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召国

古地龙舒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千百年来,南北文化的交融,东西风俗的碰撞,影响着这块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一道有关“年”的独特风景也在民间演化俗成。人间又换新岁月,让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充满着期待,因而过年人们十分珍重,“年”又给月月平淡的时光带来欢欣与激情。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1)

舒城县旅游交通图(来源 | 资料图片)

冬至刚刚过去,寒风从西北方吹来,吹来了大雪飘飘飞飞,龙舒大地素裹妖娆,变成了一片粉妆玉砌的世界。顽童戏耍的零星爆竹响,冷风中送来了火药味,也把沉睡三百多天的“年”给唤醒,“年”向我们走来了!大地犹如一张雪白的宣纸,爆竹的纸红,散落在雪地上,那是童稚的妙手点染的朱红。寻找桃花盛开的时节从这里出发,跨年让我们到达和风送暖的彼岸春天。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2)

山村雪景(摄影 | 张为)

年,我们一定要热热闹闹地过!每次过年,我的乡亲们都是虔诚地对待,毫无怨言地繁忙。瞧,冬至后的腊梅花已开在村头,雪后龙舒大地上的天是那么青蓝,山边的竹林低头老成,家乡的河水清清浅浅,依然东流。

此时,老伯们便上山用镢头铡点枯死的树疙瘩,家家户户开始熬糖。我们小时候,粮食不够吃,一般用山芋熬糖。母亲们先将山芋洗净煮熟,然后用大麦芽发酵,滤渣的山芋糖水,放在大锅里烧煮。冬天大麦芽难发芽,母亲们便把大麦装在罐子里或纱布袋中,放在灶庙里,就着烧煮的热气催芽。白花花的麦芽长出来,就可以熬糖了。

几乎要烧煮一天的时间,母亲用铁瓢子不停地在锅里搅匀甜水,满屋的雾气甜蜜蜜的。傍晚时分,棕红色的糖稀熬出来盛放在瓦钵里。待腊月二十八晚上,炒熟晒好的饭胚,和糖稀做冬米糖正月里待客。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提到保姆大堰河冬日里切米糖,看来全国许多地方乡村和我们舒城一样,过年时做冬米糖,让孩子们的童年享有甜蜜。芝麻糖、花生糖为上品糖食,一般贫寒人家难有芝麻、花生材料,也很少打这精品糖。如今乡村少有人家熬糖稀做糖点,只有在凤凰城中看到扯糖稀的汉子拽直着,热火朝天,不禁联想起过去苍茫的岁月。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3)

黑芝麻(摄影 | 张志菊)

吃腊八粥,我们舒城人似乎不大放在心上,但到腊八时,家家作兴做粑粑。一般家庭选新收的糯米、籼米三五十斤,四六搭配。先在水中浸泡米谷三天左右,然后磨成米浆,再放在布窝里晾干。好多村庄现搭土坯锅台,放上大蒸笼蒸搓成柱状的米粉条,这时米熟香就在村庄里弥漫开来。蒸粑粑的日子,村庄里家家几乎不烧锅做饭。大小人口品尝着每家熟米食评价着,然后计较着籼糯怎么搭配才合适。小孩子站在旁边,叔伯阿姨就用筷子夹一团给你,熟粉团在手心里黏黏糯糯,吞食饱餐,心中热乎乎的。为了使粑粑柔软,叔伯们还用碓,搋熟蒸粉面,再搓成条。冷却后,放入盛满冬水的大缸里,所以称之为“水粑粑条”。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4)

蒿子粑粑(摄影 | 张志菊)

正月里待客,水粑粑切成片条状,再下一撮咸挂面,捞上一碗碗。巧妇们,炸咸肉条,炸豆腐果,热锅上摊山芋粉鸡蛋皮,烩成了所谓的“肉臊子浇头”,伴吃粑粑条面食。这已是一道驰名小吃,舒城一般的饭店大厨都会做,它是“年”的杰作。前两天我在饭店吃晚饭,同事就点了这“肉臊面”,不忘交待厨师用香油闹闹锅,好摊蛋皮。看来我们舒城人讲究吃喝,在“年”中想尽了办法满足亲朋好友的口味。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5)

