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就要吃饭,要吃饭就要做饭,吃了饭就要洗碗,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也是废话一句做饭与洗碗原本是一个系统的事情,或者说是既有关联又毫不搭界的两件事情,先做饭、再吃饭,最后必然要洗碗嘛,要不下一顿咋整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做饭和洗碗你选哪个?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做饭和洗碗你选哪个(做饭与洗碗)

做饭和洗碗你选哪个

人活着就要吃饭,要吃饭就要做饭,吃了饭就要洗碗,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也是废话一句。做饭与洗碗原本是一个系统的事情,或者说是既有关联又毫不搭界的两件事情,先做饭、再吃饭,最后必然要洗碗嘛,要不下一顿咋整呢?

在一个家庭里谁做饭?谁洗碗?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

个人的体会是,一般爱做饭的人大多都对生活充满热情,他们往往会把这种热情表现在对美食的热忱和追求上,会把一堆平淡无奇的食材通过自己的想像、创新、巧妙搭配变成一道道精致的美食,从规划到选材,从食材的质、色、香、味、形到炒、溜、煎、煨、煮各加工方式,乃至于厨具、餐具的选择,每一个流程都透露着做饭人爱生活的乐趣,因此,爱做饭的人大多是积极、乐观、阳光的人。

也许是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太快,许多人没空去做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或叫个外卖、或出去吃、或来点“随便”,填饱肚子就OK了,很多人说到甚至想到“做饭”,第一反应就是“麻烦”、“头疼”,哪里还会有心情去买、洗、做呢?我以为长期以往不仅家里会缺乏人间烟火气息,而且会慢慢失去对美好生活的感知,更会忘了工作的初衷——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嘛。

确实,做饭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件繁琐而无奈事情,而爱做饭的人通常思考的是今天“吃什么”?“怎么吃”?采购食材时就会考虑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饮食禁忌,加工时会想到食材的配料、色香味形器,是切块儿还是切丁?是切片、切丝还是切末?抑或是打花刀?是打鱼鳞形花刀 、菊花形花刀、还是松鼠鱼花刀、麒麟花刀抑或是渔网花刀、蓑衣花刀……是大火爆炒还是小火慢炖?是先腌制挂糊还是起锅前勾芡?是用菜籽油还是花生油或者是玉米油?山茶油?是热锅热油、热锅冷油还是冷锅冷油?是先放主料还是先放佐料?是放葱还是放蒜?放八角好还是花椒合适?每一个步骤都考验着做饭人的耐心和心思,所以爱做饭的人往往是温和、精准、富有耐心而善于思考的人。

通常来讲,爱做饭的人不是为了独自享用,而是希望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美食分享给家人、朋友,一方面是尽量使自己做的饭菜满足家人们的味蕾,提供均衡的营养和足够的能量,与他们享“家”的味道,另一方面,在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渴望得到家人的赞赏,看着家人们大快朵颐、盘盘见底时,感觉比自己吃了山珍海味还要快乐,所以,爱做饭的人往往又是大度、无私?乐于奉献的,总能给人满满的积极乐观、大度善良、温柔体贴之感。正如俗话说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作为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孔老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有更多的理解,这是一句极具经典的关于“换位思考”的话题,其实这与做饭也是有关联的。爱做饭的人在分享他们精心制作的佳肴时,特别希望得到家人们的赞美,以满足其成就感、怡悦感,当然还有那么一些虚荣心,同时也会格外在意他人的批评和挑剔:咸了、淡了、生了、老了、过了、辣了、酸了,甚至糊了,爱做饭的人往往会根据他人的意见来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会用心地记住每个人的口味偏好,以便下次尽可能地照顾大家的口味,比如不喜香菜,不喜苦、辣,喜酸、喜甜,喜荤,喜素……都说“众口难调”,但爱做饭的人都会去设法调和,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施于人”当中做更多的思考和取舍,甚至还会放弃“己欲”而满足“他欲”,所以,爱做饭的人往往是懂得换位思考的人,也是乐于接受批评意见的、不固执的、顾全大局的人。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说过“爱做饭的人,比较不自私”,这是对爱做饭的人都极高褒奖。

一日三餐是一种生活常态、也是一种无奈,看似小事,但也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民以食为天”嘛。能够每天把这些小事当做天大的事来做、用心去做的人是举轻若重、顾家、具有责任感、最食人间烟火的人。这个世界上不缺做饭的人,但每天心甘情愿花心思钻研做饭的人为数就不一定多了。“做饭”,看似稀松平常,却不是人人都愿意把时间精力花在这上面的:夏日炎炎,厨房里高温炙烤,“撸起袖子加油干”早已无法形容做饭人了,哪有袖子啊?那是光着膀子挥汗干啊,愿意为了家人而不惜汗流浃背的,能不是顾家之人吗?寒冬时节,哪怕双手被冻到麻木,也依然乐意钻进厨房,为家人们做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驱走冬日的寒气,为家庭增添暖暖春意,所以爱做饭的人大多是顾家、乐于奉献、善解人意的。

