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女性,不是皇帝的原配却当了皇后;

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为懦弱丈夫稳固皇位;

好不容易朝政稳定,又趁着丈夫生病期间把手伸向前朝,企图改立太子……

没错,她就是唐朝著名的——武则天张皇后。

张皇后生了多少娃娃(张皇后的白切黑人生)(1)

大家好我是滚滚君,一个浅薄无知的历史爱好者,喜欢凑CP的恶趣味玻璃心,这次我们讲述一个“你以为她能成为武则天第二、其实成了韦皇后翻版”的唐朝皇后。

观前提醒:本视频人物和支线都非常多,这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样当我们把主角放到那个环境中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她的思想和行为。滚滚君会尽可能讲明白,有错误和遗漏之处也欢迎大家在弹幕、评论和讨论区里更正补充哦~

那么,故事,正式开始——

后果之因

俗话说,百果必有因,这个超长的因,还真要从武则天说起。

武则天改唐为周,李唐皇室们自然要被清洗一波。她那两个当过皇帝的亲生儿子也难逃一劫,其中李显被贬去了房州;李旦改姓武,留在身边当皇嗣——

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

这时候,全天下的小朋友都在问:这个皇嗣是什么呀?等于太子吗?是李唐的皇嗣还是武周的皇嗣啊?

这种问题,李旦也不敢说,也不敢问。

因为武则天还在犹豫,到底是传位给儿子,还是侄子呢。

而且女皇登基的时候,就已经年过六旬,所以武周王朝创建之初,就被皇位继承问题困扰着。

这种情况下,李唐势力和武周新贵开始明里暗里斗法,武则天那个野心勃勃的大侄子武承嗣一心想着当太子,这一看,李唐宗亲都被收拾得差不多了,李显在外地吃土、太平公主成了武家媳妇(差点还成了我媳妇),诶,这不就剩个皇嗣在挡道儿了吗?

所以李旦一下成了活靶子,一个又一个的打击向他袭来:先是为他说话的宰相被污蔑谋反丢了性命、接着他自己也被诬蔑谋反,危在旦夕。此时,东宫一个名叫安金藏的乐工站了出来,大声疾呼,皇嗣没有谋反——

公不信我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也。

说罢拔出佩刀,剖腹自证,血流如注,肠出及地。

因为他这次义举,武则天动了恻隐之心,整个东宫也被保全了下来。

诶,这位乐工的气节,真比许多为官做宰的还高。

不过大家放心,安金藏被救过来了,得到了几任皇帝的嘉奖和大臣的敬佩,并且十分长寿,后来还被载入了《忠义传》。

虽说政治斗争是残酷的,但这个故事让我相信,好人还是有好报的。

香消玉殒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松了口气,李旦一家总算是安全了。

但问题是,李旦是没事,但他的两个妃子就没那么好运了。

宫中一位叫团儿的戸婢,诬陷皇嗣的两位妃子刘氏和窦氏搞巫蛊、诅咒武则天。

于是就在长寿二年的正月二日,刘氏、窦氏按礼节去朝见婆婆,一去不返,尸骨无存,多年后,当了皇帝的李旦给她们追封皇后,都得靠招魂的方式下葬。

这个团儿为什么会去诬陷皇嗣妃呢?一般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团儿老早看中了皇嗣,想嫁给她,等皇嗣将来继位,自己也能飞上枝头变凤凰。但李旦就是不上道,团儿因而迁怒于李旦的妃子,就把刘氏和窦氏给告了。

这一点倒也能说得通,别忘了武则天人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侍奉唐太宗的时候,和太子李治搭上了。

有这么个先例在前,宫女团儿看着身边老迈的女皇,想着给自己谋个前程、压个宝,也无可厚非。

而且,说不定人家就喜欢李旦这款忧郁皇子呢。

而第二种解释呢,就是团儿被武承嗣他们收买了,故意诬陷皇嗣妃,借此打压皇嗣。

真相究竟是什么?滚滚君也不能下定论,但李旦拒绝团儿的原因显而易见:他拿不准这宫女究竟是母亲的眼线、还是武承嗣的细作,既然走错一步就是粉身碎骨,那还是不要招惹的好,就让我安安静静地当一个柳下惠本惠吧。

