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也多次改编成电视剧,乔峰又叫萧峰,其祖先就是契丹人。契丹人构建的辽代,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也占有一席之地。今天本文要探讨的就是辽代都城的构建位置朝向问题。

其实,关于辽代都城研究已然存在100多年的时间了,也为我们喜欢辽代历史以及专注于研究辽代建筑都城古文化的学者和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参考观点。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开拓创新,也为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辽代都城上京(试论辽代都城之朝向)(1)

一、辽上京为什么坐西朝东呢?

辽上京,为辽代5京之一。创建于公元928年,直至金朝末期,属于辽代创建时间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且在历史地位上最重要的一个都城。

1、参与这座都城研究的,有这些人士

(1)、清朝末年,张穆发现了这座沉睡的古城,也开启了此城的探源和研究。

(2)、民国时期,众多国外学者自有的兴趣使然,他们开始探索考察。这些学者中,就有闵宣化(法籍传教士)、日本人士包括了鸟居龙藏、滨田耕作等,课题项目比较多样化,如衙属的位置、宫殿设计、寺庙建筑乃至整个城市的布局

(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科学院专业从事考古研究的人士以及内蒙古文物探索分析部门有关专家,经历了数次考察和考古,其研究成果甚是丰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李逸友同志,还有张郁、杨宽、董新林诸位学者,不是浮于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刻深度分析论证了古城的结构布局、营构建设及特征。这样的事情意义,就非常重大的。

辽代都城上京(试论辽代都城之朝向)(2)

2、学术界关于都城的朝向争论

都城朝向的争论,主要聚焦在“坐北朝南”、“坐西朝东”、“先东后南”3个朝向上。学术争论也是好处,更利于推动结论靠近真相和真理。

(1)、以都城内建筑的朝向,类比论证。李逸友、张郁二位学界有名学者,认为辽代创立之初方向为“坐西朝东”,再至太宗其方向变为“坐北朝南”。

(2)、杨宽、方志云两位学者持这样的观点,辽代位于唐朝之后,属于学习模仿和借鉴唐朝长安的设计,采用的还是南北朝向。

(3)、李东楠学者,自始至终认为都城方向是“坐西朝东”。

辽代都城上京(试论辽代都城之朝向)(3)

3、辽上京坐西朝东,缘由何在呢?

任何一种现象存在绝非偶然。而笔者认为辽上京,坐西朝东可以从以下几点论证。

(1)、门道规模。宫城和皇城东边方向的门道,明显大于其他方向上。

(2)、大街规模。东边方向上的大街,要大于南边方向上的大街。

(3)、城内建筑朝向。都城内的建筑朝向发现,坐西朝东居多的。

(4)、陵墓修建。历来很多遵循视死如归的方位,勘查发现就有所知,陵墓的方位也是西东走向。

都城的朝向,与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现实价值密切相关。《契丹国志》记载:“(承天门)内有昭德、宣政二殿,皆东向,其毡庐亦皆东向。”政权体制、民族信仰信仰以及地方风俗习惯,决定了在建筑兴建的朝向。

辽代都城上京(试论辽代都城之朝向)(4)

二、辽中京都城构造朝向,出现了些变化

《辽史》有记载,辽中京兴建时,“择良工於燕、蓟,董役二岁,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拟神都之制”。由此可见,其都城的土建是仿造北宋的风格。

具体详细展开来说,中轴线是沿着南北,左右西东堆成,整体朝向是坐北朝南的。整个都城分为3大版块:外城、内城以及宫城。外城及内城形状,为矩形。宫城为正方形

三、都城朝向变化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辽上京,坐西朝东的走向,与地势有着密切关系。西边高,东边低。建筑构造时,背靠西边,朝着东向,兴建时,因势得利,更容易些。再者,契丹民族,有拜日习惯。深深植入民族基因的文化风俗,也深刻影响着。早些时候,辽代与北宋处于敌对状态十分明显,文化冲突与武力冲突比较多,一言不合就开打。建筑的朝向,也一定意味着不接纳和距离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辽朝高层人士逐渐熟悉了北宋文化体制以及各种工艺,也了解了资源的丰富。随着辽代北宋外交关系,日渐改善,双方矛盾冲突缓解,善于接纳和吸收各自优点,虽然避免不了冲突和战斗,但并不妨碍握手言和,相谈甚欢

辽代都城上京(试论辽代都城之朝向)(5)

1、开始学些北宋正统观念

辽代之初,其实以游牧生活为主。在与北宋朝代百姓和高层,不断交往接触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闪光点,逐步重视正统的理念起来。如果说北宋的理念是正统的,而且实际上自唐朝以来乃至北宋很多领域确实先进于北方。既然南方领域国度是先进的,都城朝向这样的大事也是学习北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为我们所理解的

2、战略转移。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辽代早期权力中心在漠北。征战不断,领土也在逐步扩张,战略的走向是横向,也顺应都城的坐西朝东走向。但是,伴随着辽代王朝秩序加强稳固,契丹人好战的血性一如既往没多大变,从提刀跨马的东西横向发展扩张,战略纵深转向由北向南的。

并且以睿智的眼光和判断,觉得都城的朝向调整为坐北朝南的方向,从政权版图扩张来说,是极利于对南方疆土的掌控的。辽代的统治者和生意人也意识到到南方的领土肥沃、经济富裕,充分知道其重要性,并且在征战的过程中,也收获了不少领土。二来为了更好地与南方发生经济往来,朝向变向南,更意味着接纳和交往,享受着南方带来的福利

辽代都城上京(试论辽代都城之朝向)(6)

如上介绍,相信大家对辽上京以及辽中京的都城设计朝向,带来的福利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实际上,现代很多家庭在建筑选址、室内装潢也十分注重风水朝向问题;甚至一些企业家,在楼盘开盘、工厂选址兴建和扩建过程中,也对朝向很有讲究,向阳、采光以及通风效果甚至与邻里之间位置,也会极其考究。

当我们再次来看电视剧《天龙八部》时,对辽代,对契丹民族,甚至对乔峰也会有些不一样的看法。电视剧里的建筑朝向以及风格,我们会多一个维度来思考。文化记载与传承的一部分,通过建筑得以延续,只不过有些建筑因时代久远而坍塌,有些建筑还完好无损地存在着。

存在的建筑,我们可以借助它们进行实物分析,而损坏或者消失的,则通过考古以及史料记载来论证了。所以,平时我们应该多加爱惜古建筑,保护古建筑,对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要爱护有加。因为,都城和建筑有时也是一面镜子,不仅是其自身的朝向事宜,也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

参考资料:

[1]张穆.蒙古游牧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2]方志云.辽上京城建筑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982(6):91-93.

[3]吉平.辽中京大塔基座覆土发掘简报[J].内蒙古文物考古,

1991(1):5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