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郑振铎的《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故事性强,情节跌宕,引人入胜。

这篇文章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人与动物”如何相处共存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加强人类对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体现了人教版教材本单元在人文性方面的编写意图。

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继续训练默读,侧重学会摘录、概括,在比较、品析等语文活动中,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

【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性比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七年级的孩子稚气犹在,思想不够成熟,特别是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而这篇文章学习的重难点就是探究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

因此,教学中要针对本单元的组文特点,可以通过勾画、概括、比较、品析等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我家三次养猫的快乐和痛苦;通过三只猫亡失后的抒情议论语句的比较,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痛悔之深,理解作者在忏悔之情中所包含的反思与自省,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不要亲密接触小动物教案(想说爱你不容易)(1)

【教学设想】

课文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知事→探因→明旨→悟理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学勾画。

2、把握大意悟主旨。

【教学重点】

1. 默读文章,圈画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2.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勾画作者三次失猫的抒情议论语句,通过揣摩关键词句,品析第三只猫的亡失如何刺痛了我的良心,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①裸备课文;②制作课件。

学生:①默读课文,勾画圈点;②独立识字,积累词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投影图片,激趣导入。

1、投影猫的图片。

2、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或评价图片中的猫。

教师:猫是非常讨人喜欢的动物。但是面对可爱的猫咪,作家郑振铎先生却发誓他家永不养猫,这是为什么呢?

二、默读课文,把握大意。(知事)

1、学生根据下列表格的要求,边默读边圈点勾画,概括相关内容,了解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不要亲密接触小动物教案(想说爱你不容易)(2)

2、小组交流。

3、展示分享。

4、整理笔记。

【设计说明】本人对课后练习一作了变动,填写表格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课文内容,提升学生在默读中勾画重要词句并概括表述的能力(本人要求学生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用四字词语概括表述出来),而且为下一个环节作了铺垫。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并积累字词。

2、思考:我家为什么永不养猫?

【教后反思】

上课前还有些忐忑,对于这样一群稚嫩的孩子来说,要求用四字词语概括是不是要求有点太高了。但是课上孩子们的表现还是极为不错的。好些孩子都能用诸如“花白相间”“瘦弱难看”“大喜过望”“乐不可支”“活泼有趣”“忧郁慵懒”“关爱有加”“熟视无睹”等词语来概括。更为让我惊喜的是,一个叫袁喜龙的孩子,六年级毕业质量检测中语文成绩只有23.5分,他竟然把三只猫的来历分别概括为:隔壁要的,舅家给的,门口捡的。用语通俗,简洁概括。叫人感慨万千。

我要和孩子们共同努力,共生共长。

2019年11月25日

不要亲密接触小动物教案(想说爱你不容易)(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