礼固不尽合先王制礼之意,似可为得礼之本。盖礼所以善俗而教民亲睦,虽作于古不足以感人心犹非古也;虽不合于古于俗有益焉。安知其不合于先王之意乎?暴戾之夫不可以词说化示之,以父之像则泣过祖之庙,则敬其泣与敬,岂待词说哉?出乎天性不可止也。陈氏族人信盛矣,合之以一祠,犹一家也。此祠不废,传数百年,犹旦暮也。辨其亲并谨其品节不合于礼者鲜矣。有可以持世变俗者,极人力之至难犹得为之;况为祠而善一族者乎?然则兴作之工,虽微而可书者甚大。余有志于变俗而未能者,喜其事约而博,因记其成,且识所感焉。

(仲达谨按):方孝孺(1357-1402年),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阿,孤忠赴难,不屈而亡。

六、《庐陵吟溪陈氏族谱序》/ 何乔新

予友秋官郎中庐陵陈君时庄,出其所修家谱,属予序。按谱陈本舜后,其先胡公满以神明之冑国于陈,为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氏。宋初有讳松贞者,为庐陵教授,因家城北之吟溪,而庐陵有陈实始于兹,传数世。至讳世荣者登进士第,卒官宣教郎。子元伯尚宋宗室女其云仍日蕃其衣冠日盛。而陈遂为庐陵望族,国初有讳灌者,佐太祖高皇帝定天下,累官宣城太守。宏谟骏烈,国史纪焉。宣城尝病其家谱散轶,欲修辑之,未就而殁。宣德癸丑,其子致广始考其可征者,仿眉山苏氏谱例为流庆图,而先世之遗文轶事附焉。迨今三十余年,其族舄奕,繁衍不胜纪。时庄致广从孙也,复取旧谱而增修之。自七世以上则仍其旧,不敢辄有损益。八世以下则详考,而具录焉。名卿伟人之诗文为陈氏作者,各以类附录于后。总题之曰:庐陵陈氏续修族谱。夫族谱之作,明吾之所自出也,故君子慎之。果吾所自出欤,虽贱且恶焉,不敢遗也,遗之则黜其祖是不孝也;非吾所自出欤,虽贵且贤焉,不敢冒也,冒之则罔其祖,亦不孝也。然杜正伦世出本微而求合于城南诸杜,则罔其祖矣。近世吴兴秦氏耻桧之奸,而讳称其子孙,则黜其祖矣。呜呼!古之谱其族也,明之后之谱其族也,乱之苟谱之而以乱之也。曷若不谱之为愈哉!今观陈氏之谱,断自其所可知而其不可考者缺焉,斤斤焉。尊祖睦族之意,是固孝子之用心也。时庄以明经登第,其为司法,勤慎而文寖寖乎,跻华登峻,以亢其宗,以昭其祖,以光启其后,盖有日矣。昔唐宰相世系表以贵传庐陵,欧阳氏族谱以贤传。斯谱也,安知不以时庄之贵且贤,而盛传欤?

(仲达谨按):何乔新(1427-1502)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江西广昌旴江镇人,何文渊第三子。明代中期文学家、诗人。刑部尚书。乔新从小勤读,学贯古今,学识渊博,对哲学、文学、史学皆有研究,藏书多达3万多卷,皆手自校勘。辞官后杜门著述,著述有《椒丘文集》44集、《周礼集注》7卷、《策府群玉》3卷。

