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何为真正的神?
神应该是什么样子?
悲悯、强大、无欲无求、救苦救难、赐福众生?
雨师篁是《天官赐福》中四名景中的“公主自刎”,我初读到这里的时候,心想:自刎?这算什么美景?
《天官赐福》四景分别是——太子悦神、少君倾酒、将军折剑、公主自刎。
前三景好歹都给人以美好遐想,就连“将军折剑”都算的上是“止战”的美好寓意,唯独这“公主自刎”无论如何去想,都不会是美好的画面吧。
直到她登场,我才知道,原来,雨师篁才是真正的神。
这里并非对其他角色的拉踩,而是说,雨师篁这个人,她的身上自带神性,这是旁人没有的,甚至连谢怜都没有。
雨师篁是雨师国的十六公主,虽是最小的女儿却是老君王最无视的一个,她自小被养在皇家道场雨龙观中,雨师国皇家道场是雨龙观,按照惯例,历代国主都要挑选一位皇室后裔送去清修,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表诚心。听似大气,实际上就是个苦差,因为雨龙观是苦修法,什么仆从细软都不许带,去了还要干活。以前都是推来推去,实在倒霉轮上了就重金买个替身替自己去,当然这个人选无疑就是最不受宠最边缘的公主篁了。
反正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也无人在意。
她却毫不在意,便独自一人去了道场为国祈福。
后来须黎国兵临城下,雨师国岌岌可危,敌军要求雨师国国君出城自刎谢罪,所谓“出师有名”,打着“清君侧”的名义——你雨师国国主苛政负民,不仁不义,我须黎国看不下去了,出于好心路见不平,救你国子民于水火。
为敌国“清君侧”,可笑至极,可偏偏是这样可笑至极的理由却是史书上常有的事,这是后话了,在此不做赘述。
老国君这时直接吓得昏了过去,十几位王子公主商讨一番之后决定送病危的老父亲去“自刎”算了,好歹他也尽了自己的国君之责,他既然不能动,就算是抬也要抬出去,按着他的头也要谢罪。
真可谓是“大孝子”了。
这时,公主篁站出来,平静地说:“父王,请您传位于我吧。”
于是,老国君和一众兄弟姐妹都松了一口气,开开心心地传位给了十六公主,敲锣打鼓地送她去了断头台。
没有舐犊亲情、没有兄友弟恭,公主篁平静地举剑自刎。
一气呵成,一声惊雷。
当夜她便肉身散去,神识飞升,成了天庭神官——掌管人间农事的神明。
神明飞升后可以点将,为自己驱使,多少神官飞升后巴不得多点几个自己的亲眷,一来有人可用,二来光耀门楣,可她飞升后带走的只有一只...牛。
还不是真实的牛,而是雨龙观门上的神兽。
从此这头牛成了雨师篁的坐骑,陪伴她隐居在世外,布施农桑、风调雨顺。
作为神官,她表示自己不愿受香火供奉,因为她的信徒大多是农民,没钱供奉香火,修建宫观,若是坚持要拜,那便奉上些果蔬瓜菜,供完以后,信徒再拿回家做饭...任凭满天神官,没有哪个能像她一般朴实。
前文里,我说雨师篁是最具“神性”的一个角色,不管是为人时还是为神,对亲眷也好、仆从也好、哪怕是门环上的神兽也好,她从无分别心。
无二无别,大概是人最难做到的,能做到的可不就是神了吗?
而她却真正做到了“众生于我,无二无别”。
即便是谢怜,他也曾舍身救世,可他还是太像一个善良的充满正义感的人,而不是神,直到后来三次贬谪,三次飞升,他孤独地在人间游历八百年,在这个过程中,他才真正地被磨炼成为一个真正的神。
可雨师篁似乎与生俱来便有一种从容、内观,用现代的话来说,她非常自洽。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由心而发,没有不情不愿,没有不清不楚。
面对国破,她能无悲无喜地接任“烫手山芋”,慷慨赴死,平息战争;面对人人嫌的仙乐太子来借法器,她无视天庭派系斗争,坦然借出神器,只要能救人,就好;
面对昔日逼死自己的须黎国将军,同为天庭同事的裴茗,他尚且怀抱歉疚,雨师篁却像忘却了前尘一样,毫无顾忌,该救你救你,该帮你帮你,甚至连雨龙剑都肯借出。
与其说她是一个不记仇的人,不如说,她的心中本就没有仇恨。
富贵、功名、权利、地位、苦难、怨怼、党争对她来说都不如地里新长出来的大白菜更有价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没有跌宕的经历,没有爱恨情仇,甚至喜怒都极少,平静地做好自己的职责,偏安一隅,真正的与世无争,真正的“心在桃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