可谁能想到,做柳下惠会连累两个老婆死于非命,而他自己呢,还得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并且要求年幼的孩子们都继续照常生活。我不知道他在面对母亲的时候,如何表现得一切如常。

都说李家的太子不好当,他这个武家的皇嗣更惨好吗。

但是!就在前几年,李旦的两个妾室——崔氏和唐氏的墓被发掘出来了,其中崔氏的墓志铭缺失,但唐氏的墓志铭里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她死于在长寿二年正月二日,和前面的刘氏、窦氏就是在同一天去世的,这难道是巧合?

细思恐极。

感觉李旦更惨了。

主角身世

讲了这么久的“前言“,主要是想把这个“因”说清楚,当然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李旦,忍不住给他多加点戏份,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了。

前面说的那位尸骨无存的窦氏,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李隆基等于八岁就失去了母亲,被母亲的妹妹、也就是他姨妈照顾着长大,感情非常深厚。

等到李隆基当了皇帝,就把这位窦姨妈封为了国夫人。

这位窦姨妈的丈夫姓张,二人的五个儿子名字也很有意思:

张去惑、张去疑、张去奢、张去逸、张去盈。

其中老五张去盈娶了李隆基的女儿常芬公主,这小夫妻辈分是差了,但年纪应该差不多。

而老四张去逸则又娶了个窦家姑娘,生下了我们本期消失已久的女主角——张皇后。

然后呢,按道理我们应该讲讲张氏的童年和少女时代,但因为完全没有史料记载,滚滚君不能毫无根据地跟你说,张皇后出生的时候怎么怎么样,有个和尚道士来预言怎么怎么样,她从小就梦想着当皇后,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这个野心,所以她又怎么怎么样。

那是小说或营销号的写法,在这里,我们只能推断,张家是皇亲国戚,很得唐玄宗看重,张氏也是从小按照贵族女孩的标准培养长大的,将来肯定能嫁给宗亲或者官N代。

果不其然,就在天宝年间,张氏选入东宫。谁也没想到,这是她走上通往最高权力之路的第一步。

此刻如彼时

说到这里,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太子李亨身上(我们的老朋友亨哥又出场了,同学们帮忙数数,这是滚滚君第几次讲这段了)——

开元末年,唐玄宗的发妻王氏和原来的太子李瑛都已经被废、死亡,国家可以没有皇后,但不能没有太子啊,于是乎年龄排在废太子李瑛后一位忠王李亨,就被选中当了太子。

大家是不是以为,张氏嫁进东宫如同王子公主的梦幻婚礼,特别浪漫?

还真不是,我们亨哥可不是一张白纸。他在做忠王时,唐玄宗幸忠王府,看见儿子——

服御萧然,傍无媵侍。

于是让高力士在掖庭选了三名宫女给儿子送去,其中一位吴氏因为容止端丽、性多谦抑,得到了亨哥的喜爱,生下了长子李俶与和政公主(当时并未封公主)。

也是在做忠王的这段时间,亨哥娶了了一位名门贵女韦氏为孺人,韦氏生下二子二女;等到亨哥当太子时,就将韦氏封为、太子妃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氏才选入东宫,被册为良娣。

所以说,张氏的婚姻,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谈不上什么浪漫色彩;而她的丈夫虽然身居高位,却惨得可以参选“唐朝最悲催太子”大赛。

亨哥有多惨呢,本来他非嫡非长,母亲早逝,他那个当了二十多年太子的哥哥李瑛被废后,谁都以为太子位会落到备受宠爱的寿王李瑁头上,没想到砸他头上了。

事实证明,命运给他的这份大礼,价格高得让他折寿。

由于皇帝不信任他、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又敌视他,导致他亲信大臣被贬出京、大舅子一家也被杀,亨哥怕得要死,说自己和太子妃韦氏“情义不睦”,把韦氏送进了禁中的尼姑庵。

随后亨哥又把另一位妾室杜良娣废为庶人,这才保全了自己。

大家也别骂亨哥了,这种情况下,亨哥一定要保全自己,才保全得了东宫;他这个太子位一丢,还不知多少人会人头落地呢。

这种恐惧和绝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咱们如果在他的位置,真不一定比他做得更好。

是不是感觉,做太子的亨哥,和活在女皇武则天阴影下的李旦很像啊?