七、《陈氏族谱序》/ 王世贞

左氏有言:先王因生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盖其时多世臣云,以故宗法得提衡其间与治法相左右,而不废太史公之为史也。人为之传而其有爵而不替者,特名之曰:世家。夫亦命氏之遗指哉。若江左之有贵姓也,则自王谢始也。顾陆朱张肩之也,江左入而为隋王谢之。贵小屈而崔卢李郑之。贵兴魏孝文为之嘘而借之及其末也。虽唐文皇以天子之尊,求胜之而不可得,然其人皆以姓贵者也。非能贵姓者也,五季之中原,日寻于干戈。至靖康而悉以委寇,衣冠之士脱锋刃而窜匿于吴越闽广之间,抱其遗编以诲其子弟出而当太平之用。故天下之所称贵姓者,渐不在北而在南。荐辟科举之政行,天子所与共天下者,皆彬彬诸书生诵法孔子之辈,士或旦白屋而夕朱户,其子弟习其遗编,以继显故,其姓之所以贵。渐不在纨裤而在诗书,此其人能贵姓者也。非以姓贵者也,今东南名诗书族毋如闽,而闽之族毋如陈。余皆与其并善。今年大中丞公某抚关中出其书一编,示余曰:是谱也,伯兄太仆芹之属草而某为润色者也,是家大人中宪公之志也。读之则其先光州之固始人,从王潮入闽而家福清之南阳村,三传而讳泰者,徙长乐之江田;十四传而文海公复徙古田县;又八传而为中顺公,某中宪公某又一传而为今中丞公;及其伯兄中丞某,再传而为县令并长祚,此其最章章盛者也。其留江田而显者曰给事,某曰提学,洙自江田而徙闽之;青铺显者曰太仆,联芳自古田而徙闽之南;台显者曰兵部时霖。凡闽之为陈四而皆出固始,又皆其人能自贵姓者也。君子以是知诗书之泽远矣哉!且陈之先出虞舜氏,世世称侯邦焉。以宾于夏殷周,而其嗣世至篡梁之祚用衣冠倾中原,而中丞公谓之远而不足征独断。自公泰始推是指也,以别嫌而统同敦始而修睦志,其所以为陈者耳。凡不佞之所称述者,皆非中丞指也。虽然为陈后者,能绍明其诗书,务以人贵其姓而毋藉姓贵,虽繇此,百世可也。

(仲达谨按):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八、《题陈氏族谱序》/ 夏镞

近时人家立谱,多取名人显宦为宗祖,而以己之宗祖为他人子孙,冒昧可笑。此谱不时修之故也。吾邑妙山陈氏之谱,尝一再修于元延佑。国朝永乐间,嗣兹累累修葺,皆不妄攀阿,可以观家风矣。初知州伴菊公与长史木庵赵先生,吾从曾祖前都御史,同时为姻交,文行无不同三家;又同时修谱义例一致,盖互相商定者也。陈之中叶曰子良、曰仲述,叔侄相继出后他姓,为丁为仇,其去仇归陈,亦自知州公始。丁因循至今,敏之方切,愤念续修,兹谱搜索疏远,亟以收族人之心,誓必讫事,于前人无失。可谓祖孙一心,殚力本始者矣。寒家至台,姻籍无先,陈氏予曾祖姑敏之,从曾祖妣先大父娶焉,吾女嫁焉,吾二孙科极又娶焉。夏氏先今名姓班谱中,敏之求予题其首不得辞。

(仲达谨按):夏镞(约1500年前后在世)字德树,天台人。生卒年均不祥,约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前后在世。成化二十三年(1478)进士。弘治四年,(1491)谒选入都,上章忤旨,下诏狱。旋得释,除南京大理评事。疏论赋敛、徭役、马政、盐课利弊及宗藩戚里侵渔状,不报。镞素无宦情,父官四川,曾献诗劝归。至是,镞亦乞归,居乡砥砺名节。镞撰有赤城集二十三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九、《晋江陈氏族谱序》/ 陈琛

