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西安高质量发展意见(非凡十年原)(1)

开栏语

日升月恒,江海奔流,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歇。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非凡十年,光辉历程,赶考的征程上镌刻着奋斗的印迹,不凡的业绩彰显如磐的初心和坚定的决心。

向光逐梦而行,十年追赶超越。十年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全市干部群众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为笔,把擘画的宏伟蓝图一笔笔绘制成恢弘壮美的绮丽画卷。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大台阶,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2012年的1.8倍,技术合同成交额从300.22亿元增加到2209.47亿元,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较2016年增加73天……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综合实力的增强、创新高地的进阶,是生态“家底”的厚植、民生福祉的升级,也让国家中心城市的标识更加鲜明。十年发展,气度非凡!

凝望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十年的时光不过短暂一瞬;环顾古都大地的沧桑巨变,却有太多的成就令人惊叹、无穷的变化值得记录。

为充分展现非凡十年的非凡成就,真切感受这座城的精彩蝶变,即日起,本报推出“非凡十年”系列报道,详实记录西安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火热实践,深入报道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和真实可感的民生实惠,立体反映全市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奋斗姿态,进一步汇聚起砥砺奋斗、开创未来的底气和信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原”上风起 动能无限

西安创新驱动步伐加快焕发新活力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253家增加到7140家;专利授权量从11862件增加到64131件;技术合同成交额从300.22亿元增加到2209.47亿元……一连串耀眼的成果和数据背后,勾勒出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科技创新发展的不懈努力和质的突破。

去年3月,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作为秦创原的核心策源地,西安更是将创新驱动战略上升至城市转型的动力源泉。今年初,科技部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西安位列2021年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七,创新能力西部第一。

科技创新按下了“快进键”,如今西安这座千年古都正在创新引擎的带动下,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激荡澎湃发展新动能。

全面推进西安高质量发展意见(非凡十年原)(2)

借助于秦创原平台,西安正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全面推进西安高质量发展意见(非凡十年原)(3)

全面推进西安高质量发展意见(非凡十年原)(4)

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项目。

非凡十年

创新平台建设

为科技企业“沃土厚植”提供动力

“正如我的名字一样,十年了,我们核心团队围绕战略目标不动摇,走出了一条异常艰难的长征路。”回想十年来的发展,西安优势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优势科技)董事长孙长征感慨万千。

优势科技是我国物联网行业最早的探索者、实践者,2009年公司就成功研制出中国首个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唐芯一号”,使物联网嵌入了强劲“中国芯”,填补国内空白,引起轰动和瞩目。十年来,瞄准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优势科技更是走过了一条自主创新和进化之路。

在孙长征看来,作为“硬科技”概念的发源地、科技资源集聚地,西安全方位打造“硬科技”之都,给科技型企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今优势科技创建的融合物联网(WF-IoT)技术体系,业内第一个实现了远距离、大容量、高可靠、高安全、中高速、免付费、低功耗的物联网系统,在智慧低碳建筑、工业低碳减排、智能绿色交通等高能耗领域形成了颠覆性应用,成为当下实现双碳战略、数字经济的智慧底座和核心支撑,全面助力产业升级和中国智造。

入驻秦创原平台,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器。“依托秦创原综合优势,我们率先在西咸新区总窗口落地,牵头组建智慧低碳物联网生态服务中心,以技术、市场、政策多重牵引,招引产业链优势企业聚集数智碳中和产业园,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孙长征说。

智慧低碳物联网产业链,是陕西省确定的23条重点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的重要支链。凭借着在行业内首屈一指的实力,今年,优势科技成功入围我省公布的第一批陕西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

孙长征表示,目前智慧低碳物联网产业链汇聚了包括政府相关指导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基金、咨询设计、系统集成、智能化工程、生产制造企业、综合服务等超过 200 家上下游企业。“我们已建立多个创新联合体。正围绕产业链发展中的核心关键问题联合攻关,助力传统生产制造企业向战略新兴智能产业升级。”

