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先生,我们来看您来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梁先生能来点才艺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梁先生能来点才艺不(梁先生我们来看您了)

梁先生能来点才艺不

梁先生,我们来看您来了

2010年12月5日的下午,北京科技活动中心一楼报告厅内,聚集了一群人。这是场特殊的聚会,是“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的追思会。

梁先生的家人、亲友、同学、同事、朋友,自然之友及全国各地的环保志愿者们,都来了,都来共同追忆这位慈祥、可敬的老人。

会场主席台中间,是梁先生回眸一笑的容颜,那笑容,安静从容,机敏充满童趣。这让我的心不由得难过起来:真希望梁先生能画中走下来,让大家都能感受到他的手温。

从落座后,开始读第一篇悼文的时候,我的心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无需控制的眼泪不由自主的默默流淌着,脑海里映现出的是梁先生的音容笑貌和他参与活动时的场景,仿佛他依然在我们中间,在安详的注视着我们每一个人,时不时许以我们以微笑和赞美。

和梁先生有着不解之缘。2000年10月开始,通过网络查询到的有关梁先生的事迹为我重新寻找梦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个时候,正是我找寻自己的关键时期,割舍下努力多年的地质勘探专业,我选择了“环境与经济法学”的方向,做一个可以打环境官司的公益律师一度是我努力目标。

可以说,梁先生及"自然之友"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规划。2001年,在郭耕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入会申请书被提交,成为正式的“自然之友”会员。那时的我充满热情和希望,通过观鸟组到山东东营观鸟的活动,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忘年交,这些朋友至今都是我生命中最该珍视的。“自然之友”开拓了我的生命空间和视野,让我更加了解自己,认识了大自然。

此时的追思会场上,六、七位因“自然之友”结缘的朋友从各地不约而同的来看梁先生了。十年的友谊,让我的人生道路上虽然很多时候看上去形单影只,但内心从来没有感到过孤独。

02年3月,在“自然之友”的办公室,我见到了忙碌的梁先生,打过招呼后便跟其他工作人员沟通起来。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真”的梁先生。他的慈祥让我感觉到亲切,让我感觉到快乐。

02年底,在“自然之友”会员朋友的帮助下,我从高等教育出版社购买了全套的环境科学等方面的专业教材,以后的几年里,啃《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和《环境科学》以及生态伦理等方面的书籍成了我的业余经营。

04年3月,在《情系怒江》的图片展开幕式上,我再次见到了梁先生。那一次,我破例请梁先生为我签了个名。我没有追星的习惯,也极少崇拜,梁先生的签名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追星族”的心态。至今,我这里所持有的签名不超过十个人,都是环保前辈。

此后几次到北京,去了“自然之友”办公室,但没有遇到梁先生。

08年到北京,听说,梁先生骑自行车摔着了,身体不是很好。心里很是挂念。每每问及“自然之友”的情况的时候,必然会询问一下梁先生的身体状况。几次都想到家中探望,都未成行。

09年2月底,我给梁先生打了一个电话,这是我最懊悔的一件事情,是为了“自然之友”的会歌的事情。我特别希望在“自然之友”成立15周年的时候,能够有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会歌来凝聚大家,同时也是为了感谢梁先生的付出。于是,我满世界寻找适合的歌手,并做了很多积极地努力,《向往神鹰》的原唱藏族歌手亚东先生,对环保对大自然的热爱感染着我。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在他本人同意做公益出演的情况下,没有实现。3月28日“自然之友”年会当天,亚东本人也在北京。

大概在3月上旬,在我极力希望能促成这首会歌的时候,我冒昧的给梁先生家中打了电话,方老师接的。温和的女声,不一样的问话,让我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

“请问梁先生在家吗?”

“你找他有事情吗?”

“对,您能帮我叫他一声吗?”

“让他接电话?”

我能感觉到方老师犹豫了一下。梁先生接电话的时候,思路敏捷,他让我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协调。记得他说了很多话,然后在我还没有来得及感谢和道别的时候,他那里就挂断了电话。这让我一下子适应不过来,总是感觉到是自己的冒昧打扰了他,想跟他说声抱歉。再拨过去,电话就没有人再接起来。

这件事情让我一直纳闷,直到09年冬天,电话里跟“自然之友”的一个老朋友提起,她说了梁先生的病情,我才恍然大悟。但我深刻的记得他那时跟我说话的感觉,完全是管理者的风范,不是个不能自理的老人。

直到今天,我也许应该庆幸自己的冒昧,因为,我曾有幸聆听梁先生的教诲。

2010年,对我来说,是环保的一年,也是难以名状的一年。幸运的是,我有一群环保前沿朋友,她们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年初,为了当地化工厂的建设,我特地到北京去了“自然之友”办公室寻求帮助,得知了一些发展现状及关注点等等的问题。我迎难而上,做了点事情。

“一个人豁出性命,可以排除万难!”我相信梁先生长期以来都是如此坚持的。梁先生的“打仗理论”,我深有体会。像他那样一直坚持下来的人值得我们每个人崇敬!

梁先生开辟了中国民间环保的先河,引导了无数的人投身到环保的事业中来,媒体加民间环保协会的共同作用,已经在现实问题中有所体现。“痛并快乐着”大概是梁先生的内心真实写照。当然,与此同时,在梁先生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会思考,开始在为未来中国的环保做更多的努力。

“爱的教育”,是种再美好不过的教育方式。梁先生与自然之友的志愿者们长期摸索着、实践着,启发着更多的民间环保社团寻找出路。如今梁先生可谓“桃李满天下”,无论是“自然之友”的各地会员小组,还是“天下溪”,再或者“自然大学”等等,都可以找寻到“自然之友”的影子。

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理性的志愿者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来,环保NGO的发展壮大,对于梁先生来说,该是一种内心的慰藉。

“后梁从诫时代”悄然而至。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梁先生不再了,但他的精神会长存。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籍着这样的精神我们可以秉持信念,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让内心世界丰盈美好,为大家的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先生,您一路走好。

任增颖

2010-12-6

于仙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