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前两个月,有位茶友从国外刚回来。

回到国内后,他在茶桌上观察到这样的细节,国内喝茶的杯子几乎没有把。

那位茶友是闽南人,当地喝功夫茶比较常见。

用盖碗冲泡后,倒进公道杯里。

分入小茶杯内,再让众人慢慢细品。

虽然,这些茶杯器型五花八门,但它们有个共同特征是都没有把手。

这和国外的喝茶细节,大不相同。

外国人喝茶也好,喝咖啡也罢。

都偏好容量小一些的马克杯。

从中,能看出国内国外的茶文化差异。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2)

国内喝茶,注重细品。

滚烫热茶刚泡出来后,温度很高,不适合贸然饮下。

无把手的茶杯,伸手触碰到杯壁时能给人提醒:这杯茶温度还很高,不宜饮用。

若是加了把手,反而少了这样的细节熨帖。

再说,没有把手的茶杯,整体线条更简洁流畅。

类似国画的留白,有着不一样的韵味。

正如以下提到的15种茶杯器型。

斗笠杯、竹节杯、折腰杯、罗汉杯、葵口杯、莲瓣杯……

千奇百态的背后,有着各自的古典韵味美。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3)

《2》

一、罗汉杯。

罗汉杯类似过去僧人化缘时用的饭钵。

杯口上方较为圆融,模样看着中正。

底足往往比杯口略窄一圈,呈现“上窄下宽”造型。

腹部宽,容纳性强,有着“大肚能容”的个性。

茶杯口沿,微微向内收敛。

使用过程中,有着较好的聚香效果,防止茶汤当中的香气过快飘散。

市面上常见的罗汉杯,容量相对略大。

手感厚实沉稳,更适合男性茶客使用。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4)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5)

二、葵口杯。

低头俯视,杯口形似葵花。

葵口造型的茶杯,在唐宋时较为流行,形态古香古色。

细分之下,葵口杯分四葵、五葵、六葵。

从底部延伸到杯口,有着不同条数的棱条。

曲线婀娜,线条优美。

单手拿起茶杯时,很是优雅,适合女性茶客使用。

深秋桂花正盛,移一张矮桌放到院中的花树下喝茶。

花间一盏茶,再美不过。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6)

三、直筒杯。

直筒杯的线条比较硬朗,直来直去,直肠直肚。

杯身之间没有任何的线条曲折。

整体看着,比较符合现代化的简约审美。

布置茶席时,直筒杯可以搭配方形杯垫。

一方一圆,能碰撞出有趣的和谐美。

铺上淡色系的茶席。

倒上绿茶、黄茶、花茶等汤色较浅的茶汤,搭配起来,刚好适宜。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7)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8)

四、高足杯。

现代生活里,大家都知道,喝红酒要用高脚杯。

举杯之后,轻轻摇曳。

酒液在杯壁之间来回碰撞后,散发出阵阵酒香。

喝茶的杯子,也有类似高脚杯的设计。

将底足加高,称为高足杯。

这样的设计,利用抓握拿捏。

底足高挑,杯身宽敞,汤色情况一览无遗。

搭配上复古色的釉色。

或者不上釉,素坯柴烧,染上独一无二的柴烧纹饰,也是一大经典。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9)

五、卧足杯。

卧足杯和高足杯的设计,刚好相反。

卧足杯,不设底足。

相当于让茶杯躺着,将古诗里的“醉卧沙场”改成“平卧茶桌”。

杯身高度上,大多宽且矮。

放在桌面上,往往很稳当。

哪怕轻轻摇晃,也不担心碰倒下来。

模样大气沉稳,能容纳更多茶汤,也是不错的设计理念。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10)

六、折腰杯。

折腰杯,类似收腰修身款的衣物设计。

杯身中间有一处收腰曲线。

拿起茶杯时,握感更佳。

陶潜写过,不为五斗米折腰,于是辞官归隐在南山。

李白也写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折腰杯本身,含有清高高洁寓意。

在众多茶具里,存在一席之地。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11)

七、竹节杯。

竹子是传统植物四君子。

梅兰竹菊,寓意极好。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不竹。

竹与茶,渊源也不小。

嫩竹流下的汁液,可当做天然代茶饮。

茶具里,竹节杯模仿了竹子生长的自然状态。

增添了往外突出的“节”。

折腰杯,往内收敛。

竹节杯,往外舒张。

一收一放,都能为举杯过程提供更好的手感。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12)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13)

八、钟形杯。

去年推出过一款茶杯,取名为《鼎立》。

原因是它的造型很沉稳。

是典型的钟形杯设计。

杯口上,微微向外扩张。

高度上,杯型偏高。

底腹上,看着相对圆润。

大致看去,类似倒过来的一口钟,因此得名。

钟形杯在日常茶桌上,出镜率比较高。

相对细高的杯身,使得茶香易聚难散。

倒入一杯热茶后,更利于茶汤当中的落水香留存。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14)

