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要求
1、通过童话式散文的阅读与欣赏,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和审美意境。
2、通过文章的循环结构与叙事结构,理解当代散文家的独特生命观,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
重点:散文语言的意境美
难点:以一滴水为线索的回归式结构以及相应的暗喻
课前准备:
课外布置学生阅读《伤怀之美》、《迟子建随笔自选》、《女人的手》等散文,我们可以与迟子建目光产生一种对视的效果,有利于学习本文。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评论家们认为,迟子建小说早期纯净,后期浑厚。她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追问,对大自然的酷爱的独特文字,是其他作家所不能替代的.
二、作者介绍
迟子建:当代女作家。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专科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万余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等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之舞》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本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文等出版。很多小说被中篇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转载,是当代文坛产量较高,很有实力,很有影响的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迟子建写小说有20年,出版了30多部书。她是一个功力扎实又稳步前进的青年女作家。她在审美上并不守旧,也不时髦。她有较稳定的创作要求,逐渐形成一方独特的艺术天地。她的小说除了有充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外,还有引人向往的浓郁的北国风情,和令人陶醉的深厚的人间温情。迟子建不但是一位高产的小说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她所写散文的题材同样也是多种多样的。她的散文集《假如鱼也生有翅膀》共分六辑,由173篇美文组成。自序是一首别致的诗《致爱人》:“你离去了/从此环绕我的河流/就是两条了/一条仍静静流淌在,我们故乡的窗外,夏天为云裁剪衣裳/秋天拥着一轮明月/听两岸的风声入禅,另一条在你现在居住的地方/那银河之水,已悄悄注入我的双眼……”。迟子建以别出心裁的让人动容的语言,为全书唱出了凄美的序曲。
迟子建在《一股清流消逝》中说:“世界上没有不可放弃的东西。”可她自己在38岁因车祸失去了自己至爱的丈夫后,面对残酷的事实却放弃不下,连续写出了《春天深切的怀念》、《雪山的长夜》、《尼亚加拉的彩虹》、《一条狗的涅盘》等一组怀念爱人的散文。这组散文写了与爱人在一起的温馨、甜蜜;也写了痛失爱人后的孤独、苍凉。这组散文的明显特色是语言具有一种简约美、悲壮美;情调具有一种真挚美、哀婉美;意境具有一种空灵美、伤残美。笔到之处,就连客观存在的诗意的风景也荡然无存了。使人感到人在生死面前是那样的单薄和无奈。尤其是《尼亚加拉的彩虹》写得美到极致,更是如泣如诉,如歌如哭。
三、文本及时代背景介绍
《北方的盐》是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近两三年来所创作的最新散文集。作为一名蜚声文坛的小说家,曾获得过“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的迟子建,在这本最新散文集里,她以女性那种特有的细腻而敏锐的触觉,以一颗清净的禅心,真诚地思考过去,感悟人生,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种最纯粹、最自然、最亲切、最温存的女人情怀。打开迟子建的散文集《北方的盐》,一股苍凉之气便扑面而来。也许北方本身就带着与生俱来的苍凉,白山黑水,天地茫茫,以及书里收录的那些物和事:冰灯、泥泞、土豆、雪爬犁、木刻楞房屋、菜园、晚霞,仅仅看着这些字眼,便感到一种冰冷的凉意。迟子建是这样写盐的:“在北方,盐与雪正如雷与电,它们的美是裹挟在一起呈现的。”盐是“北方土地上最早的雪,它融化了,融化在菜蔬最后的清香里”。体现了典型的迟子建笔法:朴素,干净,温情,伤感。北方的盐跟南方的盐相比,并没有任何不同,可是和雪和大地联系在一起,便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气息—仿佛尝尽千般滋味后的沧桑,既温暖又美好。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简单的咸也可以是有温度的。
