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在农村长大,但与大多数农村孩子相比,我有幸观看了许多电影,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看电影的日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看电影的日子(看电影那些事儿)

看电影的日子

我虽然在农村长大,但与大多数农村孩子相比,我有幸观看了许多电影。

这主要得益于我家距离我们镇的影剧院非常近,直线距离不到300米。

我的家位于江苏省沭阳县龙庙镇,早年,影剧院座落在原来的镇政府隔壁,主体是呈“凸”字形的三层楼,前面有一个非常大的广场,后面连着一个宽敞的观影室,在观影室的最前端还有一个1米多高的大舞台,观影室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就座。观影室东侧,还连着一个很大的院子,里面有厕所什么的,供观众休息用。

影剧院是当时全镇唯一的一幢楼房,在我的印象中,也是周围乡镇中最好的影剧院。小时候的我,很为此感到自豪。

听我妈妈说,当年建这个影剧院时,我父亲还赶着毛驴车参加了工程建设,赚了不少工分。

影剧院同时还是当时镇政府的大礼堂,里面可以播放电影,也可作会会议室用。镇里的重大活动大都在里面举行。

在我一记事的时候,影剧院每晚都放电影,后来只有节日前后才放,再后来仅在春节前后放了,到九十年代初,影剧院基本上就不放电影了。

那时电影主要分战争片、香港武打片、反特片、故事片、喜剧片等几种,我们最感兴趣的当然是战争片、武打片和反特片了。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去影剧院看电影基本上是我的唯一选择。因为影剧院的外面广场很大,有时即使不放电影,我们也会结伴去玩。

如果是战争片、武打片或者是反特片,基本上每一部我们都会想办法进去看。遇到特别好看的,还有看好几遍的。

第二天早晨上学时,我与同学们聊天,大多数是以“昨天晚上电影真好看,里面的某某某真厉害......”来开头,颇有优越感。

当然,那时候看电影不全是靠买票进去的。印象中,只有小姑妈带我去看电影时帮我买过一次票。

除了买票外,进去看电影大概有5种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在售票处找那些没带小孩的,请他们帮我们带进去,正常情况下一张票可以带一个小孩子。这方法适合较小的孩子。检票员虽然知道我们是冒充的,会喝斥,但一般不阻拦。

第二个方法是在检票结束后,使劲往里推两扇门的连接处(影剧院的门是双拼门),人可以从上面的空隙处爬进去。

第三个方法与第二个方法相似,是从下面,把一扇门往里推、另一扇门往外拉,人可以从门缝里挤进去。

以上两个方法都需要帮手,而且检票结束意味着电影已经放了一段时间,即使进去了也只能看电影后面的一部分。

第四个方法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适用。因为看电影的人特别多,会从院墙那边的检票口检票,我们就可以通过爬墙头、爬大铁门等方式翻进去。

墙头有三四米高,往上爬还要容易一些,下去时难度更大,又担心被巡逻的人抓到,我们往往是手按墙头、纵身一跃,落地那一瞬可以说是头晕目眩、眼冒金星。

这个方法技术含量较高,难度最大,能做到的话,在小伙伴中会很有面子。

第五种方法是后来才知道的,电影院检票员是我们村的本家,虽然我对他不怎么熟悉,但他对我们的父母都认识,有的时候没有票,厚着脸到他面前讨个情,也会放我们进去。

影剧院在春节前后是最为热闹的,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有时甚至比赶庙会的人还多。

我看过的电影非常多,印象最深的是《闪电行动》,这与我们班语文老师孙老师的推荐有关。

那是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孙老师在县城里观看了《闪电行动》,觉得非常精彩,也非常有教育意义,他在给我们上一篇关于战争、关于解放军课文的时候,联想起电影中的情节,就穿插起来讲给我们听,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热血澎湃,下课时间到了,大家还意欲未尽,嚷嚷着要孙老师接着讲。

巧合的是,过了不久,《闪电行动》就在我们镇的影剧院上映了,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前后看了不下5遍。片中有个主人公叫“梁国柱”的,我到现在还记得。

学校也曾组织我们去看过电影,记得有《我只流过三次泪》《妈妈再爱我一次》。

那时候放电影不像现在一气呵成,一次性放到底,中间要换片,大家正好利用这个时间出去上个厕所什么的。

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进去看电影的。有时影剧院管得严了,我们就只能无功而返。

记得有一次,运气非常不好,各种方法都试编了,还是没有能够进去,心里非常懊恼,就有点恨那个检票员,心想“要不是他,我们就能进去看电影了,我对他一定要怎么怎么的......”。当然,这种想法,随着年龄的增大,也就烟消云散了。

长大后回想起这些事,也意识到了那检票员对我们这些小孩子真的是非常的宽容。他要不想给我们进去看电影是很容易的,也就是在门上多加两把锁、伸手拦一下的事。

之后我还曾与那检票员共过事。那时他已经五六十岁了。我没有明着对他说过什么,但心里还是非常感激他的。虽然他对待我与对待周围的孩子是一样的,但我还是非常感激他。因为有了影剧院,因为有了他,我的童年才有了更多的精彩,也才有了更好的回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影剧院就不放电影了,偶尔会在里面搞个演出啥的,但我们仍有机会看电影,如老人过寿、建新房子、孩子满月时,有的人家就会包场放电影,我们都会赶去观看。

印象中,读小学时,我有个姓何的男同学剪头发时包场放电影,还邀请我们同班同学去看。虽然离我家较远,我还是去了。放得好像是《木棉袈裟》。

后来才了解到,他还没满月时,有算命先生告诉他家人,让他12岁前不要剪头发,否则对他不好。他的家人信以为真,12岁前,他的家人没让他剪过一次头发。这次是他第一次剪头发,他家人是当作大喜事来操办的,好像还请了好多客人。

有时村里也会包场放电影,记得在我们村部放过《淮海战役》《南辕北辙》等电影。

慢慢地,录相机、VCD、DVD流行起来了,农村基本上就没有电影市场了。

我参加工作前后,我们镇里的影剧院就拆除建上了小区。

高中时,学校统一组织,我曾到县影剧院去看过两三次电影,应该都是教育片,不记得片名了。

高考结束当天晚上,我们班同学聚餐后,我们宿舍的几个同学一起到县人民剧场去看通宵电影,票价好像是每个人十元钱,这也是我自己第一次买票看电影。

当晚连续看了5部电影,非常地过瘾,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中南第保镖》,真的是非常的精彩。

巧的是,那天检票的是我初中的一个女同学,她还送了我一些吃的。

在随后的暑假里,我曾到县里的露天影剧院看过一次电影。

听说那时县城还有一个叫工人影剧院的,我没去那里看过电影。

大学第一学期开学不久,学校组织看过一次电影,电影内容没什么印象,但记得有个主人公好像叫“华莱士”的。之所以记得,主要是觉得这个名字好听。

后来,宿舍同学一起到影剧院看过一场电影,叫《拯救大兵瑞恩》。我没觉得这部电影有什么好看的,但后来看新闻时才知道,这部电影是当年我国引进的十部大片之一。

参加工作以后,就很少到电影院看电影了,想看了,也主要是通过网络看。

单位也统一组织看过几次电影,如《建国大业》《建党大业》《战狼》《厉害了,我的国》等。

也曾在小区里看过一次露天电影,好像是送电影下乡活动,放的是老片子,之前我就看过。

近年来,因为陪老婆孩子,倒是去电影院看了几场电影,有《你好李焕英》《海底小纵队》《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

虽然现在观影条件、影片的质量等都比以前好了许多,但小时候的快乐,真的是很难再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