世之论天者,皆曰天无心于荣辱祸福。夫人特人之所值有幸不幸耳。余谓天虽无心而有定理。凡君子必得荣福而小人卒不免于祸且辱。昔晋羊叔子登岘山,慨然谓其从事邹湛曰:自有宇宙而有此山,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然以今观之岘山可夷而叔子之名不可泯。凡今为羊氏谱牒者,未必皆叔子之后,而亦每每援及叔子,是叔子至今存也。宋章惇没未久,其子孙羞认其坟茔;而吕惠卿之后,在泉或有指言惠卿,实尔之祖者,无不颜面发赤忿勃,以为非是,乃已是小人者。初未尝有为之后者也,福莫大于长存,祸莫惨于无后。谁谓君子不善取,福于天而天果皆不定,而人之荣辱祸福,果皆出于偶然也哉。然多福贵于自求,不自求而惟求之。先人以为或能荣我福我,则虽朱均亦不能得之于尧舜,而况于所谓遥遥华冑者乎。大抵人顾自处何如使吾果贤也,则世德自我而光扬,果不贤也;则先声由是而玷坠乔木孤芳,亦岂能尽为子孙无似者之凭赖哉。况吾既不能为后,而又无所考据,以真知其为某圣某贤之后,而徒茫昧远取着之谱。以号于人曰:吾祖实某圣某贤,吾恐有窃笑而群议之者矣。又何荣与福之有此?狄青之所以不敢自附于狄梁公;而郭崇韬之所以为最无识也。吾邑晋江陈君时中,勤学慕古,秀出于其族,每谓族不立谱,则无以合暌萃涣兴孝存仁。因与其从叔本静为之,一日出以示余曰:此谱断自可知,不敢妄有,所攀附以诬先代而诳后人,盖实录也。愿先生畀一言于首。余意以为修立谱牒易,光重谱牒难。然既知所以修立之,则必思所以光重之,而受福不远者,于谱不光也。故以祸福有定及君子必得其福者,告之吾知本静时中必能勉求务得,以为其族自求多福者劝也。

(仲达谨按):陈琛(1477-1545),字思献,别号紫峰,晋江陈埭涵口人。生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十月十六日 。自幼家境贫寒。5岁开始读书,7岁时与人接谈,应对如流。弘治十一年(1498)应福建乡试,因“不交贿用”而名落孙山。正德五年(1511), 陈琛中举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参加会试,中二甲三十三名成进士。历官刑部山西司主事、南京户部云南司主事、南京吏部考功郎中。

陈琛为官清正廉洁、精明干练,但无意官场,仅仕宦五年就乞归,后两度起用贵州和江西提学佥事,也均辞退。他是蔡清的高徒,一生大多时间从事理学的教育和研究,捍卫和发展了朱熹学说,与张岳、林希元同为明代后期最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明史有传。

据《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载:陈琛,字思献,晋江人,杜门独学。清见其文异之,曰:“吾得友此人足矣。”琛因介友人见清,清曰:“吾所发愤沉潜辛苦而仅得者,以语人常不解。子已尽得之,今且尽以付子矣。”清殁十年,琛举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南京户部,就擢考功主事,乞终养归。嘉靖七年,有荐其恬退者,诏征之,琛辞。居一年,即家起贵州佥事,旋改江西,皆督学校,并辞不赴。家居,却扫一室,偃卧其中,长吏莫得见其面。

同郡林希元,字懋贞,与琛同年进士。历官云南佥事,坐考察不谨罢归。所著《存疑》等书,与琛所著《易经通典》、《四书浅说》,并为举业所宗。

十、《陈氏族谱序》 / 陈选

逸庵先生,先君师也。先君尝语选曰:吾之处心立业,不敢后于常人者。先生教育之功,居多以是,命选受业于先生。呜呼!自曾子父子从游孔门后,大道既隐,人不知师,千余年间,天下贸贸焉。迄宋诸儒,倡明道学,于是蔡季通父子,始知师事朱晦庵。噫,师而至于父子,相继则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从可知矣。选非其人第,父子同游,则有不异者耳。选日侍先生教必本于忠孝,文必关于世教。至于言之与行,较若画一。窃尝自叹:虽古之醇儒,何以加焉?今年先生犹子豫从叔总同北上出家谱,以先生之命,命选序之。乃知先生之先代有哲人,类皆秉直不阿,中问簪笏,彬彬济济,其家学渊源有自来矣。周子有言曰:家难而天下易。选以为家易耳,而天下难;天下之权在人,虽孔孟之圣且贤道具矣,不能必天下之用。己家之权在我苟敬身,以立本明伦,以敦典立教,以育才举,诸心加诸彼而已。陈氏家谱世世修之,所以修者其身敬、其伦明、其教立。此陈氏之所以多贤而家之所以独齐于台也。于是敢以习于先生者,书以应命。若夫谱之世系名卿巨公,言之详矣。毋庸赘。

