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的热播,无疑让海清的“儿媳妇”形象又一次被观众认可了。
目前较出圈的是戏中一段她和童谣饰演的小姑子撕破脸对手戏。
背景是海清饰演的外地媳妇冯晓琴嫁给了上海本地人顾磊,婚后过了相夫教子伺候公婆的生活,冯晓琴想要买一套属于自己小家的房子。
但这却遭到了以顾清俞(童谣饰)为首的顾家人反对,争执之中,顾磊从楼梯摔了下来,头磕到玻璃上死了。
借此,冯晓琴和顾清俞的矛盾瞬间激化,有了一场姑姐与弟媳对峙的一场戏。
戏中,冯晓琴歇斯底里程度被海清拿捏恰到好处,愤怒、崩溃、甚至脸部的失控抽搐,都淋漓尽致让人看后产生共情。
对比之下,新晋视后的童谣表现则明显不如意,表情呆滞,毫无爆发力,无论表情,还是台词,就好像在完成作业,并没有融入角色里。
这场戏播出之后,海清的演技也重新被观众大加赞赏。
而其实谈到海清,不难发现从《媳妇的美好时代》、《双面胶》之后,时隔数年,“儿媳妇”的标签又被狠狠的贴在她的身上。
海清本名叫黄怡,自小学习舞蹈出身,大学时就读于97级北京电影学院。
对比群星璀璨的96级(某薇、黄晓明、陈坤),97级北电则是以“演技派”居多,海清、黄海波、李解、张琰琰都出自这个班。
海清成名时间晚,当时另一个演员黄奕就已经通过《上错花轿嫁对郎》出名了,黄怡黄奕傻傻分不清楚,为了不被搞混,海清才给自己取了这个艺名。
论外表,海清不算美人,艺考复试排队时,某冰就站在她前面,当时海清的妈妈看到后,立马问自己女儿:“这个女孩进去了吗?她要是进去的话,就没你混的了。”
大学毕业后,不够漂亮的海清一度接不到戏拍,当时她曾转换思路,去报考北京人艺,但处处碰壁,两次落榜。
之后,她只能开启了跑龙套生涯。《一见钟情》由当时很有名的陆毅和范冰冰主演,海清饰演范冰冰的朋友豆豆,负责讲述故事情节,但由于戏份很少,就是帮忙打酱油的。
海岩剧《玉观音》中,她饰演了杨瑞(佟大为饰)的富二代女友钟宁,这部剧主要围绕着安心,杨瑞和毛杰三人关系展开,钟宁的戏份掐指可数,又是一个工具人。
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工具人”角色之后,从北电毕业的第5年,海清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即家庭情感剧,在恩师黄磊的帮助下出演了《双面胶》中的一个在外精明能干、在家娇滴发嗲的上海媳妇。
到之后的《王贵与安娜》、
《蜗居》、
《媳妇的美好时代》
形形色色的“媳妇”角色让海清得到认知,几部爆款电视剧播出之后甚至让她被封为“国民媳妇”的外号。
海清借着“媳妇”红了,但在“红”之外,她自然想要更上一层,打破局限性,让自己的戏路更宽泛。
所以在《心术》之后,海清暂别了一直合作的编剧六六,开始向电影圈和时尚圈发起挑战。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海清一头金发,饰演的是一个借精生子的铁T,形象和之前天差地别。
时尚路线现在回想起来更是让人看了一头雾水,演“媳妇”的时候,海清的穿搭主要偏休闲邻家,久而久之就会被嘲“土”。
为了扭转这个形象,当时她的团队不惜用力过猛,中间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
比如痴迷于露肉,泳装比基尼这些是来者不拒。
摄的时尚大片是一张比一张大胆和突破,整张脸P到人认不出。
甚至在最擅长的电视剧领域,海清也因“转型”翻车了,2011她和吴某波、邵兵主演的《追捕》登陆卫视后收视率高开低走,剧中海清饰演了一名女狙击手,转型“打女”并没有受到认可,反倒被观众批评“媳妇儿太重”。
2013年海清又跨界担任《快男》评审,不仅和欧豪贴身热舞,最后还惊现“下跪门”,站在台上嘶吼表白“这辈子我的短发为你而留”“今晚我是V神,但是此刻在舞台上,你是我的神”,浮夸到不行。
一整个操作看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海清在干嘛?她怎么了
但如今回头想想,这大概也是演员在转型期迷茫失措,什么都想尝试,但什么又都用力过猛才有的普遍举动吧。
寻寻觅觅了一段时间之后,海清又回到了《小别离》中,事实证明,家庭伦理永远是她最擅长最拿手的作品。
对此有人批评海清的戏路太窄,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都是演“媳妇”,海清的每个角色个性上都不尽相同。
《双面胶》里的丽娟有上海姑娘讲究精致和小公主做派,个性大大咧咧,敢爱敢恨。
