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罗毅 通讯员 胡小剑 罗琼 李江

4月25日,湖南攸县人武部的阅览室里坐着一群表情专注的人,捧着同一本叫《铮铮铁骨的开国元勋 谭震林》的书,听人诵读,边听边思考。

35封谭震林书信背后的红色传承(35封谭震林书信背后的红色传承)(1)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宣讲活动。自4月份以来,攸县人武部已经连续组织了3期这样的民兵宣讲活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1981年写给攸县县委的信。”主持人的话语刚落,拿到信的民兵彭强就站起来开始诵读这封41年前的来信:“到2000年时,农村城市化了,生产是以工业副业为主,皇图岭、酒埠江、鸾山、新市、菜花坪等乡都建设成现代化的市镇……”

35封谭震林书信背后的红色传承(35封谭震林书信背后的红色传承)(2)

在全国兴修水利的声声号角下,攸县从1956年开始建设水利设施。1957年11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谭震林从家乡寄来的《攸县县报》上得知攸县在大修水利,他立即给县委写了一封信:“明润、晚珠、忠华等同志:从攸县县报上看到你们提出了在今冬明春用300万的人工兴修水业水利工程,达到小旱无灾,大旱免灾。这个决心很好,必须坚决贯彻。根据各地经验,只要把水利工程做好,产量就大增。当然,攸县是水稻区不可和北方一样,但做好水利后增产50%左右是可能的。”

35封谭震林书信背后的红色传承(35封谭震林书信背后的红色传承)(3)

时光倒流到1957年春,由于攸县、醴陵长期处于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境况,为解决人民群众的生计,攸县县委提出了引攸水济沙河的设想,谭震林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经共同研究,决定在酒埠江镇筑坝,拦截攸水,以攸县为主联合醴陵修建一座大型水库,定名酒埠江水库。

35封谭震林书信背后的红色传承(35封谭震林书信背后的红色传承)(4)

1958年10月,酒埠江水库工程正式动工,攸县、醴陵两地10万余民工投入到了工程建设当中。工地上到处红旗招展,夜如白昼,高音喇叭歌声嘹亮,打夯号子响彻云霄。没有现代化的挖土机、推土机设备,人们就用畚箕挑,用小车推。遇到大石头就用杠子抬,用硪和滚筒碾压夯实土方。10万名建设大军,以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乐观主义精神,攻克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难关。1960年1月18日,酒埠江水库实现下闸蓄水。总库容2.65亿立方米的酒埠江水库提前一年半实现了大坝竣工,成功蓄水。

如今,酒埠江水库成了攸县一张靓丽的旅游风景区名片,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酒埠江灌区不但灌溉着攸县、醴陵两地数十万亩农田,还在时代巨变的波澜中,留下了一代代水利人“用责任承载担当”的奋斗精神。

35封谭震林书信背后的红色传承(35封谭震林书信背后的红色传承)(5)

听着来信,今年刚好41岁的民兵王国明感慨地说:“我就是1981年出生的,我小的时候,家里是黄土墙、茅草屋。到2000年,我家已经建起了红砖房,买了摩托车、电视机。现在经济条件就更好了,小车都有了两辆,整个国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盛世,正如谭老所愿!”

攸县博物馆副馆长陈韶辉介绍,出生在攸县城关镇的谭震林,生前给家乡写过35封亲笔信,每一封都流露着他对故土的款款深情,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赤诚之心。

攸县人武部政委王志伟告诉记者,根据株洲军分区工作部署安排,人武部目前正在开展围绕“四讲”推进民兵学习宣讲活动。“我们组织民兵读谭老的35封书信,就是要让民兵自己感受、讲述身边的时代变迁,讲好红色故事,汲取奋进的力量,从中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魅力,引导民兵感悟书信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从学习到领悟再到宣讲,让广大民兵认清新时代练兵备战、参建参治、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职能任务,进一步担当责任使命、强化奋斗精神,为建设一流民兵队伍贡献力量。”

[责编:陆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