事实上,迟子建把北方的风物都写出了温度。所谓北方,其实就是她的故乡: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甚至范围更小。因为多年来,迟子建孜孜不倦地做着一件事情—书写童年: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景,童年的情。写童年,怀念和讴歌田园风光总是难免的,迟子建却持洞察和悲悯的态度。那些养育她的土豆、白菜、萝卜、豆腐、油茶面儿、菜园子,以及山峦、河流、草滩、花草,陪她成长的虫子、冰灯、火炉、露天电影,那些在她生命中留下烙印的人们:父亲、三姨父、老毛子、外祖母……这些都是北方大地一些业已消失的事物和景象,均在迟子建笔下复活过来:不是诗意的美丽的暂时的再现,而是长久的耐心的踏实的贮存。迟子建就像一个朴素的北方农妇,以隐忍的热爱为盐,记忆为料,一句话,一束光,一个念头,或者一个情节,一幅画面,一种味道,都被她一一掐取腌制发酵保鲜,使它们在故乡的大地美学上熠熠生辉。迟子建在做这些的时候说:我的手是粗糙而荒凉的。我的文字也是粗糙荒凉的。
但是迟子建又是细腻温暖的。她几乎不写闲愁闺怨,更别提风骚艳情,她的笔下,都是平常日子里的酸甜苦辣:吃饭、穿衣、写作、旅行。迟子建用丰沛的情感和朴素的思想拥抱生活,甚至用它们来包裹冰冷的死亡。书中有很多文章是写死的—这是她作品中挥之不去的主题。
这部散文集,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可分为五辑,《假如鱼也生有翅膀》、《伤怀之美》、《迟子建随笔自选》、《女人的手》和《我的世界下雪了》。每辑分别为“木器时代”( 状物篇)、“伤怀之美”(状行篇)、“素面朝天”(状人篇)、“花束纷纷”( 状心篇)、“雪天音乐”(状事篇)。在这五辑里,我们可以与迟子建目光产生一种对视的效果;这种目光,是朝外的,同时也是朝内的,有距离,有交集,有默契,也有感动。
收入本书第三辑的《一滴水能活多久》就是一篇耐人寻味的美文。按迟子建有关写文章应该有“气味”的说法去品味,这篇散文构思奇特,以小见大,写得传神。把“一滴水”这一生命最小的元素的轮回不息,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四、作品讲析
(一)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童话式的散文,从一个小女孩在一片草茎上发现一滴露珠起笔,为全文确立了一个诗意的语调,而小女孩在凝望水滴的时候“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这一情景的安排别具匠心,很巧妙地暗示了二者之间的隐喻关系。文章多次提到一滴水,但其中有五次最为关键。第一次是那滴水落入泥土,滋养稻谷,它隐喻了小女孩的成长发育;第二次是那滴水变为小女孩体内的第一滴血,它暗喻了小女孩的婚嫁;第三次是那滴水在“作怪”,使小女孩有了旺盛的奶水,它暗喻了小女孩的生儿育女,哺育后代,第四次是那滴水变成了小女孩的泪水,这里暗喻了小女孩的衰老,体现了她经历人生风雨之后,迟暮之年时的孤独与哀伤。第五次提到那滴水已经是小女孩走完人生之旅,面对死亡之时,她仍然确信那滴水还活着,并活在她的意识里、周身的血液里、眼帘里,在她生命所能感受到的一切中。那滴水从一开始就不仅是映照出小女孩黑亮眼睛的镜子,它已经与小女孩的生命融为一体,她的成长、婚嫁,甚至衰老死亡,始终与这滴水相连结。
文章的另一特点就是用六个设问句来提起下文。通过反复询问“这滴水哪里去了”?“死了吗”?最终道出了“一滴水可以活多久”这个值得生命永恒探讨的话题。第一次询问是从那滴水从草叶上滑落进泥土开始,它引出了小女孩对那滴水的寻找,当她看到指间的稻谷发出成熟的微笑时,她确信那滴水活着;第二次询问是小女孩的婚嫁及生儿育女,她确信这些都是那滴水在作怪。第三次询问源于小女孩的衰老,她发现她失去了青春、力量和柔情,她以为那滴水已经永远消失了,但当她看见了手心里那滴伤心的眼泪时,她又燃起了生命的希望,因为她确信那滴水还活着,并且莹白圆润,经久不衰;第四次询问是她衰老不堪,处于弥留之际时,她确信那滴水活在她的意识里,直至她合上眼帘,水滴再次滑落,又一次活在了泥土里。
