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记按:

河南汝阳县,有一个流浪汉,一生中收了7193个干儿子,412个干闺女,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长腿干大”,“流浪汉变身大众干爹”的背后,是河南有着悠久历史的认干亲传统,除了流浪汉,庙里的神像、村里的老树,甚至石头、磨盘都可能成为干爹干妈,本期#老家河南#,说说咱老家都是咋认干亲戚的。

河南认干亲有什么讲究(揭秘河南认干亲习俗)(1)

豫小记吴阳 | 文

当干爹最豪气的一句话莫过于,“借我八千干儿,兴我浩荡中华”。2011年汝阳县山区里的流浪汉杨天玉,因为坐拥8000干儿,走红网络。其中在汝阳县的山区里他可是家喻户晓的“长腿干大”。

杨天玉只是个山区里的流浪汉,他没有妻儿,“没有信用卡没有她,没有二十四小时热水的家”,将自己一年四季的生活用品背负一身,行走于山窝里的各个村落。在当地家家户户有给小孩认干爹的习俗。人们喜欢认的干爹最好是常在外走南闯北的善良人,传说认了这样的干爹,孩子命就会更硬一些。于是,流浪汉杨天玉成了附近村子的村民们给孩子认干爹的不二人选。

洛阳民间给孩子认干爹,多以男孩为主,特别是家中代代单传或兄弟几个仅有一个男孩的。洛阳老城、孟津县等地孩子认干亲有认给神灵的。当小孩满月后就抱到神庙,把孩子认给神做干儿子。

认给火神爷的,要从小穿红衣服,从头到脚不见其他颜色,红鞋、红帽、红靴、红袜、红腰带、红手套等。不仅单衣裤是红的,就连棉衣棉裤从里到外也都是红色。穿红的孩子,乳名都叫“红娃”。红色代表火,传说火神没有儿子,有喜欢小孩,很护短。认火神爷当干儿可以消灾避害、啥都不怕。此后大人小孩每年都有一次到火神庙给火神爷烧香上供,以求关照。直到孩子12周岁脱红时,再给火神爷敬上一只绵羊,以示还愿。

河南认干亲有什么讲究(揭秘河南认干亲习俗)(2)

在周口一带往往要认姓刘或姓程的人家,因为“留”而不去,“成”而不夭,乃大吉之兆,用民间的话说就是“讨吉利”,其实是民间语言禁忌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孩子命硬克父母,那么就要认一个命贱的人来转嫁危机。洛阳一些地方有父母给孩子认两个干亲,必须是一个姓刘,一个姓潘,意思是可以“留”住孩子,能“攀”住不放,保护孩子长大成人。

在南阳,如果孩子“命硬”,就会认从孩子出生后第一个上门的乞丐做干爹,小孩要给干爹磕三个头,干爹则要给小孩起一个名字,象征小孩已经托名于被认者。在豫西一些地方,新生的孩子第一次出门,抱着在村里走,撞见的第一个人就是干爹或者干妈,随机性很高,不一定撞见谁,但都是村里人,知根知底。

在栾川、汝阳等一些地方,人们的习俗是认远方来的外地人或走江湖者为干爹,俗称做“长腿干大”,意可保小儿平安。

实际上在洛阳一些地方较正规的仪式是通常认亲之时,干娘要买一副碗筷,一件衣服送到干儿女家中,以示家中多了一口人。此后逢小孩生日或逢年过节便要互相看望,小孩到12岁时,要由干娘将长命锁取下,俗称“脱锁”。因为在民间观念中12岁是个轮回,也是一个门槛,小孩平安度过12岁,以后便很少出现灾厄,所以不用再锁了。

现在河南认干亲的习俗仍很普遍,不同的是迷信的色彩几乎完全淡化,人们多会出于强化人际关系而认干亲。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认干爹的目的越来越多样化。官员和富豪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拥戴为干爹。

(图片来源:网络、东方今报)

豫记版权作品,如需转载,请通过私信豫记微信公号yjhltxdjm或者邮箱yjhlt@sina.com联系我们。

豫记开通老家河南微社区,手机客户端点击正文下方“相关链接”,豫米们有好玩的事可以在里面分享哟,也可以和豫小记互动,一起分享老家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