(仲达谨按):陈选(1429~1486)字士贤,号克庵,临海城关人,父陈员韬。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会试第一,成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陈选刚直耿介,罢黜贪官,弹劾大臣,无所畏惧。督学南畿时,在学宫中颁布礼仪规矩,常巡查学舍,亲作生员教材。明史有传。

据《明史·列传第四十九》载:陈选,字士贤,临海人。父员韬,宣德五年进士。为御史,出按四川,黜贪奖廉,雪死囚四十余人。正统末,大军征邓茂七,往抚其民,释被诬为贼者千余家。都指挥蒋贵要所部贿,都督范雄病不能治军,皆劾罢之。历广东右参政,福建右布政使。广东值黄萧养乱后,而福建亦寇盗甫息,员韬所至,拊循教养,得士民心。  选自幼端悫寡言笑,以圣贤自期。天顺四年会试第一,成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尽黜贪残吏。时人语曰:“前有韩雍,后有陈选。”广寇流入赣州,奏闻,不待报,遣兵平之。  宪宗即位,尝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鸿胪卿齐政,救修撰罗伦,学士倪谦、钱溥。言虽不尽行,一时惮其风采。已,督学南畿。颁冠、婚、祭、射仪于学宫,令诸生以时肄之。作《小学集注》以教诸生。按部常止宿学宫,夜巡两庑,察诸生诵读。除试牍糊名之陋,曰:“己不自信,何以信于人?”  成化六年迁河南副使。寻改督学政,立教如南畿。汪直出巡,都御史以下皆拜谒,选独长揖。直问:“何官?”选曰:“提学副使。”直曰:“大于都御史耶?”选曰:“提学何可比都御史,但忝人师,不敢自诎辱。”选词气严正,而诸生亦群集署外。直气慑,好语遣之。  久之,进按察使。决遣轻系数百人,重囚多所平反,囹圄为空。治尚简易,独于赃吏无所假。然受赂百金以上者,坐六七环而止。或问之,曰:“奸人惜财亦惜命,若尽挈所赂以货要人,即法挠矣。”历广东左、右布政使。肇庆大水,不待报,辄发粟振之。  二十一年诏减省贡献,而市舶中官韦眷奏乞均徭户六十人添办方物。选持诏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是怒选。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剌使臣欲入贡,私市易。眷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撒马儿罕使者自甘肃贡狮子,将取道广东浮海归,云欲往满喇加更市以进。选疏言不可许,恐遗笑外番,轻中国。帝纳其言,而眷憾选甚。  先是,番禺知县高瑶没眷通番资钜万,选移檄奖之,且闻于朝。至是眷诬奏选、瑶朋比为贪墨。诏遣刑部员外郎李行会巡按御史徐同爱讯之。选有所黜吏张褧,眷意其怨选,引令诬证选。褧坚不从,执褧拷掠无异辞。行、同爱畏眷,竟坐选如眷奏,与瑶俱被征。士民数万号泣遮留,使者辟除乃得出。至南昌,病作。行阻其医药,竟卒。年五十八。  编修张元祯为选治丧,殓之。褧闻选死,哀悼,乃上书曰:  臣闻口能铄金,毁足销骨。窃见故罪人选,抱孤忠,孑处群邪之中,独立众憎之地。太监眷通番败露,知县瑶按法持之。选移文奖厉,以激贪懦,固贤监司事也。都御史宋旻及同爱怯势养奸,致眷横行胸臆,秽蔑清流。勘官行颐指锻炼,竟无左证。臣本小吏,诖误触法,被选黜罢,实臣自取。眷意臣憾选,厚赂啖臣,臣虽胥役,敢昧素心。眷知臣不可诱,嗾行等逮臣致理,拷掠弥月。臣忍死吁天,终无异口。行等乃依傍眷语,文致其词。劾选勘灾不实,擅便发仓,曲庇属官,意图报谢。必如所云,是毁共姜为夏姬,诟伯夷为庄蹻也。  顷年岭外地震水溢,漂民庐舍。属郡交牒报灾,老弱引领待哺。而抚、按、藩臬若罔闻知。选独抱隐忧,食不下咽。谓展转行勘,则民命垂绝,所以便宜议振,志在救民,非有他也。选故刚正,不堪屈辱,愤懑旬日,婴疾而殂。行幸其殒身,阴其医疗。讫命之日,密走报眷,小人佞毒,一至于此!臣摈黜罪人,秉耒田野,百无所图,诚痛忠良衔屈,而为圣朝累也。不报。  员韬父子皆持操甚洁。而员韬量能容物,选务克己,因自号克菴,遇物亦稍峻。人谓员韬德性,四时皆备。选得其秋焉。尝割田百四十亩赡其族人,暨卒,族人以选子戴贫,还之,戴不可而止。弘治初,主事林沂疏雪选冤,诏复官礼葬。正德中,追赠光禄卿,谥忠愍。

