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此前谈到,史诗深远地影响到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产生和流传下来类似的史诗。这一次,我们来说一下两河流域和埃及在上古时代的文化倾向,再考虑一下早期华夏文明与它们有何异同。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得有点儿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这道理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文明的历史。

古埃及文明消亡的原因总结(两河埃及与华夏文明有何异同)(1)

上古时代两河流域和埃及

两河:英雄历险,终归茫然

两河流域,也叫美索不达米亚,就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那块儿土地,它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据信,距今四千多年前,两河流域南端的苏美尔有那么一个国王,名叫吉尔伽美什。不过,《吉尔伽美什》这首史诗中的主人公与神仙们相熟过招,肯定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史诗中,吉尔伽美什野心勃勃,对于他的臣民多有不公。为了制约吉尔伽美什的行为,神祗们制造了一个同样勇猛的野人,唤作恩奇都,派他来与吉尔伽美什争斗。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不打不相识,惺惺惜惺惺,很快成了好朋友。他们共同历险,甚至杀死了天上派来的神牛。神祗们生气了,后果很严重,处死了恩奇都。

吉尔伽美什痛失好友,想到人类无论怎样强悍,终有一死,他于是踏上征途,要寻求永生的秘密。他历尽周折,找到一位老神仙,那老神仙告诉他:你要是从此不瞌睡,就可以永生不死。吉尔伽美什试了试,保持了七天不睡觉,然后就撑不住了。他于是认识到,从设计上来讲,人不能永生。不过,那老神仙看着吉尔伽美什颇有诚意,就给了他一种返老还童草,人老了,吃上它,又可以青春焕发。吉尔伽美什很高兴,拿了那宝贝,打道回府。在路上,他到湖里游泳,把返老还童草放在岸边,来了一条蛇,把那宝贝偷走了。吉尔伽美什发现后,心痛欲裂,但也没有什么法子,只好接受人生有限这样一个现实,他回到老家,在其余年当他的国王。

显然,史诗《吉尔伽美什》里有一种悲观的情绪,那就是无论人类多么强大,终究难免一死,这就是命运。

《吉尔伽美什》中的哲学理念,反映出苏美尔以及更大范围里两河流域人类生活的基本状态。这里土地肥沃,催生了早期文明,但疆域没有什么良好的自然屏障,是个四战之地,所以历史上各部落各种族你来我往,频繁征服,其中大的变动包括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等势力的兴替。生活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环境里,两河人感觉到世界之大、世界之乱以及人生的短暂与无奈,也不奇怪。

古埃及文明消亡的原因总结(两河埃及与华夏文明有何异同)(2)

驯服狮子的英雄(亚述浮雕)(卢浮宫藏)

埃及:家常的日子,美好的来世

在两河流域的西南方向,西奈半岛沙漠和红海的另一边,那里有有埃及,是另一个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埃及文明灿烂,但没有创造出《吉尔伽美什》这样的史诗,它的早期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自己的特性。埃及人早期文字里主要有教益读物,世俗故事,还有作为葬礼一部分的死亡之书。

比如,三千多年前中王国时期有篇作品叫作《杜阿-凯提之教导》。这文章的作者,一位书吏,以父亲的身份对其儿子进行职业指导。他爹说,大多数活路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避之唯恐不及。你说那剃头匠,他走街串巷,闹得腰酸胳膊疼。木匠呢,他自己常年在外给人造房盖屋,家里的老婆孩子可怜见的没人管。洗衣工,还有打鱼的,他们在河边水中劳作,很可能就被鳄鱼吃掉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那么选个什么样的职业好呢?答案就是书吏。“如果你能写字,你的前景将好过上面我所描述的种种行当…… 抄书匠永远都不用犯愁生计。”“此点你应该牢记在心,我已经为你和你的子孙规划好了生活的道路。”

同样出自中王国时期的《能说会道的农夫》,它好像是古埃及版的《秋菊打官司》。一个农民被一位领主的管家无理罚款,他于是来到领主庄园的门口,在那里倾诉自己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这个农民很能讲话,他发言滔滔不绝,连续在地主门前絮叨了九天。国王听说了此事,专门派人悄悄地记下这位农民的演说。法老佩服这农民的口才,下令纠正对他的不当惩处。