六个设问,四次询问,代表了水滴经历了从露珠到露珠的循环,自然界生命与女人的生命相伴随,它已经成为母性生命生生不息、人类藉此生命的力量不断繁衍的美丽象征。
(二)思想性艺术性分析
1、“原生态”的语言,朴素动人、结实有力
“原生态”的语言是迟子建散文的特质。这种“原生态”特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她那基本上未被所谓“流派”、所谓“实验”、所谓“技巧”矫正修改过的写作方式,二是她的文章有一种根本意义上的朴素动人,很“笨”,很结实,很有分量;
2、文笔清新,语言隽永, 自然流畅,富有诗情画意,充满魅力。
她的散文透着大自然与人物和谐之美的气息,气息中那些个忧郁的灵魂,宛如唱着一首首凄伤优美的歌。迟建有很好的艺术感觉。诗思中的宁静,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北国雪天的风情画,冷色调中有着融融的暖意。
3、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散文中,迟子建更以一个女性的角度,写出了女性的独特体验。她饱满、深邃、自然的女性视角和叙述方式,有一种出自黑土地的朴拙、直接和率真,穿透力很强,感染力很高。
4、强烈的生命意识
她的散文是感伤的,这来自对自然枯荣,对命运的变迁,对生死无常的敏锐感知,来自于作为一位作家对植根于生存中的苦难的表现的无力感,来源于在作家进行人性探索的征途上如何以自己的文字为心灵注入活力的困惑感。但是迟子建又表现出坚韧的一面。她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在传达一种生生不息的信念,生存下去,坚强起来。她的文章都透着暖意和对生活质朴的热爱,对生命存在最真挚的歌唱,透着乐观与豁达。作品还体现了丰沛灵动的生命意识。在文本中体现为对生命本身的审美化关注,对生命中残缺与丧失的独到理解,以及对人类之外其它生命的倾听和赞赏。此种全方位、多层面的生命视野,使其在写作中超越了人类中心的视角而具有了敬畏生命和生命中心的维度,进而使她的写作在对生命的体悟和探索方面具有更为辽阔和深广的拓展空间。
5、童话式的谋篇与想象
迟子建是一位有很重的家园情结和童年情结的作家。对故乡的朴素情怀,对亲人和朋友的挚爱,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是她散文的主要意旨和情感表达。率性真挚,自然亲切,如叙述家常一般。本文以超出生活常态的童话逻辑和出人意表的神奇想象写出了生命与生命的转换、循环、再生,结尾写“她在过世后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又来到了草地,并“发现了一颗露珠”,按照现实这是不可能的,但作为一种诗意的想象却是美丽动人的。
(三)结构分析
迟子建许多作品的结尾都呈现一种开放性的“回归式结构”,这种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大团圆”而具有独特的品质。它集中地艺术性地表达了作者的温情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拒绝生活中的苦难,但拒绝在苦难中的绝望和沉沦。它认为一切都有因,一切都可恕,一切都会变,一切都可盼,一切都是美。
自然是一个到处充满了和谐和诗意的家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然不无懒散、惰性甚至邋遢,但你却能在这里随处发现“深谙艺术”的人(《原野上的羊群》)。因此,自然在迟子建的文中就不仅仅是外在于人的无生命的客体,它在更多时候是一种灵性的存在,它可以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它仿佛也就是一种“会呼吸”的生命载体。
儿童是迟子建用来编织生活画卷的一枚银针,小女孩则是儿童的代表。他们那敏锐而浑整的感觉、自然而率性的生存是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也是大自然这个充满了母性情怀的家园对自然之子的恩赐。她能在素朴的自然中发现神奇的力量,从最渺小平凡的生命现象中领悟自然的深层律动并完成生命与自然的循环。
五、思考与练习
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命观?
2、作者怎样描写“她”在自己老伴去世时的感情?
六、板书设计
1、内容方面:
(1)对生活的感悟,
(2))对生命的追问
(3)对大自然的酷爱
2、艺术方面
(1)、诗化的语言。
对节奏、声韵的美的追求; 心里体验到一种诗意萦绕的美妙感受。
(2)、巧妙的隐喻。
一滴水落入泥土,滋养稻谷,小女孩的成长、婚嫁、生儿育女直至衰老、死亡,始终与这一滴水相关联,它与她的生命融成了一体。
,