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条的一根绿植,几个月也没能长出根须,为了帮助其生存下来,自己把腐烂的底部根茎一截一截的掐断,整个绿茎已经去其二分之一了,可是,它还没有长出根须,成为一颗茁壮的绿植。生存的环境已经给它,能不能成活下来,能成活成什么样子,都得靠它自己。

​最近的一件事,让我借绿植联想到了自己,进而借助植物与动物的区别,更深一步的剖析人的独特性。

​植物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哪?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主动的能力,更简单的说,动物的“能动性”,植物的“根植性”。

植物的“根植性”决定了环境对其生存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影响其生存。“极地无苍松,戈滩少嫩苔”,“喜阳之木枯之山阴,乐水之花凋于水涸”,植物的“根植性”决定了植物只能被动的接受其生存环境,环境适宜,则生;环境良好,则兴盛;环境不适宜,则枯萎。这也可以解释“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缺乏主动性的植物则会消失殆尽,因为它不能主动的去选择生存环境,或者短时间内尽快的适应新的环境。

动物相比于植物,则有更大的可能性在新的环境或者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的背景下,生存繁衍下来。原因就是它能主动的去迁移,去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这也是动物与植物的最大区别。“鹿马逐草而栖,蛙鱼向水而旺”“阳月南飞雁,归燕识故巢”。动物的能动性决定了其能够跃出其所在的环境,追逐更好的可能。

而人,身为动物,有其主动性的机能,相比于动物,最大的特性就在于其有主观能动性,即他不仅能够寻找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环境,还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自己需求的环境。举个简单的例子解释一下,突然爆发的一场森林火灾,植物只能束手无策,坐待命运;动物可以奋力逃窜,生死由天;而人不仅可以奋力逃窜,还能想出各种方法,借助各种器材扑灭大火。这才是人类的高级之处。

所以,无论为人处事,还是搞学业事业,人都应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不能变成可能,把可能变成确定。切勿因为“生活经验”或者打着“长大了”的口感,把自己“动物化”,最后“植物化”,舍弃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知道消极的等待或者无所事事,这就是最大的可悲“思想滑坡”!

植物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动物和人的根本性区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