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清宫剧的观众朋友们,应该都对宫中嫔妃、宫女脖子上的那根“白布条”印象深刻,在清宫剧中,似乎后宫的女人们谁也离不开这么一根“白布条”,有时候我们也难免会奇怪,就算是大夏天,嫔妃、宫女们都要挂着这根“白布条”,她们难道不热吗?

那么,这根“白布条”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吗?这就要从清代服饰的变化说起了。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围巾有什么用(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1)

习惯衣领分离的满人

在大多数清宫剧中,我们看到后妃们的脖子上都有一条“白布条”,清朝的皇帝、嫔妃们一茬一茬地换,而“白布条”似乎是永恒的,那么,这个“白布条”真的是“永恒不变”的吗?

当然不是。

这根“白布条”被称之为领巾,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龙华”,但它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在最初的时候,满人并没有佩戴领巾的习惯。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围巾有什么用(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2)

众所周知,满人的祖先是金国的女真部落,当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就定国号为“大金”,直到皇太极继位之后,为了招揽更多的汉人为自己效力,皇太极才将国号改为“清”,以示和历史上的“金国”的区别。

也就是说,满人的服饰其实与金国的女真人是类似的,他们的特点都是“大袄子、没有领子”。

根据清代早期画作、袍服来看,确实在早期,满人服饰一般采用圆领的设计,没有立起来的领子,即使有,那领子和衣服也是分开的。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围巾有什么用(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3)

这主要是因为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善于骑射,以游牧为生,这也决定了他们必须要穿一些便于行动、实用性强的衣服。

而没有领子,正好方便脖子的转动,可以让他们更加方便地观察四周,因此,满人的衣服大多数都是没有领子的。

而且,在清代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至少到了乾隆、嘉庆时期,清廷一直都在强调满族服饰的重要性。

从清太宗皇太极开始,就已经将保留满族服饰升级到了“立国之经”的高度。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围巾有什么用(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4)

皇太极虽然为了招揽汉人,将国号改为“清”,但他认为,当初金国祖先背弃祖宗服装、改穿汉人服饰就是不对的,他们不可以再重蹈覆辙。

而且,皇太极认为大清国“以骑射为业”,如果随随便便就遵循汉人的风俗,那么可能会导致清代的覆灭,因此,他觉得子孙后世都不可以改变满族的传统服饰。

而根据当时孝庄文皇后着常服的画像来看,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出,当时满清贵族穿的还是圆领大袍,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更没有领巾的存在,可见,其实领巾并不是满人的“标配”。

在满人入关之后,着圆领袍,不佩戴领巾的习俗仍然延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直到乾隆时期,乾隆皇帝仍然一直在强调遵循满族服饰制度的意义,称服饰是一朝一代相当重要的制度,各个朝代的服饰都不会相互沿袭,而是自己有自己独特的制度。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围巾有什么用(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5)

这是维系国家的根本,也能体现出不忘本的意思,所以,乾隆也认为不可以轻易改变“祖宗成法”。

到了嘉庆时期,嘉庆皇帝更是重申“无改衣冠”,说当时满清一些女子的衣袖宽广“逾度”,竟然已经和汉人妇女的衣袖相似,还强调“此风断不可长”。可见,当时满清皇帝在极力避免满族的传统服饰被汉化融合。

但平心而论,“祖宗成法”并不能阻碍满清贵族对美的追求,当清朝迎来盛世,贵族们生活安定、由俭入奢,他们就开始注重穿戴的美感,而非是“实用性”,领巾——或者说是“龙华”——也正是在清廷国力强盛时期开始逐渐出现的。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围巾有什么用(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6)

为了御寒,也为了好看

如果说在满人入关前和入关之初,他们穿衣服主要是追求实用,那么在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满人就开始追求服饰的华丽、美感了。

而且,当时满人入关已久,在日常生活中也与汉人有着密切的接触,满汉习俗也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领巾似乎就是一种证明。

有关领巾的记载,大概出现在道光、咸丰时期,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作者提到,满清女性在过年时以穿着敞衣,带着卷领“为恭”。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领巾有着一定的“礼仪性”作用,佩戴领巾就是合乎礼仪的,而如果不佩戴领巾就失礼了,而且,敞衣和领巾大多是配套出现的。

这里的敞衣就是后宫嫔妃日常穿在衬衣外面的便服,而所谓卷领就是领巾。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围巾有什么用(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7)

领巾宽2寸左右,后妃穿便服时围在脖子上,一端放在衣服第一颗盘扣处的大襟里,另外一端则垂在胸前。

这一时期,由于宫廷礼制趋于宽松,满人也开始追求繁复的风格,于是,满族服饰开始吸纳汉人服饰的特点,除了在衣服的图案上进行变化之外,领巾也成为了她们服制的重点。

据记载,当时领巾的质地已经有很多种了,从绢、罗、缎、纱到皮、绒的都有,按季节不同,领巾的材质也会有所不同。

有人认为,最初,领巾的出现可能是为了御寒。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围巾有什么用(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8)

毕竟后妃们也不用骑射,她们也不需要追求着装上的轻便,或者是转动脖子的方便,而在北京,大冬天只穿没有领子的圆领袍也怪冷的,就需要加一条领巾来保暖。这种说法显然非常合理,就跟我们现在觉得冷会围围巾一样。

不过,这种说法有一个漏洞,那就是无法解释为什么后妃们到了夏天仍要佩戴领巾,因此,有另外一种说法指出,领巾的出现,是为了遮挡女性的脖子。

因为满清封建礼教十分严格,女性不可以随意展露身体曲线和自己的皮肤,加之为了遵守“祖宗成法”,满族服饰多为圆领袍,会露出脖子,领巾刚好可以用于遮挡女性的脖子,避免暴露。

