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是现在存世的、商朝时期所铸的最大方鼎。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个鼎因其内壁刻有 甲骨文“司母戊”而得名。图形见图1.

司母戊鼎上有多少铭文(司母戊鼎铭文辨析)(1)

图1

有意思的是,鼎的命名在几十年后发生了改变。一些专家认为“司”与“后”在当年可能通用。而“司母”不通,当为“后母”。争论过后,国家博物馆把鼎的介绍正式改成了【后母戊】。

辩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时间线。黄帝:人文初祖,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创立谥法。

仓颉:为黄帝时期的左史官。始创文字

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许慎:汉朝人,约公元58--公元147年,所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21年。

时间顺序定好了,我们来看图1.第一个文字好认,是个“司”字。

司。《说文解字》 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

《广雅》 司,臣也。《颂器考释》 商时有司字,从口,从又省,会掌管意。

后世有司马、司空,现代有司令、司号、司仪等。是臣、管理者的意思。

关键是《说文解字》说“从反后”,就是说司是反着的后。看图2 是图3的镜像。现代人写司字,是写不成反后的。

司母戊鼎上有多少铭文(司母戊鼎铭文辨析)(2)

图2

司母戊鼎上有多少铭文(司母戊鼎铭文辨析)(3)

图3

甲骨文可以。许慎都说了“从反后”,那就是司和后是两个字,不能混淆!

我们再来看“后”字的解释。

后。《说文解字》 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广之。

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

《说文解字》里‘司,从反后’。说明当时的人不会把‘司’与‘后’混淆。因为其含义不同,而且相差甚远,不能假借。

所以铭文上应为【司】。

司母戊鼎上有多少铭文(司母戊鼎铭文辨析)(4)

图4

图4是甲骨文中的“女”与甲骨文中的“母”。可见铭文中的‘女’与‘母’也有明显区别。古人存在着生殖崇拜。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北方的农村还有女人生了孩子以后,夏天光着上身的哺乳习俗。只有健康的展现,没有任何的淫秽概念。直到九十年代,西方的所谓文明传入我国,才有了露腿不露乳的畸形审美。所有人的饭碗,有什么可遮掩的?‘母’字比‘女’字多了两个点,代表乳。直到现在,这一汉字特征没有改变。而且这个图形是周时期的,与【司母戊】鼎的铸造时间相隔不远。

铭文上应为【女】。

那么铭文顺下来就是【司女戊】。

甲骨文中的“戌”字是一把大斧,斧身、斧杆、顶钩、脚叉一应俱全。其图形与“戊”相近,极易混淆。有没有可能是【戌】呢。

回到图1。从铭文整体上看,所刻图形应为两个字,而不是三个字。上下两字比例工整,没有形成两列。所以第二个字应是‘戌’和‘女’组成的一个字。

《说文解字》 威。姑也。从女,从戌。《汉律》 妇告威姑。

《说文解字》 姑。夫母也。从女,古声。韦昭注:夫之母曰姑,殁曰先。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直接就说“威”是丈夫的母亲,没有其他的解释。这很像唐朝的“曌”字,只有一个解释“武则天”。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特指,“威”指的是谁呢?是婆婆。

《汉律》记载“妇告威姑”。就是媳妇状告名叫“威”的婆婆。这很有意思:媳妇胆子够大的,敢告婆婆的状。关键这婆婆不是一般的人,从鼎的规格来看,只能是商王的母亲。现在叫太后。历史上还有一个敢告太后的人,就是清朝的珍妃。结果被慈禧太后扔井里了。

《汉律》里的媳妇不知道是不是妇好,因为妇好墓里没有她的遗骨。

疑点一:有人猜测:因为妇好墓进水,遗骨被腐蚀。但是墓中棺外,同深度发掘有多具陪葬遗骨,岂不可疑。

疑点二:殷墟遗址曾出土一具祭祀用甗,其中存有一颗人头骨。据说是一个少女的头。同样祭祀的,还有一个断了一支胳膊的将军遗骨。有半截假青铜手臂为证。所以那个少女也应该不是普通人。如果能考证少女的年龄为三十多岁,----。(此头骨不可轻动,易碎。似可以灌入凝胶的方式加以提取。提取后用断层扫描,可以重现逝者容貌。)

疑点三:商汤为祈雨曾用自己祭祀,留下著名的“汤祷桑林”。说明当时的人们可以为上天牺牲一切。而妇好也是重要的祭司。我们知道,龟板在火烤的时候,其裂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莫不是出了什么意外???