唉,李隆基最终活成了他最恐惧的样子,这就是帝王家被权力扭曲的畸形亲子关系。

一路向南

不过,太子妃的出家和杜良娣的被废,反倒成全了我们的女主角张良娣,用史书的话说就是——

始,妃既绝,良娣得专侍太子,慧中而辩,能迎意傅合。——《新唐书》

辩惠丰硕,巧中上旨。——《旧唐书》

虽然此时没有太子妃的名分,但已然成了东宫最瞩目的女人。随后,张良娣的两个弟弟,分别娶了太子的两个女儿。

等等,让我算一下这个关系,自己的弟弟娶了自己的……算是女儿吧,就…反正辈分啥的不用管,只要知道,张家和太子的利益捆绑得更深就行了。

整个天宝年间看下来,虽然亨哥脑门儿上大写了个“惨”字,但是玄宗没有真废他,他只要安心苟到玄宗驾崩,就可以翻身做主人。

可到了天宝十四年,实在苟不过去了,因为安史之乱到来了,唐玄宗麻溜儿跑了,但——

诸王、妃、主从幸不及者,多陷于贼,后被拘于东都掖庭。

不过放心,杨贵妃和太子是肯定跟着一起跑的,太子就把张良娣也带上了——对,老婆带上,女儿们就不带了(女儿们基本嫁出去了)。

而前面提到的前太子妃韦氏、亨哥长子李俶的孺人沈氏(她是不是叫珍珠,史书没有记载),一个死在战乱第三年;一个几经辗转、不知所踪。

这韦氏和沈氏,一个是唐肃宗李亨的前妻,一个是唐德宗李适的生母,就这么个下场。

幸有良娣

现在我们再把目光放到唐玄宗带队的“入川旅行团”上,马嵬坡兵变,杨贵妃和杨国忠丢了性命;下面的剧情我们也很熟悉,亨哥没有跟着父皇入川,反而去了灵武,大家都知道他要“大有作为”了,但亨哥自己其实顾虑很多:我真的抛下父皇、自己去当皇帝么?我还只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孩子呀!

这时候,张良娣力劝亨哥去灵武,而且由于一路上——

从官单寮,道路多虞。

为了保障亨哥的安全,每次要下马车留宿了,张良娣就挡在亨哥前面,以防有变故。

亨哥很不好意思——

捍御非妇人之事,何以居前?

抵御外贼不是妇道人家的事,你不用这样。

张良娣回答——

今大家跋履险难,兵卫非多,恐有仓卒,妾自当之,大家可由后而出,庶几无患。

万一出了什么事,我挡在前头,可以为您争取时间啊。

注意,此时的张良娣很可能已经怀孕了。

等到了灵武,亨哥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开始挑战收复河山的地狱开局。

张良娣也生下了一个孩子,仅三天之后,她起身开始为战士们缝制衣物,亨哥连忙劝止——

产忌作劳,安可容易?

产后虚弱,正是养身体的时候,你干嘛这么受累?

张良娣回答——

此非妾自养之时,须办大家事。

这不是我休养的时候,而是我为您做事的时候。这个“大家”是唐代对皇帝的别称,就像宋代管皇帝叫“官家”。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亨哥,在你纠结痛苦的时候,是一向柔弱的张良娣让你坚定了正确选择;在你冒险赶路的时候,是身怀有孕的张良娣为你挡住可能遇见的危险;等到好不容易稳定了一点,又是刚刚临盆的张良娣为你的战士们缝制衣物。

