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明朝第二位皇上朱允炆,他这皇上当的时间也够尴尬的,也就四年,一个手指头都没数完就下位了,然后像人间蒸发那样,不见人影了。
朱允炆,是朱重八的孙子,朱标的次子,这身份倒是不尴尬,哪哪都有长辈疼爱的感觉。可后来他爹朱标还未登基即英年早逝 ,他爷爷朱元璋就钦定他的储君之位,立他为皇太孙。
在当时爷爷还在,爸刚死的时候,作为朱重八那老油条的亲生宝贝孙子性子看起来倒不会随他爷爷,性子就随他爸,说好听点就是温文尔雅;一针见血地所就是性格仁柔、优柔寡断,英断不足。
这就是在当时看来的,以后坐上皇位了还不知呢!
就在阿炆尴尬的四年在位期间他就实行削藩之举。这昔日的小皇孙发起力也挺猛的,竟敢对他爷爷在位期间执行的分封政策发起挑战。
首先朱重八的分封政策和赋予藩王清君侧的权利是靖难之役的源头,可以说是罪魁祸首。其次是因为当时这小皇孙怕有人想危及他的皇位,其中最担心的就是这藩王中实力最大的四叔叔啦,所以当时削藩要针对的主要是炆兄的四叔。
炆兄采用先剪枝叶(弱藩)再砍树根(明成祖)的方式削藩。不得不说这建文对叔叔们的做法太过分了。这小子不知道他之前是不是装“温文尔雅”的那款,削藩的急切和凶狠程度令人重新认识他了。
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连废五王,朱重八去世不过一个多月,尸骨未寒之际就废周王尤为过分,甚至是令人发指,直接将诸王叔父废为庶人,完全不留任何余地,与其叫削藩不如叫废藩。
到两个月,明成祖同母弟周王就在八月被捕,并废为庶人。紧接着,建文元年四月,湘、齐、代三王被废,其中湘王朱柏全家自焚而死,再过两个月,岷王又被废为庶人。
至于燕王明成祖,被削的藩王日子凄惨无比,囚禁的囚禁,流放的流放。本身儿子全送南京,交出北平三卫,甚至装疯卖傻……但是这有用吗?明显没用,本身的侄子和那群文官们没有一个是要放过他。
在当时的窘况下,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权力与否,而是脑袋搬家与否…… 所以一直装疯卖傻的他后来暗地里召集兵力,蓄势待发,明成祖于七月起兵靖难。
在当时大一统的环境下,藩王造反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的情况下,人家的四叔就偏偏策反成功了,玟兄当时应该觉得好打脸哦。靖难之役后炆兄就下落不明。
其实现在分析性地来看,为什么当时如此山穷水尽的的燕王能够策反成功呢?首先从炆兄自身角度来讲,他最大的错误是根本没理解和信任他爷爷的能力,朱重八已经为他能当稳皇上做足了工作,可以说这炆兄只要什么都不动,他的皇位就稳如泰山。
无奈熊孩子自以为高明,偏要把朱重八苦心布的局全盘推翻,背道而驰本身胡搞瞎搞,如果不输才叫没天理。具体方面除了削藩,这炆兄另一个大错就是激烈地变更祖制,急切抬高文臣地位,贬抑武将勋臣,以至多数地方武臣对这场皇族内斗持冷眼观望态度。
还是从自身角度来说,这炆兄自大,没有原则,用人不明,好面子,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早在他还是皇太孙的时候,黄子澄跟他说过:“诸王的护卫勉强就够自保,一旦有变,大军压境,谁人可挡?
汉初七国之乱并非不强,最后灰飞烟灭,大小强弱不同,正义与非正义不一样而已。”他听后,表示很赞同。可后来呢?一即位,就干出了裁军之举,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这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仁政,但其实是在削弱国防力量。所以后来要来对抗他四叔的时候不就跟摔得跟狗吃屎吗。
对比一下朱瞻基是怎么对付朱高煦的:御驾亲征,一战而擒。所以那些说什么新政的我觉得就歇了吧,瑜不掩瑕。登基几天就开始削藩。削藩就削藩吧,这大方向是没错的。
可是执行成什么了,这明明就是逼着手上还有点兵的皇叔们去铤而走险吧?ZZ就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这屁股还没把龙椅捂热乎呢就把本身变成老朱家的孤家寡人了。
其次,从对手实力角度来讲,炆兄的掌举国之力却干不赢偏居一隅的四叔,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他四叔的综合能力极强。
这燕王要反也实在是被这过分的侄儿逼到墙角了,看到那几个被削藩的兄弟的下场他能不胆战心寒?连装疯这种不要脸的招数都用上了,可见他其实对造反是没啥信心的。
不过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是宁死不肯做咸鱼的,抄刀子干!不知道是不是前辈子拯救过太阳系,运气实在好到逆天——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的对手实在猪到逆天。
燕军能胜,的确在当时看来有些出乎意料。燕王当时的兵力和本身侄子相比,当然是羸弱的一方。但他最聪明的就是,攻下一城后并不驻防,而是集中所有兵力一直往南京方向打。
因为明成祖知道,他没必要全歼明军,他只要以最快的速度攻进南京城,控制住京城,就可以君临天下,明军见木已成舟也只能俯首称臣。
建文帝之失有二一:浪漫幼稚,毫无决断;二:不识军旅,以杀伐之视为儿戏。单纯从战役来看,明成祖能破南京是有运气的偶然,虽然炆兄昏招连连,拉都拉不住。
但是从长远来看,建文帝这么玩法,吃枣也药丸,大明朝的头号威胁在北,北境必为重兵之境,炆兄这么搞法,北方迟早生事 。
所以最后阿炆被四叔拉下龙椅,都怪阿标死的早。有阿标在,帮他收拾好叔们,阿炆就可以稳坐龙椅,高枕无忧了。可惜没有如果,阿标死的早,没爹的娃命苦啊,椅子被抢了。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也变成了“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历史上的靖难之役就是告诉我们任何军事上的胜利都是以强胜弱,弱者永远也不会胜利。成则王侯败则寇,历史就是这么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