你看,较之于两河人,埃及人对于远征冒险不大感兴趣,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日子过得比较实际。他们的很多文字是记录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没有那么多的大英雄崇拜。埃及人的这种态度和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埃及的北面和东面是海,国土就是向南延伸的尼罗河流域那么一个长条,两边就是沙漠。这种相对孤立和安全的环境保护了古埃及文明的存在和传承。从公元前2700年左右开始,埃及法老的统治,经过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前后持续了差不多有两千年。古埃及的稳定与繁荣,形成了当地人的一种温和的生活态度,那就是日子过得还不错,大家要珍惜。这种生活态度,与两河人的严厉和悲观情绪,形成了一个对比。

因为日子过得还不错,古埃及人就想着,神仙对人很关照,安逸的生活应该会继续到来世。这也是埃及和两河不同的一点。在上古时代,两河人没有很清晰的灵魂观念,在他们看来,人死灰灭,余留的精神会游荡一段时间,然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也就是为什么大英雄吉尔伽美什是那么的惧怕死亡。古埃及人与此不同,他们相信人有永恒的灵魂,只要能够通过神祗的审判,人就可以与神同在,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观念,催生了被叫作死亡之书的埃及文字。这种文字是祷文,也是咒语,其中有与神祗的交流,有对于如何过世的具体指引。面对神祗,过世的人们做出自己的陈述:

我不曾抢夺孤儿的财产;……

我不曾在领主面前说仆人的坏话;……

我不曾偷减神庙里的供物;……

我不曾对秤斗暗作手脚;……

我不曾在干旱的季节垄断河水;

我不曾垒坝试图截断激流……

这样的陈述表明,埃及人认为当下与来世有道德上的一致性,有良好表现的人们可以顺利地进入幸福的来世。埃及人没有两河人那种叱咤风云之后陷入忧郁的大英雄主义;他们注重日常生活,同时相信一个与神同在的美好未来。

古埃及文明消亡的原因总结(两河埃及与华夏文明有何异同)(3)

神祗审判逝者(古埃及草纸画)

较之于两河埃及,华夏文明如何?

与上古两河和埃及相比较,早期的华夏文明有什么相仿和不同之处?

从一种意义上来说,古时的中国有点儿类似埃及。中国的中原地区也是相对孤立安全,东边是海,北面有山,西抵荒漠,南界丛林湿地。中华民族在这里世代生息,也没有很强的背井离乡、远征历险的愿望。待到周公制定礼乐,更是一切以安定和谐为要义。在这种气氛里,华夏就没有流传下来西方那种歌颂强悍大英雄的史诗,倒是温文尔雅的《诗经》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旋律。总之,上古中国人与古代埃及人一样,故土难离,就想着安稳地过日子。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早期华夏与古代埃及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就是没有那么强烈的宗教意识,其理性主义倒是有点儿两河文化的倾向。商朝的人信神鬼,有占卜,有殉葬,到了周朝,人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了人类社会本身,基本信念成为,天命之下,事在人为。至于究竟有没有来世,来世又是怎么一个样子,中国人并没有很详细的阐述。中国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反应比较实际,提出了解决的方法,那就是养孩子、祭祖宗。在他们看来,人有灵魂,也还是需要家族奉养。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就大在断绝了对先祖的祭祀。所以,按照古代中国人的理解,所谓的来世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宗族的延续。对于一个宗教问题,中国人给出了一个人文的解决,说起来就是敬天、法祖、养孩子。

因为如此,中国人没有修建金字塔,而是盖起了太庙以及不计其数的遍布各地的宗祠。

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剩下的就只是操作问题,好奇心就没有很大的必要了。不过,也有像屈原这种人,他生长在接近蛮夷的南国边境,虽然已经到了战国时期,也还有一定的童心和幼稚性,所以写出了《天问》这样的诗歌。屈原问道,鲧一心治水,为什么还被殛于羽山?天帝派来后羿,意在为民除害,为什么他却射瞎了河伯的眼睛,又霸占了他的妻子?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他还问道,“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屈原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史诗的级别,但是,自有周以来,中国人就不再那么关注类似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更要紧的是怎样好好生活,繁衍生息。你看,作为华夏文明主流的《诗经》,典雅端正,钟磬和鸣,热切而又温馨地督促大家稳稳当当地过日子。你没事别问些不着边际的问题。

古埃及文明消亡的原因总结(两河埃及与华夏文明有何异同)(4)

屈原《九歌》图(佚名)(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寻知客 2022-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