水粑粑(摄影 | 束文杰)

时间不知不觉地来到腊月二十头,一般农家要泡上十到二十斤新黄豆,做年豆腐。泡过的黄豆如公鸡腰般的饱满,颜色黄得好有亮泽。家主一头挑捆草,一头挑黄豆,挂上装豆腐的篾筛子向豆腐坊走去。我的父母在世时开过豆腐坊,手艺在乡间顶呱呱的。每到做年豆腐时,草捆在门口码成长龙。豆腐坊里,热气腾天,豆香让人们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年味。

电磨“嗡嗡”地磨下豆浆,用香油脚料洗浆,白家布网筛浆,煮熟的豆浆渗透着香油味。为了图个彩头,父母亲在主家一锅豆浆烧滚时,让豆浆溢出锅面。“涨涨涨”,主家伸头观望着,嘴里叨念着,涨出来表示来年财源滚滚。滚豆浆涨出来后,父亲就兑上冷浆,然后打浆至缸中,点膏,耖花,上榨,几十分钟,黄色的豆子变成白的豆腐,做豆腐也怪神奇的。寒夜里,家主有点饿了,抓把豆腐锅巴,拿块热豆腐吃。灯光下,吃得泪珠晶莹,感谢土地,感谢劳动,感谢平安年月,让天下苍生过年有白米饭吃,有青菜豆腐享用。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6)

豆腐(来源 | 今日头条)

农历腊月廿三是敬灶王爷的日子。每家的灶台上都有个小灶庙,平时放油盐。这天要摆上水果、糖食、米饭,焚香嘱告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嘴大无边,咽喉深似海。凡夫俗子,难免恣杀牲禽,身上多少带点罪孽,还要靠灶王爷隐瞒真相,逃避上天的责罚。虽然是无稽之谈,但尊重爱护弱小生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蒙昧中也能显现出一点星光来,照射着人世间丑恶、黑暗的角落。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7)

灶神(来源 | 网络图片)

农历腊月廿四过小年,远在他乡的人差不多回来了。“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腊月里在我们舒城人的口中挂着。因为家中有老小,需要亲情与欢乐,在外成功还是失败,在这“年”到来的日子里,没人计较,也不要跟自己过不去。小年的晚上,有的人家放挂鞭炮,庆贺一下,一年下来辛辛苦苦的,真不容易!晚上一般人家油炸点糯米圆子、山芋圆子、豆腐果子以备正月里餐用。糯米圆子、山芋圆子码放在坛子里,吃时熏蒸一下,软糯糯、甜滋滋的。贫穷的时代,它是过年席上的一道菜,今天家乡的不少饭店也把它们作为地方特色菜上给食客。这个晚上,乡间人们的来往帐一般结清,许多人家还等着这钱去打年货,办年事呢!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8)

糯米圆子(摄影 | 束文杰)

腊月廿五六杀年猪,为的是过年能吃上新鲜肉。杀年猪时,屠宰师傅故意抬起猪脖子,让鲜红的猪血喷在主家的场院地上,谓之“跑红”,寓意主家在未来走上好运气。屠宰师傅常把最好的反尾膘肉砍一刀下来,交给厨房里忙活的女主人。村庄上帮厨的也来了几个,用清水粉做血豆腐,切姜丝剁蒜椒,择乌心菜,脸上被烟熏得通红。她们紧张地做杀猪饭,杀猪饭的菜肴基本上来自这条年猪。红烧肉、烧血豆腐当然是当家大菜,最有风味的当属红椒姜片炒心肺,肥油猪大肠,椒姜蒜的魔力在于去膻味。村庄上的长者被请来了,年青人做师傅的帮手肯定位列席中。小孩子们只好坐在门口的树桩上、大石头上端碗吃饭,帮厨的的阿姨不时用瓢子往他们碗中添菜,他们的小鼻尖被辣出汗来,吃杀猪饭给他们留下的对乡村眷恋的真挚情感。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9)

杀年猪(摄影 | 张向阳)