做饭,看似普通的事情,其实最能锻炼人的条理性、提升人的悟性。《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关于这句至理名言历史上有多种解读,但其精要无非是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治理大国像做菜一样难,应该像做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而治,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治理大国就好像烹煎小鱼儿,油、盐、酱、醋等调料放得要恰到好处,不能多不能少。千头万绪的国家治理与烹饪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爱做饭的人都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主料、佐料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火候掌握得分毫不差,做到既省时又高效,既尊重规律又不教条,善于变通、善于创新。对甘、苦、酸、辛、咸五味的调和与一年四季阴阳五行的平衡,不仅是爱做饭的人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许这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谛吧。

爱做饭的人普遍具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创新力和坚韧心,正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爱做饭的人普遍都具有爱琢磨的特点,连他们的旅游都比别人多了一个乐趣,那就是逛逛最具市井气、生活气息的农贸市场,在那里采购一些当地特产,寻找新的创作灵感,对每一道新菜的研发、制作都用心感悟,不得要领绝不释怀。

当然,爱做饭的人往往也是极挑剔、极较真的人,对自己、对食材的质、色、香、味、形的挑剔和较真,对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中的家常菜都想尝试,虽难得要领亦屡试不爽,非要做到自己满意、家人认可方才罢休。

爱做饭的人总是按自己的想象把各种食材按荤素、营养、色香味形进行搭配,试图让家人在一嗅一看之间就勾起他们的食欲,所以爱做饭的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但凡爱做饭的人在一周的食谱里是很少看到雷同菜肴的,哪怕天天是萝卜青菜也要搞出一点儿新意来:凉拌萝卜皮、素炒萝卜片(丝)、酸辣萝卜片、萝卜丝煎豆腐、萝卜丝炒虾米、萝卜炖排骨、萝卜丝炒牛肉、萝卜丝烧鲫鱼、萝卜丝丸子、萝卜馅儿饺子、萝卜丝银鱼汤、萝卜炖羊肉(筒骨)……让家人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保持家庭的新鲜感,说爱做饭的人普遍具有较好的想象力应该不为过吧。

爱做饭的人往往在采购食材时对就餐人数、人员组成(男女老幼)、饮食禁忌就了然于心,预估要用到哪些食材,在满足口味和营养的前提下准确把握份量,从这点上来说爱做饭的人应该是善规划、能持家、不铺张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人尤其是男人把大把时间放在做饭上是浪费时间,是胸无大志,其实两千多年前的《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做了最好的诠释。

饭菜上桌,家人围坐,在享用美食的同时更在享受家的温馨,之后便是不可回避的洗碗了。

很久以来,我总是以为做饭充满了挑战性,会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会给人以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充满了乐趣,是家中的大事,也乐此不疲,而洗碗则是简单至极的小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做好。但当我阅读了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文章《不会洗碗的男人不是好丈夫》后,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文章中观点确实令人玩味——“晚饭后去洗碗的人,最值得珍惜”。

就现代社会而言,辛苦工作了一天,本来就够累了,吃完饭后的一段时间又最易犯疲劳,肚子饱了,脑子空了,屁股挪不动了,谁都想稍事休息一下,但盘羹剩饭总得有人去收拾吧,所以愿意在晚饭后主动去收拾、洗碗的人一定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因为他愿意体谅自己的家人,懂得家务事要共同负担,而不是只想到自己的疲劳,他是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家人“这个家,是我们共同的家,需要我们共同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讲洗碗收拾厨房的人其家庭责任感和担当丝毫不亚于爱做饭的人。

洗碗的人大多情感内敛,安静,做事仔细,计划性强,先洗干净的后洗油腻的,先洗盘子、大碗然后洗小碗,所以说洗碗的人条理性强;洗碗的过程一般是独自一人默默完成,需要耐心、细致,有时还会有一点点的寂寞;在洗碗的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洗得彻底、干净并且摆放整齐,洗碗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内心安静下来,所以洗碗的人也是善于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有主见的人。

最难能可贵的是洗碗人是在单调中默默付出,不计回报,相较于做饭的人洗碗的往往人少了一分浮躁,多了几分沉静,简单的动作体现了常洗碗人的大度、宽容、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无私、不张扬,不图虚名、低调内敛的品格。

有那么多优点的人难道不值得珍惜吗?

虽说家常菜里有乾坤,然做饭与洗碗一样——大道至简,只是家务事的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二者不可或缺,缺失一项就少了家的味道,有始有终才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平淡里才更加透露出家的温馨,与传统社会的“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一样充满了和谐气息。

套用1940年毛主席为吴玉章先生祝寿时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对于爱做饭爱洗碗的人来说是“做一顿饭洗一次碗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饭洗好碗”,这是对爱做饭爱洗碗人的褒奖也是激励。

2022年5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