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也是#过年,大海终于回老家!

阔别四年,一路走下来,变化实在太大了。

01

马路旁边,曾经零零星星的小平层,如今都是连成一排的二层小楼。

最为惊奇的是,小镇上居然安上了红绿灯,来来往往车子还不少,排起了长队。

行走在街头,发现有很多外地车来回穿梭,大江南北,河山东西,牌照几乎覆盖了全国主要地区。

可喜的是,社会发展进步,普通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经济条件有了改善,房子盖得更好看了,车子也都成了代步工具,衣食住行都有了跃升。

走到镇中心,曾经的“二中”,也被改成了“二小”,以前一个村一个小学,现在镇上也就个别小学,未成年人口确实少了很多。

那时候,大海就有小孩儿变少、老人变多的忧愁,如今不幸成了现实……

02

“你介卖的是莫斯?”(你卖的是啥?)老家的方言,还是那么亲切。

曾经,为了说出地道的普通话,大海对自己的方言口音“十分恼火”。

尤其是在北方,大海不区分l和n,分不清in和ing,经常被身边人笑话“塑料普通话”。

后来,逼着自己用拼音输入法打字,硬是把这些短板补齐了,如今很多朋友又说“听不出你是南方人”……

回到这个偏远的小镇上,以前都是方言灌耳,说句普通话会被嫌弃是个假洋鬼子。

如今,时不时听见有外地人说普通话,大海偶尔不自觉地还会冒出一句普通话来。

无论是普通话日渐普及,还是各地车辆汇聚小镇,从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人员的流动在加快,生活水准在提升。

过年日历怎么变了(日历回小镇过年)(1)

03

走在小镇的环水河堤,写着府澴河“河长制”的各级负责人。

直到近些年,大海才认真关注到一个问题,故乡的地名,准确来说是“澴”,而不是随处可见的“环”。

导致这个误会的,可能是人们识字水平有限,写“环”比“澴”更省事方便,最后约定俗成。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很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包括地名标识牌、交通指示牌,也很随意地写“环”,以讹传讹,推波助澜。

以至于,大海的学籍档案和正式档案上,住址都是写的“环某某”而不是“澴某某”,改都没法改。

好在只是一个小镇子,不是县市一级的重要信息,否则籍贯或者出生地都是错字,就闹大笑话了。

04

说到澴河,这些年治理有了起色,曾经的污水不再随意排放了,没有了五颜六色的水流进河道,没有了臭气熏天的味道。

至少,目前水量更充沛,鱼虾更鲜活,水面还有野鸭子在浮水,生态环境变得很不错。

此外,河道上建起了一座座新桥,方便老百姓出行。但是有一处新桥,还是令人遗憾不已。

那座桥建成以后,河堤新修的快速路,压盖了一大片连绵不断的竹林。

再也听不到林海的沙沙声,道路变得宽阔无比,没有竹林边土路的韵味,成了大海心中弥补不了心中的缺憾。

曾经,大海一家人漫步河堤,在林海里外合影留念,如今除了一组照片以外,再也寻不到那丝丝“乡愁”……

读万卷书,跑万里路,写思践悟,交友无数,感恩关注@丁卯读写悟​。

#打卡挑战局#​#丁卯读写悟#​#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