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看待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孔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其中“仁”字出现了109次。那么什么是“仁”,《论语·颜渊》中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爱人。”的意思有两层:爱亲和爱众。由“爱亲”开始,也就是对父母兄弟的爱开始,推广到“泛爱众”。如果单单从《论语》中看,那么孔子的“爱人”,并不是爱某一个群体,而是一种普遍的爱,爱一切人。
孔子家马棚失火了,马棚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马在那个时代是一个人重要的财产,马棚失火,极有可能首先烧死马。可是孔子听到马棚失火,首先问到的是人有没有受伤,这充分表现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关爱。这一事例,总成为圣人“仁者爱人”的佐证,而被后世儒家津津乐道。
孔子《论语·述而》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说,孔子釣魚,不用大绳横断流水来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对于这件事,后世儒家解释说,此可見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
从 《论语》中我们看到是一个圣人仁心的孔子。
然而,就是这样孔子一个圣人仁心的孔子却杀了少正卯,且暴死三日。
此事首见于《荀子·宥坐》,孔子杀少正卯后,子贡问他,“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你刚刚当政就杀了他,不合适吧?”
孔子说,“人有五种罪,盗窃不在其中。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这五条中,有一条者都该杀。而少正卯五条俱有。他的居所足以聚集门徒成群,他的言论足以掩饰邪恶盅惑人心,他的顽固足以与正确的思想相对抗,他是小人中的枭雄,不可不杀。
其实,孔子列举的五大罪状,归根结蒂是少正卯的言论思想与他孔子的不一样,因此在孔子看来那就是犯上作乱的异端邪说,所以非杀不可。
孔子杀少正卯这件事,《荀子》《史记》《孔子家语》《说苑》《论衡》等史书中都有记载。
不可否认,孔子是很少提及刑杀的,但是,孔子一旦坐朝问政,随着身份的改变,站的立场和角度的不同,观察的范围不同,对刑杀的理解也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先前的很少提及到他此时的必须采用。对那些孔子眼里“犯上作乱”的贼子,孔子心里明白他的“仁者爱人”一套说辞是毫无作用的。孔子并不是个迂腐的理论家,他知道对付“犯上作乱”者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诛杀。同样,为了谋求和他思想上的大一统,对于少正卯聚众结党,妖言惑众,犯上作乱的人,孔子是绝不会手软的。于是在孔子当上鲁国司寇七天,就诛杀少正卯,且暴尸三日以示众。
无独有偶,曾国藩也是这样。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千古第一完人。就是这样一个圣贤般的人,攻破天京后,任由湘军烧杀抢掠,大肆屠城。更为甚者,令人挖出了洪秀全的尸体,刀斧剁成肉酱,拌进火药中,装入炮弹,发射出去,让其灰飞烟灭。
一个圣人一个完人,杀人不眨眼,而且更残忍。
然而,在《论语》中,我们读到的仍然是“仁者爱仁”。
《论语.学而》中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像爱亲人那样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以后,如果还有精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孔子及儒家思想把“孝悌”看作“仁”的根本,但这绝不是为老百姓着想的,这只是一种幌子,其真实的意图是要为统治者服务的。《论语.学而》中说,“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说,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孝悌”,那就自然不会犯上作乱了,这才是“孝悌”的目的。
孔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我们也应当如此,不要听他怎样说,还要看他怎样做。从这两者结合看,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显明的特色就是它的虚伪性。《狂人日记》中,鲁迅借狂人之口说道,“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因此,“仁者爱人”实质是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