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还是打点滴(打针与打点滴)(1)

注射针头是医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发明,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预计还将继续为人民服务。针头虽小,但几乎没有人没受过针头的刺痛。其实,打针是句俗话,准确讲应该叫药物注射,包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局部注射和某些特殊部位的注射。静脉注射也是注射,但国内俗称打点滴,也很形象。

为什么有的药要吃进去,有的药要注入体内呢?主要考虑的是药物的吸收与代谢。药物经口到达胃肠道后,不会马上全部进入血液循环,而是在消化道内有个吸收的过程。有的药物吸收得很快,有的吸收得较慢,所以起效时间就存在差异。对于那些吸收率非常高的药物,应该尽量口服,效果与点滴无异。比如,甲硝唑口服的吸收率高达98%,根本没有必要点滴。但同样一个疗程的甲硝唑,口服的片剂40片可以吃一周,总费用不到4元钱;而点滴的剂量,一天两瓶就要20多元。所以,这个问题上经济因素占主要。

当然有的药物只能在口服,不能经打针或点滴进入体内。比如一些促进消化功能的酶类药物,本身就要在消化道内起作用,必须口服。对于这类问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有的药物不能经过消化道,必须注入体内。如有些灭活的病毒活疫苗,难以忍受消化道内酶的分解,所以必须注射,而且是皮下注射,如牛痘(预防天花)、卡介苗等等。但也有利用感染消化道的能力而口服的。如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减毒活疫苗,因为感染消化道而使人体获得免疫力,就做成专门的糖丸,给儿童口服。不仅吃起来甜甜的,而且外面的糖衣可以抵抗胃酸 的腐蚀,使减毒活疫苗安全到达肠道。实际上是利用了肠道病毒的天然特点。

打针还是打点滴(打针与打点滴)(2)

一 般而言,药物以点滴的方式进入体内最快,肌肉注射次之,口服最慢。而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后,才会发挥作用。在药物进入体内后,会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和肝脏,有的经肾脏代谢(排除),有的经肝脏排除(胆道系统),在吸收与排除之间有个动态平衡。研究这个过程的学问叫药代动力学。可惜绝大多数医生对此并未深刻理解,在大学里仅仅学习2个小时。以这两小时的功夫,应付临床上N多问题,会感到力不从心。好在药物说明书上都列出了相关数据,使用前看一下,对处方有好处。

有的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氯化钾口服时非常安全,静脉慢慢地点滴也很安全,但不得快速点滴,更不能推注。如果快速推入体内,会引起心律紊乱,导致病人生命危险。因此,临床上注射补充氯化钾时,不仅强调药物浓度不能太高,而且强调进入体内的速度不能太快。如果病人可以口服补充钾的话,尽量口服好了。慢慢点滴虽然安全,但毕竟很痛。插了胃管的病人就简单了,把药从胃管里推进去,效果如同口服,但没有口服的异味和不适,更没有点滴的危险。不过临床上像氯化钾这样的药物并不多,决定药物进入体内的标准多数都得依据药代动力学。但从安全的角度来看,静脉注射实际上是种危险的医疗措施。

刚做小医生时,产科收了一个本院职工的女儿。因为是职工子女,主治医生给这位孕妇开了瓶“人体白蛋白”点滴。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白蛋白都是紧缺物资,没有指征是不随便开的。当时产房连着新生儿室,而新生儿使用白蛋白的量很小,有时把新生儿没有用完的白蛋白留给大人,或者在大人的白蛋白中抽一点给小孩。那天有个护士怕浪费昂贵的白蛋白,就顺手把一瓶小儿没有用完的白蛋白递给了病房的护士。没想到在点滴白蛋白的当晚,患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而很快去世。这是我经历的第一场严重的医疗纠纷。当时争论的焦点是,病人在点滴白蛋白的过程中,到底是怎么死的?家属认为开封后的白蛋白可能被细菌感染,引起急性毒血症导致死亡;院方认为临死前的症状、体征像过敏性休克,是过敏导致的死亡。双方各执一词,最后的判决也是笔糊涂帐。不过律师在法庭上提供的证据让我牢记于心:当时国内期刊上已经报道了好几起白蛋白点滴过程中的死亡事件。这件事情给我的心理阴影很大,除非病人的指征特别明显,否则我绝对不会给患者开白蛋白。

打针还是打点滴(打针与打点滴)(3)

10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去看望一位朋友,那人给我讲了他白天经历的恐怕事情。他当时因头晕到医院打点滴,邻床的一个病人跟他吊一模一样的药物。两人几乎同时开始点滴,但在吊了一个多小时后,邻床的那个病人突然呼吸加快,口说不适,没几分钟就死了。他当时吓得半死,打完一瓶药后,坚决要求回家。我去看他的时候,他还未从惊吓中恢复过来,说话都语无伦次。他问我那人死于什么原因,是用错了药,还是打错了针?我到现在也回答不出来。

点滴虽然是最小的侵袭性操作,但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危险。以前几乎每家大医院都有自己的制剂室,配制葡萄糖水、生理盐水等“医院内制剂”。有些医院的制剂室根本不适合做这些事。后来《药品管理法》把医院内制剂全部禁止了,算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在发生静脉输液导致患者死亡后,绝大多数家属首先怀疑的医生护士是不是把药弄错了。其实,药物弄错了固然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多。更多见的是输入的液体本身发生了感染,行话叫“污染”。 很多液性药物内含有糖,或者生理盐水,或糖盐水等。这些液体在配制的过程中,有的混入了支原体、衣原体甚至真菌,它们在药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输入药物的过程,成了输入毒素的过程。轻者使人发生寒战、发热,重者会致人死亡。虽然在药物注射前要仔细检查、核对,但实际上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火眼金睛。

能够口服的药物不要打针,能够打针的不要打点滴,这是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有的患者,根本不把吃药当成治疗的一部分,你要是给他开药,他会把药给扔了,只有点滴他才会接受,才会觉得那是药;有的患者怕痛,视肌肉注射为上刑场,只希望点滴而不接受肌注。殊不知只要有一次输入了含有毒素的液体,就会断送人的性命。其实,临床上很多药物不需要静脉点滴,口服的效果与点滴是一样的。希望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在医院要尽量少打点滴。

打针还是打点滴(打针与打点滴)(4)

PS:抱歉,本人不在这里平台上直接回答网友的提问。如果有医疗健康上的问题需要咨询,请大家在丁香医生、爱问医生或者知贝健康里找我,我很乐意回答大家的问题。谢谢您的理解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