桩桩件件,别说亨哥这样自当了太子就没感受过什么温情的倒霉孩子(其实当太子前也没感受过什么父爱),就算是铁石心肠的人也要被感动啊。

不过我们都知道,一般跌倒谷底、又永不言弃的时候,就要触底反弹了。

母仪天下

至德二年,长安、洛阳相继被收复,亨哥还京后,迎回了太上皇李隆基,一番父慈子孝让自己的皇位名正言顺;又是一番论功行赏,其中亨哥长子李俶任天下兵马元帅,在收复两京的过程中功劳很大,先是由广平王晋升为楚王,次年改名豫(之后咱们就改叫他李豫啦),接着成为众望所归的皇太子。

而我们的主角张良娣,也终于苦尽甘来了。

她这一路凭借着超强悍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了亨哥最宠爱且倚重的人。但由于不是太子妃,所以她先是被封为淑妃,次年才当上皇后,但亨哥对她可真没得说,不仅——

宠遇专房。

皇后娘家人也都被封赏——

赠父太仆卿去逸左仆射,母窦氏封义章县主,姊李昙妻封清河郡夫人,妹师师封郕国夫人。……弟驸马都尉清加特进、太常卿,同正,封范阳郡公。

娘家人身份有了,她皇后的排场也不能落下——

后(即张皇后)于光顺门受外命妇朝,亲蚕苑中,内外命妇相见,仪注甚盛。

按这个路线发展下去,张皇后可以一边过上爽文大女主的人生,一边入选“感动中国十大贤后”。

但我们的历史妙就妙在,即使你自以为摸清了规律、洞察了一切,他依旧能给你来个180度急转弯。

野心初现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张皇后现在有宠爱有子女,没事儿再跟着亨哥参参政,亨哥死后当太后享享福……后半辈子应该很滋润啊。

但她皇后还没当几年,画风就渐渐变了。

前面不是说,她作为国母举行的亲蚕礼“仪注甚盛”嘛,其实这时候就已经有点过头了。但到这一步,我们还可以认为是,为了维护自己皇后的威仪。

但到了第二年,群臣给皇帝上尊号——

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

接着张皇后就暗示百官,皇帝有了尊号,我是不是也得有个?我自己都看好了,就“翊圣”吧。

诶,你说巧不巧,当年唐中宗的韦皇后就叫顺天翊圣皇后。

说句题外话,虽然韦皇后在唐朝、在后世,都是干预朝政、秽乱宫闱的坏女人形象,但人家在自己丈夫那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作为妻子、皇后的尊严和威仪都到了极点。

你说,后面的这些皇后,虽然嘴里说的是“这韦庶人真不是个好东西,我才不要学她呢!”但心里,指不定怎么羡慕人家呢。

不过,张皇后的希望到底是落了空,先是大臣坚决反对,随后又发生了月蚀。亨哥秒懂:月亮有问题,那肯定是皇后德行有亏,这尊号咱不上了,老婆你体谅我一点哈。

张皇后表示:我当然心疼陛下啦~~

不过虽然尊号上不了了,却不代表张皇后就此消停下来了。

孤家寡人

因为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亨哥始终不信任武将,那他信任谁呢?除了枕边人张皇后,就是宦官李辅国。

于是,张皇后和李辅国相互勾结——

持权禁中,干预政事,请谒过当,帝颇不悦,无如之何。

这两个人合作的最大成果就是,把太上皇李隆基从兴庆宫,赶去了西内。名为养老,实为隔离,太上皇身边的宦官高力士、妹妹玉真公主、大臣陈玄礼都被赶走了。理由就是:皇帝的身体素质还不如太上皇,太上皇的影响力又一直都在呢,万一皇帝出了什么事,太上皇会不会……

