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细谈黄帝内经,下面内容为《素问.生气通天论》选段。讲讲中暑昏迷、大怒生气昏迷、酒糟鼻、痤疮、痱子等都和阳气受损有关。

中暑头痛扭眉心(中暑昏迷大怒生气昏迷)(1)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咱们常说的动则生阳,人在活动的时候阳气就会旺盛,不论是体力还是脑力活动,烦劳就是过度的劳,此时阳气就不是一般的正常的旺盛,而是亢盛了,亢盛了,就会“精绝”,也就是阳气耗损了之后进一步耗损阴精。一般来说这种就是比较长的时间了。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辟这里指的衣服的褶皱,辟积指的是积累重复,这里指过度烦劳导致阳气非正常亢盛、阴精耗损,阴虚阳亢之人,如果反复出现,再遇到夏天, 就可以“使人煎厥”的情况。煎厥就是阳热之气煎熬耗损津液,导致津液大亏而出现昏厥,常见的夏天中暑昏迷了就是这么回事。这个病就是阴虚,阴精大虚了,虽然开始是因为阳热导致的,然后出现阴精亏虚,再遇到夏天。夏天本来阳气旺盛,阳热之气煎熬津液,阴阳不能协调,出现昏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

看不到东西,也听不到声音,也就是昏迷啦。

“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这是一个比喻,身体的防护犹如水库的堤坝决堤了,那么就是倾泻而下,咱们常说的病来如山倒,身体一下就垮掉了。身体正气和津液损耗,犹如水流溃溃不可收拾,汨汨是水流的样子。到了煎厥这种情况是属于危重病人了,病势发展很快。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

在大怒之下,气血上涌,怒则气上,气上涌血也会跟着上涌,这是血随气上,气血上涌导致看形气绝,本来身体形气、阴阳相互协调,大怒之下气血上涌导致形气脱离、相互隔绝。导致气机不通。

“而血菀(yù)于上,使人薄厥。”

菀是郁的意思,也就是说气血上涌,郁结于头上,这种情况也可以使人昏厥,这种昏厥叫“薄厥”,薄是迫的意思,气血上迫而导致的昏厥。同时还会出现的症状比如: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这就是说气血上涌了,导致气血不能正常运行,那么筋脉会失去滋养而受伤, 出现“纵”,也就是松弛了。其若不容指导致肢体不受支配了。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沮是湿润的意思,偏沮就是身体半边有汗、半边没汗,

这也是因为阳气受损了。特别是卫阳之气受损,腠理不能正常的开合,阳气不能正常的温煦全身了。从而出现偏枯,就是半边身体枯萎。

需要强调一下,不是上面谈到的薄厥,也有其他病导致偏沮,只要出现偏沮都是营卫失调,或者卫气大虚了。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汗出来了,毛孔就打开了,阳气会外散,如果遇到湿,湿是阴邪,就会导致毛孔闭塞,然后把热郁结在皮肤下,这样就可以导致痤疮长痘痘、痱子等出现,疿就是痱子。所以,如果出汗了,马上吹凉风、淋雨,冲凉水澡之类的都不利于健康的。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高就是膏的意思,就是肥腻的食物,这些食物吃多了,就会生痰湿,生热,导致痰热内盛,气血不能正常的运行,就容易生疮,这里的足是容易的意思。比如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就是容易长各种疮,也是这原因。

“受如持虚”

这是说这种情况为什么容易生疮呢,因为虚了特别的容易受外邪的侵袭,身体犹如一个空虚的容器,等着装各种病邪,比如产后气血亏虚,百节空虚的时候特别容易受外邪入侵,身体犹如一个空虚的容器,各种病邪轻松的就装下了,然后就痛苦后面的生活。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

劳动出汗,然后又受到风邪,皶就是酒糟鼻、红鼻子头。寒气迫使皮肤的汗孔闭塞,卫气不能外散,里面又有郁热,然后就成就了酒糟鼻。

“郁乃痤”

热再进一步郁于内的话还可以成为痤疮,这个痤疮就不仅仅长在鼻子上了,满脸甚至满身都可以。这都和热郁结于内有关,有热郁结就阻碍了气血出现痤疮等,所以,在治疗痤疮粉刺的时候,清热同时还应该凉血、散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