年到来的日子一天天近了,乡村城镇格外的忙碌。人们剃头修面,烫发染发,购买新衣,上街下县,忙得不亦乐乎。把能卖的给卖掉,该买回来的要买回来。打年货是件烦人的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花炮年画等,缺一样,还要去集市跑一趟,许多人牢骚满腹,过年就是受罪,嘴里嘟囔着,脚步还是舍不得停下来。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10)

乡村集市(摄影 | 束文杰)

除夕那天家家贴窗花、福字、对联、年画儿,此时家里满堂红光光的,年正式走来了。

古时为了避邪驱年,门户上挂上新桃符,后来演变为贴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传为第一幅春联,从此春联与书法、文学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门综合的学问。如今许多人家都用印刷的春联,千门一面,缺乏生气与活力,和迎春的喜气不协调,我们只有在毛坦厂老街还能欣赏春联的雅趣,百户人家,不同的心声。墨迹或奔放热情,或温文尔雅,或含蓄超迈,徜徉街面,见识一个个书家的作风做派。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11)

贴春联(摄影 | 张恣宽)

往年我们贴的春联,一次过年下来,细心人会增长很多的知识。写胸怀的有“一年春作首,万事公为先”;颂春景的有“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讲持家的有“勤为摇钱树,俭为聚宝盆”;斗智斗勇的有“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常有”;谈感慨的有“太平真富贵,春色大文章”;有表明姓氏郡望、家族渊源的,如我们许氏家族专用联是“太岳家声远,高阳世泽长”。不胜枚举,谁字写得好,对大家也是促进。也有人借写春联泄愤,表达心中的不平。王老木匠和媳妇关系不好,媳妇强悍,手艺人百家门前客又不肯让步。这年写春联,他央求一中学生在自己独扇门上写了两幅对联:“文斗武斗不时开展,吵嘴打架经常发生”“只看活人受罪,没见死人享福”,把老来处境写得辛酸无比,大约那时穷争饿吵,每个俗人都逃脱不了这个窠臼。

贴年画中堂多为领袖人物画像,也有“松鹤延年”图、“春山流瀑”图。两边山墙上多贴风景画或四时山水图画。杨柳青镇的“八仙过海”、“年年有余”也非常受欢迎。窗花来自于北国,手工制作精巧。舒城人家也在窗户上贴“喜鹊登梅”、“五谷丰登”等,和红梅白雪来个映照,喜气在心头油然泛起。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12)

贴窗花(摄影 | 张为)

除夕之际,爆竹声中一岁除,万家灯火,鞭炮齐鸣,大地飞歌,推出了一个盛世乾坤。除夕晚餐最丰盛,家人齐聚,边吃边谈家事。大多长辈坐在首位,给家庭来个年终总结,给年青人提出新年的家庭计划和自己的期望,给幼小辈发份压岁钱。晚辈主动给长辈敬酒,遇到身体状况欠佳的长辈,格外关照,心中惦念明年过年不知是否能团团圆圆,不免心酸起来。敬父母,人之常情,不容怠慢。

一夜含双岁,正月初一凌晨一般家主要守岁,放开门炮迎新春。大年初一早上舒城人家一般吃鸡丝面,粽子和鸡蛋烀上一锅。粽子有竹叶的清香,人们取谐音“纵”,纵升高处,鸡蛋为元宝,一切都希冀人财兴旺。给邻居拜年,老小出动,自不在话下。岁岁平安,大年初三早上放鞭炮送年,三天年日已过去,小孩子们好舍不得,难得美食与欢乐,就这样过去了。我隔壁的大姑妈活在常说:“年好过,月难捱”,少年的我们不知愁滋味,听后当作耳边风,不当家立事,不知岁月的艰辛。春的播种,秋的收获,父辈们不知要付出多少劳动的汗水。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13)

鸡丝面(来源 | 今日头条)

龙舒古地给亲戚拜年,平畈圩区正月初二便拉开帷幕,西南部山库区正月初三才能出门。古时候,这块土地有龙舒和舒这两个相对大的诸侯国,风俗不尽相同,绵延了数百千年,但待客方式大同小异。