但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随着领巾的流行,领巾逐渐开始演变为后妃们一种必不可少的装饰,满清贵族女性会选择不同颜色、样式的领巾,来展现自己的审美。

例如,有画作显示,道光时期的孝慎成皇后曾身穿蓝绿色旗装上观赏荷塘美景,她佩戴着白色领巾,与袖子上的白色挽袖相呼应,看起来素雅端庄。

再例如,咸丰时期,慈安皇后也曾穿着藏蓝色的旗装,搭配蓝色领巾,来凸显她低调内敛的气质。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围巾有什么用(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9)

在慈禧太后掌权时期,领巾又有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领巾上的图案日渐精美、繁复,慈禧所佩戴的领巾上,通常会有团寿纹或是生动精美的仙鹤祥纹,寓意着延年益寿、福寿团圆。

而且,为了凸显慈禧太后的尊贵地位,慈禧太后的领巾上还有金线、珍珠,以及便于固定的珍珠钩襻等,可见,那时候的领巾已经有一定的区分后宫女子身份地位的作用。

有资料显示,根据当时清廷的服制规定,皇后的领巾上可以绣花纹或是文字,看起来十分华丽、隆重,贵妃、妃嫔的领巾则只能绣花纹,而不得绣文字,妃嫔以下的女子所用的龙华也会根据位份等级不同有所差异,而宫女所用的领巾则为纯白色,不可以有任何花纹样式。

有人据此认为,领巾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皇帝分辨后妃的身份等级,毕竟皇帝有后宫佳丽三千、又日理万机,可能根本分不清自己的后妃们谁是谁。

但这一说法听起来似乎并不可信。毕竟如果皇帝已经日理万机到难以记得自己后妃的样子,那就更加不会费心去记后妃们的领巾等级样式了,而对于太后、皇后、宠妃,皇帝总是认识的,并不需要根据领巾的样式来区分她们。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围巾有什么用(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10)

退一万步来说,皇帝真的想要区分后妃的位份等级,也完全可以根据后妃们的整体造型来判断,毕竟在清代,不同等级的嫔妃从衣服到首饰再到朝珠都有严格的规定,单单看一条领巾,还是太过“细节”了。

另外一份资料显示,当满清女性流行的发型变化时,领巾也会随之变化。

例如当满清女性喜欢的“两把头”造型逐渐趋于水平,领巾的长度也就开始增加,当清末时期“两把头”逐渐变为“大拉翅”时,领巾也随之加宽加长,这样可以让女性的整体造型看起来更和谐。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满清领巾最大的作用,就是作为后妃的一种装饰品,凸显女性的气质,就像我们现在流行佩戴项链、耳环是一样的。

后妃们选用什么样的领巾图案,主要是取决于自身的审美,以及自身整体造型的协调统一,有时候可能也会是为了展现自己不同的气质,但说到底,用领巾来区分后妃的地位层级只是一个次要作用。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围巾有什么用(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11)

西风东渐导致的“消失”

要认真算起来,其实领巾在整个满清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一开始,是为了遵循祖宗成法,满清贵族都不能、也没想到可以使用领巾,后来则是因为满清贵族也开始穿立领的衣服,领巾似乎就显得累赘了,于是领巾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资料显示,晚清时期,满清便服的形制已经出现了改变,在圆领的基础上,裁缝们又在领口缝上了一条带状领子,穿着是领子就会环绕于脖子之上。

这种设计最初是出现在满清男性的雨衣当中,初衷当然也是觉得这种立领可以 遮风挡雨,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但到了同治、光绪时期,这种立领就开始运用到马褂、坎肩上,到了清末,立领就逐渐成为了袍褂的固定形制。

可能是突然发现了立领的好处和美感,随后满清服饰的立领是越做越高,尤其是在女性服饰上,立领一度高至脸颊处,而且这还被视为一种“流行风尚”。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围巾有什么用(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12)

到了这个时候,领巾就开始逐渐消失了。这也十分合理,毕竟不管原来领巾是为了御寒也好、为了美也好,现在领子已经很高了,领巾就变成了一种“累赘”。

一张清末的老照片显示,当时多数人已经开始穿着立领的袍褂,少数人虽然仍然穿着圆领的服饰、佩戴着领巾,但是这时候,她们的领巾只是随意扎着,看起来也不太平整,在样式上更是不如之前的精致、华美,几乎没有任何花纹。

显然,领巾在这个时候不仅已经失去了礼仪性的功能,而且已经开始逐渐被淘汰,满清女子有了新的审美趋向,来取代华美平整的领巾。

当然,立领虽然是清末女性的审美趋势,但说到底,立领还是不够御寒的,那么当时的满清女子为什么不继续在冬天佩戴领巾御寒呢?

这主要是因为清末时期已经有不少洋人到来,西方的风俗也开始传入国内,“围巾”也开始传入国内。

在《清俾类钞》中就记载了当时的“围巾”,作者写道,当时的围巾基本上是棉织品、毛织品,上品的围巾则是貂皮、狐皮,佩戴方法与领巾不同,围巾要在脖子上“绕一圈”,以防止寒风从领口钻入。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围巾有什么用(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13)

而且,作者还强调,当时女子效仿西方用围巾的比较多,可能这也是因为女性比较怕冷。

既然围巾御寒的效果比领巾更好,那么领巾自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实用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其实,到了清末时期,满清宽大的旗装,都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可以凸显身材的“旗袍”,并且还受到多数女性的追捧,领巾的消失,不过也只是顺应时代罢了。

总的来说,领巾在出现之后,曾经承担过实用性、礼仪性、装饰性等作用,但随着时代和女性审美的变化,领巾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作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