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在微信群里诉苦,说自己这些年不容易,从农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现在在大城市立足,老公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两个人在城里买房结婚,虽然工资不算很高,但一家三口也其乐融融。

让她很崩溃的一件事是:老公在农村老家的父母,时不时问她老公借钱,平时过年过节她都会主动寄钱给他父母,老人自己还能种田地,在农村里算过得不错,至少比村里很多人过得好。

父母之所以问她老公要钱,是村里谁谁孩子刚考上大学了,缺钱,希望已经在大城市工作的他能够资助下;谁谁家里盖房子了,还差一两万,希望他能够帮衬下……

父母开口要钱的时候,都会额外加一句,当年你上大学的时候,我们问他们借过钱。

她老公每次都不好拒绝父母的要求,然后把家里那点存款一点点借出去。这世上最难还清的感情债了,如果你上学期间,因为穷,自己没经济来源,父母依靠东借西凑才让你上完大学,那你背负着的是一生都难以还尽的情感债务。

02

做子女的赡养父母天经地义,但是那种无度的索取,一味要求你去感恩,回报,却是另外一种绑架。

我发现在生活中,层次越低的父母,越需要孩子的感恩。因为对自己的命运掌握不了,就希望孩子来完成;自己软弱,就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养大个孩子像是一种巨大的投资,等孩子可以赚钱了,就以长辈的名义,要求你做这做那。

在我们的文化里,“孝”字特别突出。但胡适不赞成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他说:

胡适说,父母对孩子不仅无恩,甚至对孩子有着歉意。

如果父母能够明白和子女之间的这种关系,很多家庭就不会有那么多争执。父母对子女并无恩——

胡适这篇名叫《我的儿子》的文章写于1919年8月10日,时间虽然过去快一百年了,但读来观点依然一点都不过时。

我们现在很多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还在纠缠于“你欠我,我报你”的报恩循环中。像我朋友的老公那种可悲的愚孝,正在慢慢侵蚀两个人的婚姻生活。

婚姻中的愚孝是什么样子(对婚姻是一种巨大伤害)(1)

03

过度的“孝”和“愚孝”,对婚姻是一种巨大的破坏。

很多男人就是觉得父母的话一定要听,不管这种话有无违背基本常识。

当年大热的电视剧《双面胶》里的亚平就是“愚孝”最好的体现,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亚平正如这段话写的那样,唯母命是从,明知不好,不对,也要受,还要让媳妇和他一样受气。

他从没有想到,婚姻已经是两个人的事,就算母亲来了,也只能是客,母亲回到自己的家里才是真正的主人,在他这个家不是,这个家的主人是他和他妻子丽娟。

家是你们两个的,父母对于这个家而言,户口上都没有,更何况其他人,这个家真正的主人是你们两个,父母对于你们两个来说,来了就是客人,贵客。

是客人就得有距离的。丽娟只负责对你好,对你父母尊重,以及起码的照顾,没有关照你家七大姑八大姨的责任。拿一家子谈恋爱,是愚蠢和自私。

任何事情都讲究适度。如果你受过高等文化,知道很多东西是违背常识,对自己,对婚姻,对整个家庭都没什么帮助,为什么要仅仅为了一个“孝”的名声而牺牲跟你一起过日子的人呢?

04

“孝”容易把很多界限都模糊。做父母的认为,我一把屎一把尿养大你,你的家就是我的家,我怎么住怎么弄都行,媳妇是外人,儿子才是亲人。其实这种观念本身就是违背常识。

我觉得婚姻里就是得自私一些,现代人对自己生活的空间和品质都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而父母一辈往往缺乏这种认知,随意侵犯隐私,因为关系熟络就不分你我等等……观念的差异会让两辈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一位朋友,她家婆一直和他们住一起,孩子小的时候,家婆带过一段时间,现在孩子上小学了,也一直住一起。后来她小叔子也有了孩子,家婆就带着小叔子的孩子一直住在她家,让原本就不大的空间,显得更拥挤。她有意见,但又不好对家婆说。

家婆说小叔子的孩子没人带,反正带一个也是带,两个也是带,就一直在她家生活着。她老公因为孝顺,也不会说他妈妈。这让她很郁闷。并不是说婆婆住家里有多大的事,而是多带一个孩子,又不是自己生的,管了不好,不管也不好,总是别扭。

男人要明白,家是你和妻子的家,不是你和妈妈的家,也不是和兄弟的家。老婆和妈妈应该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妈妈养育过你,就觉得她应该比妻子更有地位。

回到胡适那段话:父母对子女无恩,养育子女是父母天经地义的事情。

现在你成长了,需要和另一个人生活在一起,那父母就只能作为客人。而对你的父母,对于另一半来说,只是需要尊敬和照顾的长辈,并不需要他们来教育。因为只有她的父母才有资格来教育她。

俗话说,爱屋及乌,既然爱你,当然会爱你的家人,但这种爱是相互的,而不是一味忍让和没有底线和原则的付出,更不是为了成全你的“愚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