早上到亲戚家,先吃高饼茶。高饼有金枣羊角酥、冬米糖、炸甜面丝、炸山芋丝、瓜子花生等,喝的是小兰花茶。平圩困难人家采嫩柳做茶,也是清绿绿的汤水,只是泛青味。

接着喝碟子酒。每家都有大小两套碟子,我们马河口沈家山咀烧的瓷器,价格也不贵。小套早上喝碟子酒盛菜,大套中午放蒸炸炒煮的菜肴。碟子酒菜肴有腌鸭蛋、腌红萝卜丝、黄豆冻骨、牲禽的腰肝舌爪、小炒藕片芹菜等,“黄豆冻骨”凉而不腻,是下酒的好菜,现已成为我们舒城地方特色菜,周边城市的饭桌上也出现了它的身影,表明这道菜已被大众舌尖认可。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14)

碟子酒(摄影 | 河的岸)

过年时家庭主妇异常劳累,当然今天也有不少男厨,他们治宴的手艺很出色。用蒸笼把一道道碟子菜蒸熏,用红漆茶盘四个一上,丰盛点的十二碟,再少也是八碟。圩区少木材,没红漆茶盘,就用筛子端上菜碟,筛子的确是个万能的工具!碟子小,菜要精。乡间人家腊月里就留心准备食材,煞费苦心。许多人还讲究菜的口味,有一女教师平时不大上厨,肉食都放在一锅制,都是“王守义十三香”一个味道,亲戚酒后语多评论,做个女人太难了。酒在井罐里温热了,斟上一杯杯丰收酒,品菜慢饮,话叙亲情,借酒解开了生活中的许多疙瘩。

当然酒场称英雄,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事也有。我们舒城人热情好客,生怕客人喝不好酒,长期民风风格的沉淀,待客喝酒有三个斗法:一是“犁板田”,二是“车轮战”,三是猜拳行令。“犁板田”本来是牛干的活,一圈圈地来,需要力气和毅力。这喝酒“犁板田”,就是上桌八人,每个人平均喝,“你有三尺五,我有七大拃”,没量的哪能上桌子。要想少喝,要么坐下席的斟酒人量小不善言辞,要么坐一席的“水口”会推脱。几轮下来,便有人支持不住了,剩下“英雄”在桌上左右风云,大话连天。我有几次在平畈区遇上这酒法,他们一喝几个小时,我只能借故中途退出,当个“狗熊”。“车轮战”是主家盛情,让客人喝好,全家老小甚至请人轮流上场,让酒量小的人招架不住。当然在酒桌上尽是扯皮,打讲话不算数的“酒官司”,没有是非评判标准,倒是满屋喧哗,热热闹闹,不是过年,哪有这气氛?“猜拳”是玩数字游戏,喝酒的两个人左手拉左手,右手出手指,加起来一个数字,谁嘴巴报对了,就是赢家,罚输家喝酒。我在舒城师范念书,我们畈区的几个同学一到腊月放假时,就在寝室划拳。“拳啦,拳啦,哥俩好拳啦,三星三星拳啦,五魁首拳啦,六六大顺拳啦,满堂红拳啦!”两个人眼疾手快,报点的话不能改,手指数却能闪动。三拳两胜,败下来的打开水,倒洗脚水服侍人。精彩的拳声,让还是孩子的我们知道要过年了。酒桌上划拳更是谁都不让谁,引来许多人观战,喝采声、笑声连成一片。山区的酒席上,用“虎虫鸡棒”自然互相制约的斗法,在酒场酣战。两个“酒师”,同时用筷子敲大碗边清脆地响,同时各报一物,要么“鸡啄虫”,要么“棒打虎”,一阵哗笑,败将只得乖乖喝酒。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15)

酒桌(来源 | 今日头条)