从“唐芯一号”到融合物联网,优势科技的成长之路,是十年来西安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孵育并举培养企业成长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市科技局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支持创新研发。去年我市新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81家,认定市级“三器(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示范平台”56个,建成创新联合体等研发平台30个。在高新区开展硬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试点。持续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奖补政策,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省科技厅指导下,共同推进成立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子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7个省级创新联合体。同时,西安又建成增材制造、智能语音、智能视觉、兵器工业等9个市级创新联合体,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动能。

全面推进西安高质量发展意见(非凡十年原)(5)

秦创原·航天先进计算科技园。

非凡十年

“拆围墙填鸿沟”

机制创新加速成果转化

作为中科院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机构之一,早在十年前,西安光机所就发现,大量科研成果在论文发表后就被束之高阁,而这些科研成果很多都达到了世界级水平。“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如何让创新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带动区域发展?

为探索一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道路,西安光机所大刀阔斧地开始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拆除围墙、开放办所,坚持“国有参股、择机退出”原则,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领域“先行先试”,真正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2年。这一年,西安光机所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西科控股,它以西光所不断产出的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思想为根基,以“研究机构 早期投资 创业平台 科创服务”为创新载体,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硬科技”创新创业生态。

2013年,西科控股与社会投资机构共同发起创办了专注于硬科技投资孵化的平台——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设立了国内首支专注于硬科技领域投资的天使基金,为科研院所和初创期硬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系统化的成果转化和投资孵化解决方案。

“刚开始给人家讲硬科技,很多创业者和投资方都以为我们是骗子,觉得‘硬科技’看不见摸不着,寻找投资的艰难程度也可想而知。”西科控股副总经理王峰说。

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平,多年前带着技术回国创业。直到在西科控股、中科创星旗下的先导院孵化基地,亲眼看到基地不仅有现成的超净室、辅助设备,还有专业运营团队帮企业快速进入生产,龚平才毅然决定落户西安。公司成立之初,除了厂房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资金。幸运的是,在唐晶量子创办后的第一轮融资中,中科创星就注入了三分之一的资金,成为三大股东之一,为企业发展解了燃眉之急。

借助西科控股、中科创星提供的专业化半导体创业孵化平台,成立于2017年的唐晶量子打破了欧美技术垄断,成为国内首个具备量产能力的VESCEL外延代工厂。“实践证明,当初决定将企业落户西安,这个选择是对的。”龚平说。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曾将这样的孵化方式称为“热带雨林”模式,“过去研究所成果转化采取的是‘农田模式’,专注于铲除杂草,而‘热带雨林模式’更强调雨水、土壤、空气、生物的多样性,给科技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其自由成长。”

如今,走进位于长安区的西科控股曲率引擎产业园,红外线血管成像仪、智能空间管理传感器、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这些高精尖产品的成功问世,都离不开西科控股创新创业雨林生态体系的孵化。目前,西科控股投资孵化的硬科技企业已近400家,企业总市值突破2644亿元,基金管理总规模突破68亿元,形成了光电芯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

西安光机所的创新发展之路,是我市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安扎实推进国家赋予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围绕“军民融合”与“统筹科技资源”两大改革重点,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人才新政23条”等34项120条新政策新机制,加快科技创新要素深度融合。更多的围墙正在被拆除,科技创新日益成为西安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

全面推进西安高质量发展意见(非凡十年原)(6)

建设中的西安电子谷秦创原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器项目。

非凡十年

科技经纪人

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变成“香饽饽”

在秦创原的舞台上,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不是红娘,却经常为企业和高校牵线搭桥,他们对创新项目有着灵敏的嗅觉,善于把“橱窗里的玩具”变成产业端的“香饽饽”,他们就是承担科技成果转化重任的科技经纪人队伍。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老师赵玉清,专注于电子束、离子束装置和微细加工技术研究,“离子束非晶碳基薄膜装备”是其研究近20年的科技成果。之前由于教学、科研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项技术一直无法实现产业化拓展。

“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听说了这项技术,马上就和我的团队进行了对接,充分了解项目特点、应用场景和市场前景,帮助我们梳理、打磨项目。”赵玉清说,自己原本瞄准的市场是军工领域的导弹红外视窗,但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发展部副部长刘双,带领专业人员和赵玉清团队共同梳理市场规划后,调整了战略,先切入硬质合金刀具和微钻市场,很快打开了局面。

