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子的种类(交子的诞生与消亡)(1)

在王昌懿死后的第二年,益州交子务彻底关门,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心血还是被贪得无厌的大宋朝廷毁得一干二净。

王昌懿,生于蜀中一个世代经营丝绸生意的家族。作为长子,他早早的便跟在父亲身边学习如何辨别蚕丝、哪里的绢布质量最好、哪个地方丝绸价格最高等等。

可能是天资聪慧的原因,王昌懿学起这些生意经来非常轻松,经常听到他父亲王鸿远跟朋友喝酒时炫耀自己的儿子。

由于王昌懿过人的经商天赋,王鸿远近到去乡下收蚕丝,远到去外地贩卖丝绸,都喜欢带上他。王昌懿不是很喜欢出远门,因为平日里父子二人出趟门就得带一两辆马车,倒不是排场有多大,主要是得带上钱。

由于朝廷禁止普通百姓使用铜钱,所以除了官府,巴蜀地区的商人贸易往来基本都是以铁钱为主。说起铁钱,就不得不吐槽一下了,虽然它代表着财富,但实在是太沉了。关键是面额又不大,一贯铜钱能解决的事在蜀地就需要十贯铁钱。

举个例子,当时一匹布的价格是两万文平蜀钱,一文钱重一钱,两万文就是两千两,十两等于一斤,两万文铁钱就是200斤呐!

买匹布就需要200斤铁钱,得两三个大小伙子抬去,这要是买个房置片地,光搬钱是不是就得搬上个一两天,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交子的种类(交子的诞生与消亡)(2)

王昌懿十三岁这年,有一天王鸿远的朋友李景平来家中做客,席间李景平邀请王鸿远和他一起去衡山的榷场看看。

“据说那里是大宋专门开辟出来与党项交易的场地,有好多的党项人用马匹和牛羊,换咱们的粮食、布匹和瓷器。”

王鸿远虽然知道党项对丝绸没什么兴趣,但看着身旁听完李景平的描述,满脸写着“我想去看看”的儿子,不由得纵容道:“那我就带着昌懿一起去那榷场看看,凑个热闹,长长见识。”

几天的舟车劳顿下来,终于到了衡山。王昌懿第一次来到这种边陲小镇,看着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和商品觉得很是新鲜,刚开始还能跟在父亲身边看,过了一会儿便按耐不住,打过招呼后开始自己闲逛起来。

果然如张景平所说的一样,榷场里卖粮食和铁器的摊子随处可见,卖丝绸的摊子却只有零星几个,想想也是,大部分丝绸都是以“赏赐”的方式进入党项的,基本都是权贵才用得上,普通的党项人大概没几个需要丝绸的。

突然王昌懿看到前面有个摊子围着很多人,便好奇的挤过去看看,好不容易挤到了摊子跟前,发现这竟然是个买盐的摊子,摊主是个党项人,再看他卖的盐,雪白雪白的,看着比山西的解盐好很多。

听旁边的人说才知道,原来党项有好几个盐池,乌池、白池都有,产的盐质量好,价格却非常便宜,怪不得有这么多人围在这里。

王昌懿脑中灵光一现“这是个赚钱的买卖啊!”正想着,就听到远处有人叫他的名字,回头看去,原来是自己的父亲在叫自己,他赶忙跑到父亲身边,王鸿远笑着数落他:“小小个人偏往那人堆里挤,差点找不到你!这也逛了大半日了,该回客栈了。”

回去的路上,王昌懿一直在想党项盐的事情,怎么想都觉得这是个好买卖,于是跟父亲讲:“这次在榷场,儿子发现党项竟有乌池和白池,这池子里产的青盐和白盐质量非常好,价格却只有我们的五分之一,若能带回蜀中卖,定能赚不少。”

王鸿远听完儿子的话,沉思了一会说:“你这个想法倒是不错,可惜咱们这次出门没想要做生意,所以身上并没有带那么多钱,即使现在折返回蜀中取钱,再赶回来怕是也赶不上这场集会了。”听父亲这么说,他只得作罢。

抱着惋惜的心情回到客栈,王昌懿便兴致缺缺的躺在床上发呆,“要是有那种便于携带的钱币就好了,最好是像纸一样轻飘飘的,折一折就能带在身上,这样就不会因为钱太重不方便携带而错失良机了!”想到这里,他索性开始思考,既然现在还没有这种钱,那自己发明一种不就好了吗?

“这种钱首先重量得轻,最好还能折,纸质的?太容易破损。布质的?感觉没有价值。丝绸的?这个造价又有点高了......”

正想着,王鸿远一脸喜色的推门进来:“思来想去,这贩盐的确是个好生意,我刚去找你李叔借了些钱,咱们爷俩也当回盐贩子!”王昌懿一听这话,激动的从床上蹦起来,兴高采烈的拉着父亲返回榷场买了几车盐,倒是把发明钱币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了。

从衡山回来,这几车盐的确卖了个好价钱,王昌懿和父亲一算,贩盐可比丝绸生意的利润大多了,所以打算继续做贩盐的买卖。就在他们父子打算再去衡山榷场进货的时候,却突然听说朝廷和党项打起来了,衡山榷场也关停了。

交子的种类(交子的诞生与消亡)(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