十一、《陈氏宗谱序》/ 陈图

昔汉班固族论曰:宗者何宗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待所以长和睦也。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聚会之道,故谓之族。信乎人生有自然之气,类上自鼻祖下迄耳孙所由一脉以相联也。但缘世代邈隔,支裔繁衍,或问其所自始与其所同列,则茫乎莫之辨者。故家之有谱,乃以使人了然于目,而兴尊亲之怀也。我陈氏族谱始修于继祖公,再修于少川粤台公。其营营于是,役者实有补于宗族矣。今再阅三世,其生息之消长,人事之盛衰,里居之互易,大相径庭于昔。况当兹鼎革离乱之余,人处四方,声问不通,恐后来更有难为稽者,则今日之续修,顷不容缓。图由是怦怦自惕,乃取旧本溯源寻流,分抄各帙,遍求其核,幸得藉手,以告成。上以继三公辑谱之意;下以洽子姓同气之谊。庶无愧于班固之论,而成其为宗族之义焉。虽然予窃有感也,曩者少川公,帅族建置大宗祠,以虔祀焉。立有常法攸行者,仅尔两叶,遂为废弛。至今堂阶鞠为茂草,几筵冷落,宁能恝然乎。近有思复其旧者,犹等于道筑尚未有以处此也。吾谓兴举废坠,春秋进子,姓之咸集者,则某也,为昭某也。为穆世派不紊,敬所尊、爱所亲,而谱中之胪列者,将济济以骏奔于堂下,而见诸实事矣。则修谱者,岂仅空言乎哉!吾敢并告之冀共登斯道之至隆也。谨序。

(仲达谨按):考其陈图为陈凤台六子。陈凤台,名辉,号凤台。宋朝进士、官拜谏议大夫。陈凤台祖籍中原颍川,其祖先先后经福建、江西迁到南雄珠玑巷。生七子:陈谟、陈宣、陈英、陈恺、陈润、陈图(秀)、陈仁。儿子七人中有四人中进士、三人为秀才。号称“一门五进士”、“七子流芳”。在陈凤台的族裔和后裔中,有明代被称为“一代大儒”、“岭南一人”的陈白沙;有清光绪年间高中文科探花的陈伯陶;还有辅仁大学校长、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国宝”的陈垣等。后因元兵南侵,陈凤台率族人又从珠玑巷经清远举家南迁,其中:陈谟、陈宣、陈英、陈恺先后迁入新会、新宁(今台山),陈润迁入潮阳,陈图迁入清远,陈仁迁入鹤山。陈凤台随第六子陈图定居清远城。

