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色念珠菌病,又叫消化道真菌病、鹅口疮或霉菌性口炎、或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引起的消化道真菌病,主要发生于鸡或火鸡。在河北地区许多肉鸡场,由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为防治疾病的饲料添加剂,使念珠菌的发病率有所增加,主要引起鸡群零星死亡和严重的生长受阻,给肉鸡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鸡如何防霉菌感染(养殖户鸡白色念珠菌病的防治)(1)

专家研究发现此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其发生能抑制各种疫苗产生抗体,影响各种治疗药物发挥疗效,导致了目前所出现的呼吸道病、腹泻病难以治疗,或者从临床上看似禽流感、类似新城疫、类似法氏囊,但治疗及用药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情况。

1病原

引起本病的病原主要是念珠菌属的白色念珠菌,在沙保氏琼脂上培养形成白色奶油状且凸起明显的菌落。幼龄培养物由圆形出芽的酵母细胞,菌体大小约为5.5×3.5微米,可伸长形成假菌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但是着色病原甚均匀;老龄培养物菌丝有横隔,偶然出现球形的肿胀细胞,细胞壁厚,即所谓厚膜孢子。

5诊断依据

本病多发生在高温多雨的季节。其特征为软嗉囊症和酸臭气味。剖检可见口腔、食道有假膜,最突出的是嗉囊黏膜增厚、皱褶加深、附有多量的豆腐渣样坏死物。

用病料直接涂片镜检,有时很难确认孢子或菌丝,因此需进行分离培养。

将病料接种于沙保氏培养基,经27°C和28°C培养24-28小时,可形成白色奶油状高度隆凸的菌落,菌落具有酿酒味,涂片镜检可见卵圆形出芽的酵母细胞,老龄培养物可出现隔膜的菌丝和球形带厚膜的肿胀细胞。

在实验动物中,家兔对本病最易感,病料经皮下注射0.5毫升,可在肾、心脏形成局部肿胀,有时可能发生全身性反应。

6防治措施

本病的传播途径是由发霉变质的饲料、垫料或污染的饮水等在鸡群中传播,因此不能用霉变饲料与垫料,保持鸡舍清洁、干燥、通风可有效防止发病。

潮湿雨季,在鸡的饮水中加入0.02%结晶紫或在饲料中加入0.1%赤霉素,每星期喂2次可有效预防本病。

本病菌抵抗力不强,用3%~5%的来苏儿溶液对鸡舍、垫料进行消毒,可有效的杀死该菌。

治疗用0.1%结晶紫饮水,或用制霉菌素、土霉素,每千克料各1片,连喂3天,治愈率达95%。

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制霉菌素50-100毫克,连喂7天,同时饮水中加入硫酸铜(1∶2000),连饮5天,可减轻病变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