疑点四:商王武丁在妇好去世后,为她三次配阴婚。而且是配给自己的祖先。可疑,可疑。

以上疑点可供有闲人茶余饭后,消遣一乐,不必当真。

回到正题。可以判断,铭文上的第二个字为【威】。

‘威’是商王母亲的名字或谥号。甲骨文为象形字,意为持斧钺的女人。

谥法上说:威: 庄以临下曰威。

‘司母戊’鼎体型巨大,与妇好墓出土的‘司母幸’鼎相比,规格明显提高。这也说明此鼎是商王为其母所铸的。毕竟太后与王妃的地位差距还是很大的。

综上,鼎文当为【司威】。

辨析到此,感觉挺圆满。但笔者无意间又做了个镜像图,见图5和图6。熟悉篆字的人,或是麻烦点上网查一下,那就是一个“威”字。只不过铭文翻过来是【后威】。

司母戊鼎上有多少铭文(司母戊鼎铭文辨析)(5)

图5

司母戊鼎上有多少铭文(司母戊鼎铭文辨析)(6)

图6

哈哈。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了。不过从妇好墓中的众多铭文来看,还是【司威】可能性大。“威”是反着写的。

因为有很多铭文都是以“司”打头。含有尊称的意思。韩国人说“司密达”,不知是不是也有此意。

说到妇好墓中的‘司母幸’鼎。铭文见图7、图8。如上文所述,铭文中的‘女’与‘母’不会通用。而“女”字明显处于一列,“司幸”处于一列。按当时的书写习惯为从右至左。即:铭文为【女 司幸】。

司母戊鼎上有多少铭文(司母戊鼎铭文辨析)(7)

图7

司母戊鼎上有多少铭文(司母戊鼎铭文辨析)(8)

图8

而‘幸’字,从铭文上看应为古字‘平’。

《说文解字》平。语平舒也。从亏从八,分也。

《谥法》 平:治而无眚曰平;克定祸乱曰平。

从妇好墓出土的情况看原来已经有刻上‘妇好’铭文的圆鼎一对、方鼎一对。而‘司母幸’鼎体型更大。应该是她逝世之后,加铸的带有谥号的祭奠之物。商王武丁在这里没有用平时的称呼‘妇好’,而是用了尊敬的词语。类似我们现在对德高望重的女性称为“先生”。

综上,鼎文当为【女 司平】。

本人愚见,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注1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白虎同义 -谥》里称:‘黄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万世不易。後世虽盛,不能制作。’

既:谥法始于黄帝,後人不能更改。

注2 仓颉为黄帝时期的人。他所创的文字到商朝已有一千多年。商人使用文字应该较为熟练。这一点从青铜器的铭文上可以看到,笔画圆滑流畅。甲骨上的文字是用刀刻出来的,较为随意。是因为占卜的时间有限,所记文字尽量简化。毕竟占卜结果是最主要的。

注3 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左右。当时的文字与现代文字所代表的含义不尽相同。其所注释的文字代表了汉代以前的字意,更接近商朝时期。后世增加的字意和转意,对解释甲骨文,只会增加歧义。

注4 有人质疑黄帝时期的文献难以流传后世。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是刻在骨头或青铜上的,并非日常使用的载体。麻布、兽皮、丝绸、竹简、木牍等在当时已普遍应用,应该可以作为书写的载体。但这样的载体易失,现难以考证而已。三星堆考古发现泥土中有丝绸痕迹,就是一个例子。建议今后的考古工作,不要把器物周边的泥土一概剔除。应该更精细一点,带个看玉器的显微镜,或许会有更多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