九、方形杯。

传统茶杯,大多是圆形。

因为手工拉坯时,只能拉成圆的。

方形的杯子,制作工艺难度略高。

方形杯里,又以四方杯为主。

方方正正,寓意极佳。

方形杯看着,类似过去量米用的“斗”。

但在四边棱角处,特意做了圆润处理。

整个茶杯方圆结合,有着不一样的美感。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15)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16)

十、压手杯。

压手杯的特点,在于杯口平坦。

但是杯沿却向外“撇”出。

从杯口到底部,呈现平缓的曲线,不断内收,底足则是经典的圈足。

整个茶杯当中,最大直径出现在“压手处”。

拿起时,外撇的杯口刚好能结合舒张的虎口。

同时,整个茶杯的重心放在下方,比较沉稳。

正因这个巧妙构思,被称为压手杯。

由于压手杯的握手处,杯口偏宽,适合手掌较大的男性茶客使用。

拿起茶杯时,安稳又妥帖。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17)

十一、马蹄杯。

马蹄杯和卧足杯一样,不设底足。

甚至个别马蹄杯,还会在底部略微内凹。

整体造型看着像马蹄子。

敞口,利于散热。

杯腹倾斜,线条流畅。

同时,敞口的杯型,更利于拿捏。

独具特色的马蹄造型,能在茶席上起到装饰作用。

踏花归去马蹄香。

倒入一杯香茗后,同样能杯底留香。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18)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19)

十二、斗笠杯。

穿蓑衣,带斗笠,是旧时农人的经典雨具。

斗笠杯,类似蓑翁的斗笠。

口部很宽,滚烫热茶倒进去后,降温速度快,散热效果好。

同时,底足却很小。

虽然整体上看着,有些头重脚轻。

但它的杯身线条简洁,没有丰腴圆腻感。

联系到水乡山野的情趣,别有一番清俊、清冷意味。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20)

十三、盏形杯。

盏形杯,敞口、斜身、圆足。

口部宽敞,利于散热。

整体造型,化用于古代的茶盏。

宋朝时,盛行斗茶、点茶、茶百戏。

斗茶时,以汤面乳沫洁白,凝而不易散为上。

而茶百戏可视作古代版咖啡拉花,要在汤面上作画。

斗茶也好,茶百戏也罢,它们都离不开深色的茶盏。

深色偏黑的盏,能衬托茶汤的素洁。

同时,杯口宽阔的盏,能提供更多作画空间。

于是,在流行点茶的宋朝,各式茶盏颇为盛行。

时至今日,虽说建盏不复当年之盛。

但依旧可以借用一只盏形杯,来怀念古风。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21)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22)

十四、莲瓣杯。

莲瓣杯,属于一种独特的花瓣杯。

杯口模拟莲花造型,颇为清雅,适合女性群体使用。

早两年,村姑陈偏爱用一个纯白的莲瓣杯当日常喝茶的主人杯。

倒入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的浅色茶汤后,相映成趣。

清澈透亮的茶汤,仿佛一朵洁白的清莲展开在杯中。

底下还有配套的莲瓣杯垫。

一同搭配使用时,一边喝茶,还能一边欣赏把玩。

这是茶具的美,带给生活的细腻感怀。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23)

十五、铃铛杯。

铃铛杯,杯口外撇。

但杯身却偏窄。

一收一合,倒也有趣。

因为杯身腹部偏深,热茶倒进去后,更利于茶香保持。

底部是圈足,四平八稳。

整体上看,铃铛杯类似倒置的铃铛。

放在茶桌上,另有一番俏皮活泼的韵味。

斗笠青花杯(斗笠杯折腰杯罗汉杯)(24)

《3》

昨天有茶友和我们反馈,他在网上某家买了个滴油盏。

拿到手上,总感觉不对劲,于是特意拍图分享。

涉及到建盏工艺与花纹方面的内容,暂不细说。

但从底足刻字上看着,工艺未免太粗糙了。

明显就是激光刻字,纯粹是机器产物。

甚至在刻字之后,边缘都没有加以打磨。

这样成色的茶盏,在武夷山三姑看到过类似特价款,不过5块一个。

各地茶城上,这种普普通通的盏,定价大多9.9元左右。

若是花上百块买入手,未免太亏了!

买茶具,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买对精品,才能物有所值。

更多关于茶具的知识

茶杯的挑选干货来了,容量、材质、器型,村姑陈教你这样买茶具

细腰、斗笠、高足,不管啥造型,为什么国内茶杯普遍没有“把”?

盖碗、茶壶、飘逸杯,茶具种类繁多,为何“万能茶具”会是盖碗?

新手喝白茶,要准备哪些茶具?干货分享,4件基础茶具一个不能少

绿茶、白茶、红茶、岩茶,不同茶叶的茶具搭配,你都喝对了吗?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