十二、《青阳陈氏族谱序》/ 焦竑

嘉靖戊午,余始识青阳陈水部于场屋,去之四十余年。其从孙明鳌与余儿周同举于乡。为人温而恪,蔚而有文。余知陈氏之兴,盖未艾也。一日出其家谱,以示余曰:此余世父一德一宾所修葺,而族祖邦任及诸宗人之志也。先生其一言序之。余考古昔谱领于官,其法最严。隋唐而后谱局始废,世家寖迷,其本始多而亡,统远而离宗,棼棼然不可胜原矣。官礼之陈,本出汪氏,自宋将仕公赘并于陈,子孙袭其姓而不能自还。然类能以儒自振,观谱所载,或总益州;或按十道使;或拜御史大夫;不独近世之水部公也。家乘私史,虽自相创述,论著者据其所闻,不能广览旁搜,以会通其。故驳不伦,亦无足怪。今陈氏之谱,自志达公而下,字名、官位、寿年、坟墓以及缙绅之诗文,朝廷之诰敕,粲然如目,见而耳受,可谓备已。汪出鲁成公次子。世言:汪者必本周公;而陈则虞舜之世,胡公满之裔也。虽皆神明之胄,而改徙变置,不无居同。而殽人冒而夺之失识者,尝置疑于其间。以余观之,载籍其为陈者,盖有四焉:大舜之后,以国为氏者,一也;白氏自隋初改为陈,此万年之陈,二也;鲁相无后,后以外孙刘矫,此广陵之陈,三也;侯莫陈之后亦以陈为氏,四也。郑夹漈氏族之学,最为精审,所胪列殆非一端。而于官礼之陈奚疑,况君子微独辨姓之亟,而禔身睦族之为难。陈氏官修职士修学民修业而定为家规,又扶善诎并凛然以礼义相联序,同堂而处,比肩接膝,坐行拜起,忠孝友爱之意,可触目而兴也。此其于敦叙之大本业无愧矣。异日明鳌登朝疏请于上,以还将仕,公之旧而竟水部之志未晚也。语曰:公侯之后,必复其始。余辄书以俟之。

(仲达谨按):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漪园、澹园,山东日照(今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人。明万历进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明代著名学者,著作甚丰,有《澹园集》(正、续编)、《焦氏笔乘》、《焦氏类村》、《国朝献徵录》、《国史经籍志》、《老子翼》、《庄子翼》等。

十三、《乌江陈氏族谱序》/《解学士文集卷之五》

  世臣巨室,自先生之世已重之,所以立德行之,先正风俗之本,以为民望也。庐陵自宋以来,尤以世家相高。仕虽显,非世家不以为荣也;文虽工,非世家不以为重也。惟德行可尊,则世家始爱而敬之,以朂其子弟,此又世家之所以奖掖寒族也。皆庶几有先王之遗风焉。乌江陈司户家,宋元之际富贵赫奕乌江,又吾邑佳山处也,园林亭馆之清华,衣冠文物之都聚,通儒游客之揄扬,亦一世之盛哉!而皆诗书之泽也。其先陈之宗室,为江州义门,再徙永豊获龙司户之。先九府君,始自获龙居于乌江至梦村,官至朝奉大夫、安抚湖南知抑州。至讳琪者,嘉定癸水进士。先六世祖江华公姊婿也,至咸淳戊辰日升复登进士第,为江州司户。琪初仕亦为司户信州,时称陈司户家以此也。司户官非崇显,特为人所慕尚如此,非以其出于世家,素为时望故欤。凡今之为子孙者,其可不务德行,而益衍其诗书之泽欤。予忝世戚,兹方凛然,以不辱其先为勉者,伯珪、伯琮以家谱介凝节刘司训,走京师求予序,予姑致此意而归之,伯珪兄弟去司户几世矣。

(仲达谨按):解缙(1369-1415),明朝第一才子、内阁首辅、《永乐大典》总纂修、对联大师。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江右民系,江西吉水人。洪武12年进士。历官御史、翰林待诏,成祖即位,擢侍读,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与编《永乐大典》,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

(注释):谱序:是每部族谱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包括本族人写的序和邀请外族人写的序,以及跋语等。族谱序跋的内容一般可包含修谱缘由、修谱经过、家族的渊源传承以及谱学理论等。随着族谱纂修次数的增多,序跋也不断增多,故一些大型的族谱,至清末民国时历经数修之后,序跋多达数十篇。如武威《张氏宗谱》自明朝以来历次续修,其序文即多达十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