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古籍修复主要采用搜集、整理、改善古籍保护的环境,同时对已经损坏的古籍通过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修补,或者采用现代的图书馆技术扫描成电子版,并记录存档,修复的过程大致分为清理、归原和修复。虽然近几年以来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对图书馆古籍的保护和修复,并且对古籍的保护与修复在完善制度、加大财政投入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方面多有所增强,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采访(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与保护中)(1)

1、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技术单一,投入少

古籍的修复技术不同于传统的书籍复原,因为古籍本身具有文化性、年代性与历史性,对其进行修复并不是简单地翻新,修复是一项极为细致、极为专业和复杂的工程,按照对古籍的保护原则,一般采取整旧如旧的原则来进行(“整旧如旧”的意义就在“尽可能保留古籍在我们进行修复之前的面貌”),这给古籍修复技术人员提出了高要求。早期的国图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曾专门为了保护古籍培养了一批专业人员,但是这些修复人员受工资待遇低、高校对古籍保护不重视以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他们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古籍修复工作,工作的开展受到了限制。

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采访(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与保护中)(2)

2、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技术员少,缺乏精湛的技术员

近年来,国家委托几家高校图书馆,对我国古籍收藏情况和修复人员状况进行了一项调查,被调查47个高校图书馆中,古籍总藏量为1186万册,破坏率为26%,而少数民族古籍存量本来就不多,现在有些面临失传的境地。统计显示,全国修复从业人员不足200人,还有个别图书馆一名修复人员也没有,一些图书馆至今没有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古籍修复缺乏场地和管理人员,尤其是修复技术精湛的技术人员少之又少,导致技术人员缺乏的原因分为多方面,跟高校思想重视、财政投入与政策完善缺乏有必然联系。

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采访(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与保护中)(3)

3、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技术设施落后

古籍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工序繁琐复杂,修复时间较长,一方面要求修复的技术人员需要具备过硬的素质,对古籍修复技术需要经得起时间的打磨和推敲,发挥敬业精神,才能做好古籍修复工作;另一方面,古籍修复技术的特殊性,很多原著并不能用现代化的文化科技力量简单的复原原貌,需要通过一定的设施设备对古籍进行清理、除尘、除虫或者祛湿,才能更好的保护古籍和修复古籍的原貌,以此来促进古籍第二次生命的绽放。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古籍修复设施设备相对落后,给古籍修复带来难度。

以上内容摘自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卢一龙的《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技术研究》一文,转载出于分享目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阅读推荐】

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技术的重要意义

手工造纸工艺:浇纸法与抄纸法,两种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有何区别?

古籍文献酸化有什么危害?破坏性不容小觑

「民国档案保护」第3期 受损严重触目惊心,仅做修复是不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