与这个形象相反的正是《心居》里面的外来媳妇儿冯晓琴,任劳任怨,为顾家一大家子洒扫庭除,但同时每日还要看姑姐的脸色憋闷度日。
最讨喜的媳妇则是《媳妇的美好时代》里面毛豆豆,这是一个独立的现代女性形象,善良、能干、通情达理,在面对两个婆婆之间展现了大智慧和高情商让两个水火不容的婆婆相处得非常融洽。
而最让人厌恶的应该就是《蜗居》里面海藻的姐姐郭海萍,典型的利己主义,为了自己能够在上海买套房不惜断送妹妹的幸福。
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海清来说,与其追求事业的宽阔,不如更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演员能消化不同的角色固然重要,但如果总是做不擅长的事情,兜兜转转,最终获得效果恐怕也是得不偿失。
正如李安所说的,“做任何事情都要做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部分,和你的本性呆在一起,要不然就是矫情。”
而海清的“无效转型”并非只发生在她一个人的身上。
另一个例子可以康康朱亚文,最初是以正剧小生的形象被观众熟知看好。
出道第三年就参演了《闯关东》,饰演的朱家次子朱传武生性不羁,英勇果敢,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之后靠着《我的法兰西岁月》、《正阳门下》、《红高粱》等一系列正剧里的男主,逐渐成为了观众心中的硬汉代表。
那时候的朱亚文属于剧红人不红的阶段,提起他饰演的角色,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但关于他本人,能了解得却很少。
为了扭转这一境遇,朱亚文之后签约了以营销为强项的壹心娱乐。
开始频繁亮相在综艺节目中,动不动就登上了热搜榜首,
在各种话题包装之下,打造了“行走的荷尔蒙”这样一个人设。
甚至为了摆脱之前出演的那些年代剧带来的土气,开始向“时尚偶像男主”进攻。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里和马伊俐上演“大尺度”办公室恋情,噱头赚足,但剧的质量却令人堪忧,最后评分仅有5.6。
2017年和王丽坤主演的《漂洋过海来看你》、2018年的《合伙人》、2019年的《商业调查师》....接连几年的都市爱情作品都扑得悄无声息。
漂浮几年之后,朱亚文倒是被人记住了,但他的形象却早已从“硬汉小生和荷尔蒙男神”中大打折扣,甚至还一度被盖上了“油腻”的帽子。
而从最近一两年的路线来看,朱亚文似乎也重新走回了“低调演戏”的路线了。
《悬崖之上》的特工王楚良、《长津湖》里的七连指导员梅生都反响不错,再次说明“硬汉”形象到底还是比偶像剧男主吃香,认真演戏比立人设靠谱。
当然,也再一次证明了那句话,作品才是演员最有底气的保障。
其实,以海清和朱亚文为例,我们也可以简单分析一下他们“转型失败”的原因。
一方面是大环境因素,作为80后演员,他们在刚出道时经历过国产电视剧较为辉煌,作品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一段时期,幸运的是借此留下了不少如今难以超越的作品。
但之后,资本进入到市场,迎来了“流量为王”的时代,演技不再是作为主角的考量标准,这使得作为传统演员的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作为演员,尝试多样化的角色是他们对于自己专业的要求。
所以两方面的因素,让海清和朱亚文在转型初期选择了多渠道尝试的发展路线。
前者顺应当时环境的发展走起时尚路线,后者给自己立下一个“鲜明”的人设巩固吸粉。
可对于观众来说,这些脱离“演戏”的事业放在海清和朱亚文身上是违和的,但与此同时,对艺人本身,这也是他们获得商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在“无优秀作品”的几年中,通过代言和综艺通告,获得的酬劳并不会低于片酬,可这仅仅只是赚快钱的方式。
如今,影视寒冬来袭,他们不约而同又回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起码从目前的成绩来看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只是,再次回到熟悉的领域,是否还能有再上一层楼,突破自我的机会,一切就又仿佛回答了原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