那你说亨哥对此什么反应呢?虽然史书把他说得多么孝顺、迫不得已,但滚滚君感觉他对这件事情,起码是默许的。

毕竟,他爹猜忌了他二十年,就是因为他对皇位有威胁;现在他爹对皇位有威胁,他猜忌一下也很正常嘛。

但是亨哥也不是那种铁石心肠的人,这一年的端午,他搂着自己的小女儿,接见了山人李唐,挺不好意思地对李唐说——

我念之,无怪也。

我太喜欢我这女儿了,所以带在身边,你别见怪啊。

李唐回答——

太上皇今日亦当念陛下。

陛下喜欢女儿,太上皇也挂念着陛下呀。

亨哥听后潸然泪下,但顾念着皇后,还是不敢去看看老父亲。

后来,亨哥得了病,皇后——

自箴血写佛书以示诚。

老婆都做到这份上了,亨哥更不敢去看爹了。

宝应元年四月五日,太上皇李隆基病逝,终年七十八岁。这个年纪无论在古代、还是在李唐皇室里,绝对算高寿了,但如果没有晚年这些糟心事,感觉他活到八十多岁不成问题。不过这很大程度也是他自己作出来的吧。

做了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最后,竟是个孤家寡人。

谋害皇子

如果说,太上皇李隆基的死亡,张皇后只是助力。那么建宁王李倓的死,她就是主因了。

建宁王李倓,亨哥的第三个儿子,生母虽然只是一个宫人,但他本人非常争气。当年他也是极力劝说亨哥去灵武登基的那一拨人,但他的诉求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

逆胡犯顺,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夫有国家者,大孝莫若存社稷。今从至尊入蜀,则散关已东,非皇家所有,何以维属人情?殿下宜购募豪杰,暂往河西,收拾戎马,点集防边将卒,不下十万人,光弼、子仪,全军河朔,谋为兴复,计之上也。

父亲要跟在皇爷爷身边,是为了孝道;可皇帝和太子都跑了,这天下就不要了吗?

他不光是嘴上说,自己也是冲在前线——

选骁骑数百卫从,每苍黄颠沛之际,血战在前。

这老三拿命在守江山,亨哥都看在眼里,就觉得老大李豫已经是储君人选了,那天下兵马元帅一职就交给同样英武多才的老三李倓吧。

可是,大臣反对了:你大儿子将来要当太子,这是占了名分;但兵权你又交给老三,等于将来会形成两个利益集团,大臣也要被迫站队。可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玩制衡那一套?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梦回唐高祖李渊一朝,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是天策上将,结果闹出了啥?

(这里不是说一定会重演玄武门之变,而是皇三子若兵权强盛,对太子、对朝政都会有影响。)

你都能想到,亨哥想不到吗?

于是,亨哥让老大李豫做天下兵马元帅,老三李倓典亲军,宦官李辅国当了元帅府司马。

后来,局势稍稍好转了一点,但张皇后和李辅国开始折腾了,李倓看不惯这些,于是——

屡言良娣(即张皇后)颇自恣,辅国连结内外。

张皇后和李辅国恨极了他,疯狂造谣李倓——

恨不得兵权,颇畜异志。

没当上兵马元帅,嫉妒他大哥,嫉妒得要造反呢。

亨哥一听,这还了得,我不先把你物理毁灭,难道还等着你重演玄武门之变吗?于是毫不留情将这个功勋卓著的三儿子赐死了。不久他就后悔了,但事已至此,一切都来不及了。

后来李豫继位,给这个三弟追封为承天皇帝,算是极尽哀荣了。

但我只觉得可惜,多好的孩子。

皇后心病

李倓也死了、太上皇也死了,张皇后满意了?

怎么可能,张皇后的终极目标不是太上皇,也不是李倓,而是皇太子李豫。

前面我们说过,皇太子是亨哥的长子,但并非张皇后的儿子,这里咱们结合前面的内容,简单说一下亨哥儿子们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嫡长子继位。但众所周知,因为唐玄宗的猜忌和战乱的摧残,亨哥的后宫情况比较特殊。

他做太子时的正妃韦氏,生有二子二女,这两个儿子原本是嫡子,有继承权的,但韦氏不是被离婚、削发为尼了吗?