“2021年,科技经纪人团队将该项目推荐给了秦创原,获得秦创原春种基金的支持,成立了陕西埃恩束能碳基技术有限公司,让‘离子束非晶碳基薄膜’项目走上了产业化之路。”刘双说,随后转移中心继续协助赵玉清团队对接产业资源和投资机构,2022年7月获得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目前正在运作成立西安镀膜加工中心,未来转移中心将继续协助团队走产业化之路,推动国内镀膜工业发展,与国际同行进行竞争比拼。

打造科技经纪人队伍,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

“在2018年以前,转移中心对外分支机构不到10家,中心人数不足10人,成果转化寥寥无几。”回忆起十年来的发展,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合作交流中心主任吴振有些心酸。2018年后,转移中心开始构建专业、专职的技术经纪人队伍,他们深入企业和高校,从企业需求确认、论证,到要素匹配,再到协调学校、政府、企业各方资源,构建“政产学研金用”多方业态的生态圈,真正使“人才 科技 产业”共融发展。目前转移中心已在15个省成立近40个分支机构,专职科技经纪人60余人,为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服务。

“近三年来,我们的科技经纪人队伍累计征集可转化科技成果1100余项,梳理专利及非专利存量科技成果2万余项。各分支机构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近800场,走访企业逾13000家次,促成产学研合作金额超1.7亿元。秦创原平台建成后,转移中心定向为秦创原西咸新区春种基金推出种子项目280余项,其中累计融资超1.2亿元……”说起现在的成绩,吴振言语间满是自豪。

十年来,我市创新机制,多措并举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道路。截至2021年,我市通过建立技术经理人服务体系,累计认定初级技术经理人664名,中级技术经理人86人,认证技术经理人机构80家。开展秦创原项目路演等产学研金协同对接活动122场,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56个。仅今年上半年,我市又新增技术经理人888名,技术经理人机构88家,有利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回望十年,令人振奋;展望未来,豪情满怀。

如今,厚植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载体的优渥“土壤”,西安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基础正不断夯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将秦创原驱动平台建设列入九项重点工作,今后我市将在新的赛道上,以高标准建设秦创原为抓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形成“一总两带”建设总格局,打造陕西乃至西部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推动西安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上新台阶。

全面推进西安高质量发展意见(非凡十年原)(7)

在空港新城临空产业园西咸新区国睿一诺药物安全评价研究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进行生物样品前处理。

让创新“活水”澎湃成潮

红外线血管成像仪、智能空间管理传感器、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某个镜头,而是在西安西科控股曲率引擎产业园内展示的一批高精尖产品,也是我市十年来丰硕创新成果中的零光片羽。

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创新这一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了西安的城市血脉。十年来,我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创资源富集优势,不断强化科技供给、培育企业主体、厚植创新生态,让创新成为“走在前”的核心动力和最大势能,成为激活经济社会一池春水的重要密码。根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跨越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三个台阶,2021年投入强度达5.05%。西安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可见一斑。而创新就像挖一口深井,过程不易,但成功后活水就源源不断。2021年,我市发明专利授权量1.41万件,是2012年的4倍,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载人深潜等大国重器,更是闪耀着西安科技的光芒,让西安在科技强国建设中担纲承梁的角色日益凸显。

眼下,创新“活水”已经流淌到全市的各个领域,浇灌着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城市改造、空间规划,生态建设、民生改善……无论哪个领域的发展,创新无疑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原因。如今的西安,是国内唯一拥有航天系统完整产业链的城市,也是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国家级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化基地,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国第四、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方阵……这一系列“头衔”背后折射出的,是西安在科创领域的领先优势,是科技创新激发的澎湃活力,更是经济社会发展从数量追赶到质量提升的转化、从规模扩张到结构升级的转型、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

创新“活水”成潮,让这座古朴隽永的古都内外焕新、生机勃发。而对于一向勇于求“新”的西安来说,创新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面向未来,我们依然会将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当作“锦囊妙计”,并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引领,让创新“活水”充分涌流,推动这座本就具有创新基因、创新资源、创新优势、创新潜力的城市,昂首迈向“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杨巧玲)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关颖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健 记者 雷伟东 郝钟毓

全面推进西安高质量发展意见(非凡十年原)(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