舒地对新女婿拜年很讲究。刚开亲的准女婿,刚完婚的新姑爷,都称新女婿。拜年时,新女婿衣帽崭齐,要备足丈人家几个房头的礼物,往往用一担稻箩或一对大竹篮挑着,上面盖上红盖头。新女婿由父亲、哥哥陪着,挑着礼茶,闪闪悠悠地向岳父家走去,心中充满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丈人家要找血缘亲房的男宾陪新女婿,女眷们忙酒席。未婚的姑娘家见到自己的心上人上门拜年,喜上心头,却不能言表,往往帮妈妈在灶下烧锅。有时心慌意乱,用眼睛瞄厅屋里人的动向,侧耳听他们话声。妈妈在灶上喊:“老丫头,添柴火!”姑娘家脸上一阵红晕,急忙往灶堂塞柴草。小伙子口袋里要装上好烟,见人就散才好,岳父家门前孩儿也不能得罪。

早上新女婿一碗鸡腿面,必须吃掉,不吃掉这亲就怕开不成了。我有一个老师是外地人,费了多少周折,在我们舒城找个姑娘来安家。第一次到岳母家,吃鸡腿面,他大约不懂我们舒城的风俗,竟然说:“对不起,我不吃鸡腿!”满桌愕然。不吃就是不同意这门亲,他女朋友气得掉眼泪,讲难过话了!好在媒人扎杠,这事总算平息下来。如今,他们儿子已博士毕业,好多年的事了,处理事冷静好,不能率意。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16)

鸡腿面(来源 | 今日头条)

新女婿酒席上喝酒由哥哥护着,父亲帮着开脱圆脚。有的新女婿豪情万丈,想在岳父门前抖抖威风,舌战群英,力战群雄,怎奈岳父家兵多将广,自然败下阵来,终于尝到了“辣味”,压了性子,后来不敢毛躁了。喝酒也是斗智斗勇的事情,正月里图的还是热闹!

困难年代,温饱难求,为了让新女婿吃饱喝好,我们舒城有“劷酒劷饭”习俗。许多姑嫂家,喜欢哄热闹,生怕新女婿吃不饱,或试试新女婿肚量有多大,能吃能喝才有力气干活,以后才能发家。就在要吃完饭放碗筷之际,姑嫂们又开始给新女婿抹红。小罗汉碗里把挑来的桃红兑点水,恶作剧的甚至兑煤油,好让人清洗不掉。桃红一般往额、两腮上抹。反应敏捷的一跳站起来,桃红抹在衣服上;反应迟缓的就让姑嫂们实实在在地抹成红脸关公,让自己的心上人干着急,也只能在旁陪笑。抹红时是不能翻脸的,也不能还手。我们这老黄同志,当年轻人说合个未婚妻,姑娘的两个嫂子图热闹抹红。老黄那时是小黄,年青气盛,借酒劲一个鹞子翻过来,就夺下二舅嫂手中装红的小碗,就去抹两个舅嫂的脸。两个舅嫂一见势头不对,转身就往屋外跑,小黄穷追不舍,直至追到门口小塘埂上。大舅嫂岁数大点慢了些,终于被小黄用膝盖跪住身子,小半碗全泼在她脸上。小黄嘴里说:“跟我玩,你们还嫩了点!”二舅嫂见状,慌不择路,倒下塘去,好在腊月捞鱼水放去了一些,不然还要闹出个人命来。接下来的故事是小黄这门亲“黄”了,再也没有谁家姑娘愿意跟他过日子,小黄变成孤独的老黄,过年是有风险的。

舒城老年人逢九做寿,一般从五十九做六十寿辰。父母在堂者是不允许做寿的,岁数不够格的也不做寿。不像咸丰皇帝廿九岁做大寿,让天下人笑,结果折了阳寿。外侄给舅舅做寿,内侄给姑母做寿显得尤为重要。做寿礼品为寿酒、方片糕、长寿面。外侄、娘侄抬块寿匾,上书“松鹤延年”、“寿比南山”等。做寿的日子选在正月初的双日子,有钱的人家给亲朋好友发红包,表示谢意。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17)

做寿(来源 | 今日头条)