亨哥继位后也没有给韦氏封皇后,所以这两个原本的嫡子基本就丧失了继承权。

而前面说过的李豫(原名李俶),生母只是一个宫人,但他是长子,又立下大功,这才成为众望所归的皇太子。

而张皇后有没有儿子呢?不仅有,还有两个。

第一个叫李佋,在张皇后还在当良娣时出生的,这是亨哥最心爱的宝贝儿子。

张皇后自然想着让这个儿子去取代李豫的太子位,可这个孩子在上元元年去世了,年仅八岁,就在当天晚上——

帝及后梦佋辞决流涕去,帝鲠怅,故册赠皇太子。

之后亨哥还大病一场,几个月才恢复。

还有一个儿子李侗,应该就前面说过的、去灵武的路上生下的那个孩子,因为年纪实在太小,难以服众。而且现在是非常时期,安史之乱并没有结束,亨哥身体不好,万一驾崩,一个字都认不全的小孩,怎么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不仅如此,张皇后和大宦官李辅国虽然一同参与了孤立太上皇、谋害皇子之事,却也产生了矛盾,具体怎么闹掰的咱也不知道。反正这二人因利益结盟,为利益撕逼,再正常不过了。

但李辅国跟着亨哥的时间,可不比张皇后短,他手里又有兵权,你说张皇后能没危机感吗?

不相为谋

此时,亨哥病重,命太子监国,张皇后借皇帝的名义把太子喊来,说——

贼臣辅国,久典禁军,四方诏令,皆出其口。顷矫制命,逼徙圣皇。今圣体弥留,心怀怏怏,常忌吾与汝。又闻射生内侍程元振结托黄门,将图不轨,若不诛之,祸在顷刻。

李辅国和程元振这俩阉人都不是好东西,他们把持朝政、图谋不轨,太上皇就是被他们逼走的!现在皇帝已经是弥留之际了,却非常猜疑我俩,如果我俩不联手把奸臣除掉,恐怕大难临头。

这是张皇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尝试与太子沟通,甭管真情还是假意,总之这是决定二人命运乃至大唐走向的一次见面。

太子会不会同意呢?

开玩笑!太子可不傻,他知道谁是敌人,谁是敌人的敌人。李辅国他们虽然主导了孤立太上皇、构陷李倓等事,但他们的诉求并不是换太子,现在又站在了你张皇后的对立面,我干嘛冒这么大风险对他们下手呢?

况且你都说“圣体弥留”了,只要我不折腾,这天下就是我的;我跟着你折腾,谁知道后果怎么样?而且你这女人坏得很,我怎么可能相信你!

于是他流着眼泪说——

此二人是陛下勋旧内臣,今圣躬不康,重以此事惊挠圣虑,情所难任。若决行此命,当出外徐图之。

诛杀这二人事小,万一惊动了陛下,那岂不是我的罪过?还是徐徐图之吧……

注意哦,这是李唐太子的拒绝公式,大家可以学一学。

张皇后一看,行吧,我懂了,你走吧。

权力、野心与失败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有疑问,张皇后身份摆在这里,亨哥一驾崩,李豫照样得尊她为皇太后;只要她放权,李辅国也未必会杀她,非要折腾这些干什么?

说这些话的人,真的小看了权力对人的侵蚀和腐化,她做皇后,可以仗着皇帝的宠爱干预朝政、插手军队;但当了太后,在皇帝已成年又极有威望的情况下,她必须要缩回后宫,

张皇后应该是不到三十岁年纪,连她名义上的儿子李豫都比她大几岁。如果你在她这个年纪,已经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会甘心去养老吗?

而且从张皇后为自己的儿子谋立太子不成、又陷害李倓那一刻起,她和太子就已经撕破脸皮了,这二人之间,注定只能留一个。

更何况还有那个权势滔天的宦官李辅国在虎视眈眈……她再不做点什么,现在的一切都会失去。

这种时候,别说她有机会翻盘,就算是没机会,也要创造机会上。

那张皇后还有什么机会呢?她看中了亨哥的二儿子——李係。

李係在众皇子之中年纪较大,又有野心,张皇后试探了他一句——

皇太子仁惠,不足以图平祸难。……汝能行此事乎?

李係回答:能。

一拍即合,二人当即决定发动政变——

召中官有武勇者二百余人,授甲于长生殿。

然后张皇后假传圣旨,宣太子入宫,先控制(杀掉)太子,诛杀李辅国等人,再改立太子,亨哥一死,李係原地登基,岂不美哉?

