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网】

在莲湖区劳动一坊社区,建于上世纪的单位住房与工业厂房并肩而立,白发苍苍的老人和“90后”“00后”一起唱歌、跳舞、喝咖啡……不同年代的老建筑、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在这里融合共生。

这个面积仅0.14平方公里的老旧城市社区,上世纪90年代,在城市发展进程初期,曾率先开展社区基础便民服务,2000年之后,却在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改革中踌躇不前。

怎样让人重新爱上社区生活?居民是怎么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的?社区干部有什么特别之处?深入劳动一坊社区,老旧小区重新“赶上来”的故事值得深思。

小空间,大承载

在劳动一坊社区周边随意逛上一圈,公园、地铁、菜市场一应俱全,作为西安市内曾经有名的工业带、人们口中的“西郊老城区”,这些标签都意味着早已成熟、便捷的基础配套设施。

“但是,基础便民服务能完全满足居民的需求吗?”劳动一坊社区党委书记周建玲解释,这个问题在过去十年间一直被社区干部反复讨论。

社区邻里关系如何处理好:社区有了公共空间(1)

社区老年大学书法班

劳动一坊社区住着1.2万人,退休职工占到70%以上,不少居民事业有成,但还有个艺术梦。有人想学书画,怕自己坚持不了;有人一直关注儿童教育,在相关方面很有心得;平时社区组织的唱歌跳舞等文化娱乐活动,大家伙儿积极性都特别高。

公共空间逼仄、缺乏活动空间一直是城市老旧社区的“通病”。劳动一坊社区面对在小区露天搞活动容易扰民,选择经营性场所收费又太高等问题,在2015年前后,下定决心从仅100多平方米的办公空间里挤出十几平方米用于开展文化活动。就这样,大家期待的文化服务站建成了。

“劳动一坊社区周边都是单位老旧社区,大家的办公区域都在小区院内,没有能够挖掘的空间。文化服务站有了一定基础后,我们考虑能不能打造一个可以辐射周边的公共空间。”周建玲回忆。

2020年11月,作为莲湖区的试点,桃园街道协商辖区小区1200平方米的商业空地,专门用于打造社区公共服务场所——第一中心社区,由周建玲兼任负责人,并开设剪纸、舞蹈音乐、甜品培训等颇受欢迎的兴趣课程。

75岁的杜碧娥是视唱练耳班的新学员,早上9点刚过,她便往第一中心社区赶。“上课铃声响后,就不允许进教室了,老师很严格的。”她表现得像初入学校的孩子一般兴奋,说完便匆匆闪进了教室。

“老师老师,我看到了地球,它就在我脚下。”“老师,过山车太刺激了,我感觉自己差点掉下去……”在另一间教室的青少年课堂上,孩子们正通过VR眼镜身临其境体验宇宙的奇妙,激动不已。课间,学员们还可以来回在不同主题的教室,自由选择兴趣课程。

作为公共服务空间,第一中心社区建立在一个个老旧社区之中,成为丰富社区生活的舞台,让城市生活开始会“呼吸”,有活力。

“参与兴趣课程的人数已经从最初的40人发展到近千人。一方面,我们要让居民来社区上课,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这一千多位学员也会为社区工作发声,成了我们的‘社区好声音’。”周建玲笑着说。

不止在一起玩耍

第一中心社区为居民提供了唱唱跳跳的场地,同时也在欢乐气氛中培养了居民为社区工作的主动性。

徐勇文年过70,退休后他把大量时间都花在了社区,除了参加练唱班,他还希望利用自己多年在治安方面的工作经验发挥余热。

劳动一坊社区占地0.14平方公里,由七个单位院落、驻地单位组成。老旧小区改造前,每个小区之间都有围墙阻隔,门禁出入口达到近十个,四周分布的商超店铺更是超过150余家。

社区邻里关系如何处理好:社区有了公共空间(2)

人员流动复杂、安全问题频发,社区仅有的10来名干部如何为上万名居民提供服务?志愿者、党员群众、社会组织的力量该如何被利用起来?