旧时过年民间有舞狮子,闹花船,玩大龙的,大多是穷人家过年借机找点财路,补贴家用的,但也发展了龙舒大地的乡土文化,丰富了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过年的生活。宗法制的社会,不同姓氏的祠堂,组织自家班子耍闹新春太常见了,不同班子以此形式比家风,比宗族势力威望,甚至好强逞能,所以不同小地域的表演风格,不尽相同。发展到今天,得益于真正爱好文艺表演者的继承。我几次去张母桥板山薛家老院,这里仍保留着原生态的过年闹得春雷滚动的民间文艺活动。薛家老院许多人具有文艺天分,日积月累,数代经营,终成一方气候。薛家后生舞狮脚步沉稳有力,“扑踏扑踏”的抬步落脚,虎虎生威。花船女子碎步转移,“十”字步交叉走动,又使花船曼妙晃荡。我在那里找到了舒城往昔过年的趣味。元七和元宵两晚是我们舒城民间玩灯观灯最热闹的两晚,过去可以说通宵达旦。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18)

舞狮(摄影 | 叁口塘)

我生活的五十几年中,过年时舞狮玩龙见得并不多。小时候见混穷的有“贴财神”和“唱门歌”。“贴财神”的人,往你门前一站,把干子大小的板刻印刷的墨黑财神往门上一贴,嘴里“说好”道:“财神东边来,主家发大财”等等,岁月仍旧艰难,主家生活还是平淡。这唱门歌最有趣,唱门歌的能望风采柳,应变自如:“锣鼓一打响仓仓啊,哎嗨哎哟!他家唱到你来家来,贵府上今年发大财!正月新年喜洋洋,今天就来到你贵府上!贵府上住的是好地方,哎嗨哎哟!左面柳树栽成行,右边的梧桐落凤凰。前门栽着千棵柳,后门又栽万棵桑。有福人家门朝南,冬天暖来夏天凉。”对主家多有夸饰溢美之词。有时遇到几个爱玩的人打赏,也唱《隋唐瓦岗》、《张生跳粉墙》,引来了一阵阵哄笑。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19)

贴门神(来源 | 网络图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样板戏宣传队演出,也给过年增添了乐趣。有装扮演唱扎红头绳的喜儿,“我盼爹爹快回家,欢欢喜喜过大年”,“人家闺女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不能买,扯上二尺红头绳”,写出了被压迫阶级的心酸故事;有装扮演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茶馆老板娘阿庆嫂,“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讽刺了假抗日的草包司令和狡诈的参谋长,保护了新四军伤病员;有装扮演唱“娘啊儿死后,你要把儿埋在那高坡上,将儿的坟墓向东方,让儿看红军凯旋归”的狱中韩英,如今许多人在抖音里仍热演,我想都是四五十岁的人,理会洪湖人受彭霸天的欺凌,革命前辈舍生忘死,重整旧山河的形象,在过年的时日里更高大。今天的太平盛世,一切如他们所愿,人民更有信心让这个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20)

样板戏(来源 | 网络图片)

“拜年拜到十五六,豆腐渣喝稀粥”。正月十五元宵节,拜年活动基本结束了。工人上班,学生上学,农民筹划农业生产。“正月十五大似年,吃块肥肉好下田”。天气还没真正回暖,还是新正月,农业生产不是很紧张。这时,一些小庐剧演出队活跃在乡间。他们唱《休丁香》《蔡鸣凤辞店》等,唱戏人是疯子,看戏人是孬子,一本本地演,一场场地追。让好多人睡在稻草床上,一遍遍地回味,丁香、店大姐真是世间有情的女子!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21)

庐剧《借罗衣》(来源 | 《安徽省志·文化艺术志》)

山上的草绿了,冲里的水欢笑着,园中的鸣禽也渐渐活跃起来。一个村庄上的农人们在一起,再喝上几顿往春酒,就真的要下田了。这时的咸肉白菜苔最好吃,都是平常人家,大蒜炒白干,温几壶陈年老酒,议论生产,谈谈家常,“家家扶得醉人归”,猛抬头,庄前宅后已是柳暗花明,年味淡了。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22)

春耕(摄影 | 张恣宽)

“拿着镰刀去割麦,家来拜年客”。麦杏黄了,这一次拜年客人走后,清水五六月,我们再也寻不到肉香酒甜的年味,只好期待着下一个舒城年的回归。

安徽人有什么年俗(爆竹声中一岁除)(23)

(出外龙舒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 网易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


▼ 欢迎读者粉丝加入头条圈子「庐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话题交流和线上下活动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