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罗昌河的清明冬至习俗 我的故乡在皖中小县庐江的南面,我之所以没有用“庐南”这个地域慨念,是因为所指太泛,怕不好把控,闹出笑话,所以我把它圈定在我有确切把握的地域范围内,罗昌河是我土生土长的故乡,它的乡风民俗我太熟悉不过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农村的冬至是怎么过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农村的冬至是怎么过的(故乡的清明冬至习俗一一瓦全铺子)

农村的冬至是怎么过的

故乡罗昌河的清明冬至习俗

我的故乡在皖中小县庐江的南面,我之所以没有用“庐南”这个地域慨念,是因为所指太泛,怕不好把控,闹出笑话,所以我把它圈定在我有确切把握的地域范围内,罗昌河是我土生土长的故乡,它的乡风民俗我太熟悉不过了。

虽然,社会在高速发展,各地风俗相互渗透融合,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或者现在还留下了很深的印记的民俗,我们去发现她,挖掘它,整理它,它很可能就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八十年代中期,我在芜湖市芜湖县学习,芜湖县县城叫湾沚,我们住的县委招待所就在小城中心的十字路口边,有一天早晨,我被一阵锣鼓声和哭闹声惊醒,从三楼的窗户向十字路口的大街上看去,只见十字路口的四条街的街口跪满了穿着孝服的人,八个人抬着的一口大棺材,就在这四条街口转圈,这是当地的丧葬风俗,可能是寓含不忍亲人离去之意。这个风俗现在肯定是消失了,但像这样的文化现象,这种仪式形式,我们应该记录整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丧葬习俗,千差万别,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礼仪之邦,非常重视丧葬礼仪,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本人就是从事丧葬活动的专家,那时候的一次丧葬仪式有七十二道程序,这些礼仪程序,大多都已失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清明冬至这种祭奠习俗,它的起源,说法不一。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清明,是晋文公为了感恩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一个节日,冬至节是源于汉代,是为了标志阴阳交替时,上天赐予的福气。我却有着自己的揣想:“清明”“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两个节气,至于为什么在这一天上坟祭奠先祖,并形成两个“大于年”的隆重节日,我想应该有个逐渐演化的过程。“清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百花盛开,莺歌燕舞。最容易打开思亲念祖的情怀。从冬至日起,寒冷的冬天正式降临了,寒风刺骨,天寒地冻,此时自然想起逝去的亲人的冷寂。这是最能引发对逝去的亲人思念的两个节气节点。

我们罗昌河的清明冬至的祭奠习俗,是不是有别于本县的其他地区,甚至于有很大的差异,我没有做过调查,不得而知,但我想应该有其独特的地方,我们罗昌河小流域,乡土文化风俗更接近桐城和枞阳。像腊月二十四的小年,非常隆重,有人说,庐江其他地方是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错,这一天是送灶神日,我们罗昌河也同样举行送灶神活动,同样做送灶粑粑,我们是硬多出一个隆重的很有仪式感的二十四的小年。接祖祭祖在这一天就开始了,每天烧香上茶敬酒,一直到正月十五。

罗昌河的清明节,从我记事时起,到今天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把它看成一个比其他传统节日还要隆重这一点,没有丝毫削减。我小的时候正是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只有过年过节才能见到荤腥,但清明节祭奠祖先的三荤三素的六个碗是不能少的,三素还好办,鸡鱼肉三荤可就非同小可了。鸡是自家养的,就那么几只,不像现在工厂化生产,要多少有多少。那仅有的几只鸡,只有逢年过节,妇女坐月子,还有就是家里来了极为尊贵的客人才杀鸡,鸡腿盛在尊贵的客人的碗底,上面是挂面,鸡腿如果是撕成碎肉,那是诚心给你吃的,如果没撕碎,只是表示对你的尊重,,吃还是不吃,由你决定。懂事的客人一般是不吃的,只把上面的挂面吃了,留下鸡腿。主人家下次再拿它来招待客人。过年时,这鸡腿道具从正月初几就使用到正月十五。清明杀鸡上坟祭奠,可见清明节日的隆重。也有极其贫困的家庭,但清明是不可以不做的,家里实在是无鸡可杀又买不起鸡的,就用几个鸡蛋代替,用三个鸡蛋煎了,碗底放点其他东西,把煎熟的鸡蛋放在碗头,用来代替三荤中的鸡。买不起大鱼,就用很小的鱼充数。除了三荤三素,还要有酒,有饭。倒在杯子里的酒,祭奠结束后就把酒倒在石碑上。

清明,坟头是不动土的,这可能是是罗昌河独有的风俗,庐江其他地方也有不许动土的风俗,但那是指不许大动,像迁坟,挑坟,小动是可以的,庐北地区,清明上坟时都要带上铁锹,从地里挖一块圆圆的大土块,放在坟冢的头上,祭祀的纸蕃就插在这上面,我们罗昌河风俗是不许的。现在插在坟头的幡子,已经不能称之为纸幡了,都是花里胡哨的塑料皮做的了,而且越做越大。坟头插纸幡的习俗据说源于挂在树上的纸钱。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是不动烟火的,祭祀的纸钱是不能烧的,没有烧的纸钱就挂在树上。后来就演变成了纸幡,插在坟头。纸幡是用红绿黄三色纸叠在一起,剪裁好拉开,飘动起来煞是好看,这是清明节最具特色的标志物。罗昌河还有个绝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习俗,罗昌河的方言把“徐”读成“旗”,纸幡像飘动的旗帜,所以,罗昌河徐姓人家,清明节上坟是不插纸幡的。

不知从何时起,寒食节不再禁烟火了,清明祭祀的纸钱又烧起来了,传统的纸钱很单纯,不像现在,印那些花花绿绿的各种冥币,各种金元宝。传统的纸钱是真正的黄表纸,把黄表纸铺在垫着清灰的地面上,用木头做的铜钱的模型,用锤头砸印在黄表纸上,把印有铜钱印记的黄表纸,对折后一点点揉开,像一个大扇面。不像现在,整捆的不知什么东东做的黄纸,大捆大捆地烧。

冬至日上坟祭奠的风俗,主要流行在南方,我没有做过调查,只是向朋友们简单地打听了一下,我们罗昌河尤其重视冬至日的上坟祭奠。冬至日可以动土,修坟安碑都在冬至日进行,墓碑要在死者祭日的三年以后方可安立。闰月的年份是不可以立碑的。现在的墓碑越来越大,墓修得越来越豪华,罗昌河修墓也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就是坟冢不能用水泥封住,说这样,死者不能从墓里出来,就不能投胎转世。罗昌河地区的冬至上坟祭奠,和清明一样,三荤三素,瓜果酒食,一应俱全,烧纸钱,放鞭炮,隆重的程度应该是其他地方所不及的。

罗昌河在外面做生意的很多,许多小老板极其重视清明冬至的祭奠,再远再忙都一定要回家。一个家族一个家族,一个门里一个门里的集体祭奠,这也是家族大聚会大联欢大交流的好机会。也是小孩子们的狂欢节日。古代写清明的诗词不计其数,我最欣赏的是南宋时高翥的《请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写透了人生的本质,写透了清明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