周建玲在一次上门了解情况时,听到徐勇文的想法,两人随即决定成立社区“萤火虫”安全巡逻志愿服务队,负责小区里的治安巡逻。

随后,在徐勇文带领下,每一个天蒙蒙亮的清晨或是将暗未暗的傍晚,总有一队带着红袖标的“萤火虫”志愿者,在社区的格子楼、窄巷道中巡逻,这些志愿者年龄最小的55岁,最大的75岁。

2019年5月开始,劳动一坊社区被确定为西安市全科网格化建设试点单位,辖区被划分为四大网格,每个大网格由社区离退休党员、社区干部担任负责人,网格内的各类协管人员、志愿者共同参与服务,徐勇文所在的“萤火虫”志愿服务队成为社区安全的重要补充力量。

徐勇文做事细致条理,现在只要社区有事他就专门从家赶来。作为志愿服务队队长,队员们很多问题等着他处理。“在我们社区,居民很多想法是可以落地的,我现在想去做更多的事,就想使劲儿往里钻。”徐勇文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网格工作越做越细致,截至2022年11月,劳动一坊社区先后组建了“萤火虫”安全巡逻志愿服务队、“小蜜蜂”卫生清扫志愿服务队、“夕阳红”文艺活动表演志愿服务队等六支社区主力志愿服务队。

入户宣传、公益演出、清扫垃圾,每一小时的志愿服务可以在社区服务站免费换取一节兴趣课程。居民在课程中接受社区服务,社区也在课程里不断引导居民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

一批“自燃型”社区干部成长

“社区工作要做好,干部一定是积极、自燃的状态,志愿者、社会力量是给我们添把柴来了。”在社区干了近20年,周建玲心里很清楚社区工作的定位。

2013年9月,前脚把孩子送进大学校门,后脚她便主动请缨到劳动一坊社区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劳动一坊社区的工作当时在全区社区中排名倒数,周建玲的斗志被点燃了。

为了提高社区办事效率,她提出今日事、今日毕。街道下发社区的紧急流动人口台账,周建玲带着社区干部,五个人三小组,用一个通宵便汇总完毕;轮到社区卫生环境治理,她一个人盯垃圾转运车到凌晨两三点,早起照常按时出现在办公室。

工作细、标准高、效率快,社区工作肉眼可见的变化开始让社区干部了解了这位新书记的雷厉风行。但快跑中的社区工作,却在刚上轨道后来了个急刹车。

2017年7月,一封匿名信从市纪委传回社区。一纸信件,周建玲成了被举报者。多方了解后才明白,起因竟是一名社区干部对休假时间心生不满。这封信的到来让周建玲陷入沉思,必须要尽快打造一支热心干事的社区干部队伍。

“90后”社区居委会委员赵玉刚参加工作不久,平时不善言辞的她对新媒体视频宣传拍摄很有想法。

“赵玉,你没问题的。”在周建玲的鼓励下,性格内向的赵玉变得自信起来。她自掏腰包,花两万元进修视频剪辑制作,并在社区的积极推介下,创作的作品多次发布在各大主流媒体平台。

为了建好一个团队、服务好群众,周建玲总是鼓励大家要交朋友,也像自家大姐一样记得每个人的喜好。她看到年轻干部畅媛爱看书,对写作很有兴趣,便有意培养她,一有时间就帮助她修改文稿材料,在备忘录里一字一句地圈注。

“社区有一个写作交流群,爱好写作的人都可以在群里相互改稿、交流,这种沉浸式的氛围特好。”劳动一坊社区副主任畅媛说。

发掘每个人的潜力并积极培养,是劳动一坊社区干部的重要一课。年轻干部赵玉、畅媛,逐渐成了社区干部成长的缩影。几年时间里,劳动一坊社区干部队伍经历了一次大换血,变动人数达到30余人,不少愿意干事的“90后”“95后”年轻干部被发掘。

“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年度卫生先进单位”“15分钟教育圈社区教育示范点”……劳动一坊社区干部队伍重塑后,工作越干越起劲儿,几乎拿遍了社区能获得的所有荣誉。

(当代陕西)

本文来自【陕西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