但这等机密之事却未保密,被李辅国等人知道了,这些宦官可是有禁军兵权的,他们连忙把太子保护了起来。然后就亨哥的病榻旁,把张皇后生生拖走了。

亨哥哪里还经得起吓,当场驾崩。

感慨一句,亨哥当这个皇帝就没享过几天的福,和他爹也是在同一年去世的。

这场政变,失败了。后果很惨痛,张皇后和李係在当天被杀,张皇后的小儿子李侗也在不久后去世,怎么死的没有记载,懂得都懂。

宝应元年,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

唐朝开国近一个半世纪,终于迎来一位以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然而大唐的江山,虽然有中兴,却终究是…嗯,奔流到海不复回了。

唐代宗将生母吴氏追封为章敬皇后,并将张氏追废为庶人,张家人也都被贬谪——什么皇后尊荣、母族权势,都拿来吧你!

女主其人

你说,张皇后想过当武则天第二么?很难说,她鼎盛时的权势,还不及韦皇后;但临朝称制的野心,还是有的吧。

那为什么武则天能够称帝、韦皇后在中宗一朝也权势滔天,而张皇后却在皇帝病榻前就被生生拖走了呢?

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虽然亨哥有着唐高宗的病弱体质和唐中宗的软弱性格,但唐朝有武则天和韦皇后这样的先例在前,皇帝和大臣们对皇后过度参政,是有顾虑的,她要尊号而不得,便是表现之一。

其次,太子李豫年长又有威望,完全可以处理政务甚至监国,很多时候都轮不到皇后插手朝政、培植势力。何况这个太子还不是她亲生的。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今时不同往昔,武则天和韦皇后出现在李唐王朝从草创到辉煌的阶段,也没有发生过席卷全国的战争,国家朝政稳定,皇帝也大权在握(至少对于后面的这些皇帝来说),这样皇后才能从皇帝这里攫取权力;而亨哥当皇帝不到七年,安史之乱都没平定,又让宦官把持了军权,他自己这个天子都左右掣肘,皇后能有什么施展舞台?

总之一句话,娘娘,时代变了。

真的很少有历史人物如同张皇后这样,人生被泾渭分明地划为两个极端,她在丈夫“创业初期”的表现,夸一句深明大义不为过;但成为全天下最有权势的女人之后,她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于是便将之前所有的不安与不甘,都化作对权力的无限渴望,踏上了一条充满诱惑又危险重重的道路。最终在时局和能力双重局限下,彻底失败,成为被唐朝和后世唾弃的坏女人典型。

以至于现在的影视作品都很喜欢把她塑造成彻头彻尾的反派,诶,难道拍她前后期的反差和转变的过程,它不香吗?

红妆时代的终结

不过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女人参政往往会造成政局的不稳定(这是受困于当时的大环境和制度),有的甚至会影响权力交接,除非你能在保持长期稳定的执政并保证权力顺利交接的同时,把国家治理好——这难度系数属实太高。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我们都知道肯定不是因为女人天生玩不了政治。那是因为个人能力差异吗?不,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大环境和制度的局限,以后有机会可以再聊聊这个话题。

反正,张皇后显然没有做到以上几点,所以她的行为如果用传统封建价值观去看,那便是:不守妇道。

但如今,当我们可以用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这段历史时,便会发现,她在不到五年的皇后生涯里,野心勃勃、甚至张牙舞爪地去攫取权力的样子,让她从一个深明大义得有些无趣的后妃,变成了一个难以评价、却值得探究的女性——才是让我对她感兴趣、并且愿意花这么多心思为她做视频的原因。

我们应该批判她吗?应该,但我们应该批判的,是权力对人的侵蚀和异化,而不是她的野心和权力本身。

最后想提一嘴,自张皇后之后,唐朝基本没有正经皇后了,要么是追封,要么是看着快不行了封个皇后冲冲喜,只有唐昭宗的何皇后勉强能算一个,但这时候唐朝基本要到头了——没错,何皇后就是被朱温杀害的。

所以,我们这一期主角的结局,算是在真正意义上,宣告了红妆时代的终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