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今河南禹州人。吴道子小时候家庭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因为吴道子在画坛上有些名气,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后官至“宁王友”。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吴道子不仅善于画山水画,画动物也颇能传神。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画和大量卷轴画。

吴道子艺术特点

吴道子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

吴道子发展了张僧繇的简括画法,即所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并在此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人物画自成体系,被称为“吴家养”,对中国佛教人物画得影响深远;创作了的豪迈奔放、变化丰富、错落有致的“莼菜条”线描,有豪迈自由的气势和波折起伏的变化;线条有速度,有力量,产生了 “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视觉效果。人称其线条是“吴带当风”;吴道子的画用色倾向于简淡、雅致,在焦墨痕中略加点染,从而突破了南北朝以来的重彩风格,当时称为“吴装”;首创了白描画法。

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带如迎风飘扬,后人称这种风格“吴带当风”。敦煌的唐宋壁画中可见类似风格。与吴道子风格相似的还表现在线描与晕染等技法上。学者们认为,敦煌壁画中的兰叶描与吴道子线描绝技也是一脉相承的。唐代流行的兰叶描所描勾的形态,外柔内刚,粗壮者挺拔有力,精细者委婉柔丽。

吴道子艺术成就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刻意求新,勇于创作。《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他这样两句话:“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见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为画师们所学习的楷模,绘画作品称为“吴家样”。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品评了唐朝诸画家“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陆探微)、顾(顾恺之)。”

在吴道子的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真实生动,极富感染力,他很重视眼神的描写,另外吴道子的山水画也很成功。其“疏体”画法,为后代之宗。吴道子和李思训两人先后在长安大同殿画展巨幅嘉陵江山水。人称吴道子代表山水画的线条美,李思训父子代表山水画的色彩美,而王维代表水墨美。

吴道子还弘扬绘画艺术,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艺传给下一代,使绘画艺术后继有人。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较知名的有卢稜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韩虬“以丹青自污,学吴道玄,尤长于道释”。朱繇从师于吴道玄,也“妙得道玄笔意”。吴道子对弟子言传身带,不是让弟子们背诵口诀、研色等,就是让弟子们临摹他的画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历代名画记》便有这样的记载:“吴生(道子)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琰(翟琰)与张藏布色。”有时,吴道子作壁画时只描一个大概,其余便让弟子来完成,在洛阳敬爱寺中,吴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经变”即由翟琰完成的。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唐代的绘画有着深刻影响,他被后世尊为“画圣”,后来他的徒弟接替了“画圣”的名号。

吴道子代表作品

《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图卷》、《梁武帝》、《郗后》、《明皇受篆图》、《金桥图》、《朱云折槛图》、《汉光武帝燎衣图》、《玄元真》、《孔圣像》、《孔子按几坐像》、《司寇像》、《颜子像》、《仲由像》、《李林甫像》、《陈希烈像》、《杨国忠像》、《一行大师真》、《地狱变相图》、《托塔天王图》、《大护法神像》、《孔雀明王像》、《十指钟馗图》、《宝积宾伽罗佛像》、《万国咸宁》、《云行雨施》、《江海奔腾图》、《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南岳图》、《双林图》、《华清宫图》、《群驴图》、《鹿图》

古代画家吴道子作品(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